努尔哈赤残杀手足夺得江山

  努尔哈赤作为创一代,努尔哈赤也沾了不少亲人的血。努尔哈赤兄弟一共五人,他是老大,四弟早死,剩下几个弟兄常年随他征战,这其中就有他同母兄弟舒尔哈赤。

  舒尔哈赤比努尔哈赤小四岁,但能力与野心可不比努尔哈赤小。虽然是努尔哈赤的副手,但他好歹也是建州老大之一。

  赴京朝贺时,舒尔哈赤的名字常常与努尔哈赤并列出现,并冠以相同的头衔。随着舒尔哈赤的威望渐涨,努尔哈赤越发忌惮起来,他开始不时冷落疏远弟弟。

  万历二十七年,努尔哈赤想娶叶赫美女东哥,随便找了个借口发动对哈达的战争。当时舒尔哈赤奉命打先头,但他却迟迟犹豫到底要不要进攻。接着,努尔哈赤赶到,怒斥其为什么不发一箭。此战之后,努尔哈赤损失惨重,二人的不合也成了公开的秘密。

  而与此同时,明朝总兵李成梁又和努尔哈赤结为了儿女亲家,舒尔哈赤慢慢变成了“倒明派”。

  而另一方的努尔哈赤正在积极筹划怎么拿下东北,所以并没有去管舒尔哈赤,也连续好几年没去朝贡明廷。于是乎,明廷就找来了舒尔哈赤,舒尔哈赤也在此时萌生了自立的想法。

  在舒尔哈赤与努尔哈赤矛盾越发激化后,努尔哈赤下令剥夺了舒尔哈赤的兵权,这也导致舒尔哈赤彻底叛变努尔哈赤,寻找大明作为靠山。

  努尔哈赤怎么不知道舒尔哈赤心里的“小九九”,便狠下心来杀掉与此事相关的将领和他的两个儿子。

  舒尔哈赤知道,自己的末日来了,于是厚着脸皮恳求努尔哈赤看在手足之情上放过自己,但舒尔哈赤还没见着人就被锁了起来。

  在生不如死的两年牢狱生活后,舒尔哈赤去世,时年48岁。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1:37 

南明第一任皇帝是谁

  我们都知道崇祯皇帝死后,明朝虽然丢失了北方的土地,但南方还依然掌握在明朝手中,所以明朝的大臣们纷纷南渡,在南京成立了新的朝廷,而这个朝廷的皇帝就是朱由崧。这个朱由崧成为皇帝之后,肩负着光复祖宗基业的艰巨任务,他手里掌握着半壁江山,完全可以和清军决一死战,但是为什么仅仅持续了一年就覆灭了呢?

  朱由崧是万历皇帝的孙子,福王朱常洵的儿子,他的父亲福王以前就是万历皇帝最喜欢的儿子,还差一点就被万历立为了太子,虽然福王没有当上皇帝,但是朱由崧却当上了。

  当时的明朝实行两京制度,北京是首都,南京同样也是首都,所以北方的土地丢失以后,南京还保留着一套完整的朝廷。所以官员们来到南京以后,就开始着手拥立新的皇帝了。这时候的朱由崧因为是万历的孙子,又是福王的儿子,当时也正好逃难到了江南,所以被大臣们拥立为皇帝。

  朱由崧当年37岁,改国号弘光,他登基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追封自己的父亲为皇帝,然后将拥立自己的马士英提拔为内阁首辅,掌管一切军政大权。然后为了收拢人心,朱由崧开始了一系列的加封和平反,短时间将在北京被清军杀害的大臣们全都上了谥号,甚至将被朱元璋杀害的开国功臣们也都平反,其中包括廖永忠、冯国用、冯胜等人。可是,这只是为了收买人心,因为弘光并不是一个有才能的皇帝。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1:37 

中国古代怎么称呼其他国家

日本:东瀛、扶桑,汉朝称倭 奴国

朝鲜:高丽、新罗、百济

印度:汉朝称身毒、唐朝称天竺

越南从前是中国的领土,称交趾,在此设县,王勃的爹做过交趾令

泰国:暹罗

古罗马:大秦

阿拉伯:大食

伊朗:波斯、安息、帕提亚

俄罗斯:清朝叫罗刹

中亚五个斯坦……唐朝是中国领土,称安西,因为设安西都护府

土耳其:就是唐朝当年的宿敌突厥西迁的产物

匈牙利:汉朝当年的宿敌匈奴西迁的产物

爪哇:阇婆

柬埔寨:真腊

新加坡+满剌加:淡马锡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1:37 

清朝太监李莲英是哪里人

  李莲英出生在直隶河间府。有人明确说,他是今河北大城县臧屯乡李甲村人。根据其墓志铭记载,他生于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9岁入宫。清宫档案也证明,他的确是在咸丰七年由郑亲王端华府送进皇宫当太监的,但年龄是13岁。

  关于李莲英身世,民间传说具体而生动,说他原是河间府一带的无赖,因私贩硝磺入狱,出狱后改行修皮鞋,被称为“皮硝李”。后来他来到北京,由于掌握了一套梳理新发型的技术,又托同乡太监沈兰玉介绍,进宫当了慈禧太后的梳头太监,并由此受到慈禧宠爱。然而,民间传说与墓志铭和清宫档案中记录的李少年入宫的实际情况相差甚远,显然是编造出来的。但这种说法流传很广,甚至后来朝中大臣弹劾李莲英时,还在奏章里把李莲英叫作“小篦李”(“篦子”是过去妇女梳头的一种用具)。

  李莲英入宫后名叫李进喜,进宫14年后才由慈禧起名连英。他先后在奏事处和东路景仁宫当差,直到同治三年16岁时,才调到长春宫慈禧跟前。此时太监安得海正得慈禧宠爱,红得发紫。两人虽同时进宫,地位却差得很远。后来安得海因过分张狂,终于以“违背祖制,擅离京师”的罪名,在同治八年被山东巡抚丁宝桢砍头。

  李莲英是个十分聪明乖巧的人,他从中明白了应该如何摆正主子和奴才之间的关系。李莲英不仅学会了揣摩主子的脾气和爱好,千方百计地讨主子欢喜,还能时时处处谨慎小心。墓志铭中说他“事上以敬,事下以宽,如是有年,未尝稍懈。”也就是对主子恭敬,对下属宽厚,多少年来不敢松懈,这也算是李莲英成功的秘诀吧。同治十三年,26岁的李莲英任储秀宫掌案首领大太监。

  这个职务一般需进宫服役30年才有资格担任,而李莲英此时进宫刚满17年。光绪五年,李莲英出任储秀宫四品花翎总管。随着慈禧日益大权独揽,李莲英的声望地位也变得显赫起来。李莲英31岁时,就已经可以和敬事房大总管(清宫太监总头目)平起平坐了。

  光绪二十年,46岁的李莲英被赏戴二品顶戴花翎。虽说这只是一种荣誉的象征,但这是太监中从未有过的。雍正皇帝规定太监品级以四品为限,慈禧却为李莲英突破了祖上传下来的规矩。令人不解的是,李莲英虽受慈禧恩宠,却始终未能离开慈禧,当上敬事房大总管。是慈禧不愿、李莲英自己不愿还是有人从中作梗,就不得而知了。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1:37 

乾隆的哪个儿子继承皇位

  嘉庆皇帝统治大清的这个阶段,是大清帝国衰退的起点,作为大清的第七个继承人,嘉庆的文才武略都不甚出色,显得相当平庸,可是为什么文治武功都非常出众的乾隆会将嘉庆选为皇位继承人呢?

  乾隆后宫嫔妃众多,因此儿子也多,足足有17位。众所周知,乾隆的内心一直想讲嫡子立为太子,因此第一次选中了富察皇后所生的皇二子永琏,可是永琏只当了两年的太子,就在9岁的时候离开了这个世界,乾隆非常的伤心,这第一次的立储并不成功,当富察皇后再次生下了嫡子。

  也就是皇七子永琮的时候,乾隆已经在心中将永琮给立为了太子,可是没想到永琮却死的更早,只不过2岁就因为出水痘夭折,乾隆很悲痛,也开始反省,他觉得就是自想要立嫡子为皇储才让自己心爱的儿子早逝“先朝未有以元后正嫡绍承大统者,朕乃欲行先人所未行之事,邀先人不能获之福,此乃朕过耶!”从此之后,乾隆就再也没有让嫡子当太子的念头了,甚至继后辉发那拉氏生了十二皇子乾隆也没有了立他为储的想法。

  这样就到了乾隆六十三岁的时候,因为年龄的关系乾隆不得不考虑继承人的问题。这时候乾隆的17个儿子也不过只有6个还在人间,而这六个人当中,皇四子永珹过继给了和硕履懿亲王胤裪为,而皇六子永瑢,也已经过继给了慎靖郡王允禧为后,这两人早就已经失去了继位的资格。

  还有四人,皇十七子永璘,年纪最小,当时只有7岁,首先因为年龄原因被排除在外。而皇十二子永璂因为是继后辉发那拉氏所生,亲娘被乾隆厌恶,永璂当然也没有继位的可能。而皇八子永璇据说脚有问题,身体有残疾也不可能做皇帝。

  那么说来说去,嘉庆只有一位竞争者,也就是皇十一子永瑆,根据历史上的评价,永瑆是清朝有名的书法大师,艺术细胞非常的浓厚,但不适合做皇帝。永琰来虽然样样都不出色,可也没什么大的毛病,在乾隆看来,永琰做守成之君还是比较合格的。因此,皇十五子永琰成为了第七个大清皇帝。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1:36 

李莲英怎么死的

  关于清朝太监李莲英之死的说法,主要有三种:

  1、吸大烟患“烟后痢”在家病死拜谒东陵慈禧陵,回时被人所杀。

  2、掌管京师九门钥匙的步军统领衙门正堂江朝宗在什刹海会贤堂请李莲英吃饭。饭后,李莲英途径后海河沿被土匪所杀。

  3、李莲英家人对外坚称李莲英是病终。隆裕太后赏银千两为其办丧事葬李莲英于海淀区玉渊潭思济庄村。道李莲英墓地方圆二十亩,有祠堂、配殿。墓地石牌坊横额的宇是:“钦赐大总管事公之墓”。

  有人说清朝半壁江山,都坏在李莲英手里了,平心而论,李莲英权诈贪婪,是个罔顾大体只知利己,太后老佛爷跟回前一条忠奴而已,若跟明朝的刘瑾魏忠贤瞒上欺下祸国殃民的一代权监来比,那还未免太抬举他了。

  李莲英虽然成为太后跟前言听计从的大红人,可是他遇事谨小慎微,对于一般妃嫔宫娥、女官命妇,有了舛错答,惹太后不高兴,他总是尽量替人美言遮盖,曲意回护,所以在太后左右人人对他都有好感,说小李子是个干练敏实、溢美隐恶的好人。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1:36 

乾隆的生母是谁啊

  《清史稿》等正史明确记载:“孝圣宪皇后,钮祜禄(一说钮祜鲁)氏,四品典仪凌柱女。后年十三,事世宗潜邸,号格格。康熙五十年八月庚午,高宗生。雍正中,封熹妃,进熹贵妃。高宗即位,以世宗遗命,尊为皇太后,居慈宁宫。”

  乾隆帝的生母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凌柱的女儿,十三岁嫁到雍亲王府,最初的封号为“格格”,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生下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帝,庙号清高宗。

  雍正即位后,封钮祜禄氏为熹妃。乾隆帝即位后,按照先皇遗命,封母亲为皇太后。

  皇家档案——《玉牒》、《实录》与正史的记载也大致相同,貌似很清楚啊。

  《玉牒》是皇室家谱,而《实录》则是皇帝日常生活记录,按说这些记载比民国编纂的《清史稿》更具权威性。

  《玉牒》记载:弘历生于康熙五十八年辛卯八月十三日,生母为孝圣宪皇后钮钴禄氏,外祖父是凌柱。

  《实录》记载:雍正帝即位,封格格钮祜禄氏为熹妃。可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浩瀚的皇家档案库中,还有一份《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的档案,却与其他正史完全不同。

  根据这份档案的记载:“雍正元年二月十四日奉上谕、尊太后圣母谕旨:侧福金年氏封为贵妃,侧福金李氏封为齐妃,格格钱氏封为熹妃,格格宋氏封为裕嫔,格格耿氏封为懋嫔。”

  成书早于《实录》的《永宪录》是生活在乾隆时期的学者萧奭撰写的私史,也有类似记载:“雍正元年十二月丁卯午刻,上御太和殿。遣使册立中宫那拉氏为皇后。诏告天下,恩赦有差。封侧福晋年氏为贵妃,侧福晋李氏为齐妃,侧福晋钱氏为熹妃,宋氏为裕嫔,耿氏为懋嫔。”

  这两份记录中的熹妃是钱氏,而非钮祜禄氏。册封大典上为何没有那位十余年后十分显赫的钮祜禄氏呢?

  更诡异的是,《清史稿》、《玉牒》、《实录》之中也没有关于钱氏的名字。

  问题来了,这位钱氏与钮祜禄氏极有可能是同一个人,同一个人为啥要有两个姓氏呢?

  我们可以大胆猜测一下,雍正帝娶了汉人钱氏,为了避“满汉不婚”的嫌,就把钱氏改为满洲的旗籍,说她是镶黄旗的钮祜禄氏。

  康熙、雍正、乾隆祖孙三代为何要刻意隐瞒钱氏呢?

  道理很简单,康雍乾时期,满蒙通婚属于祖制,而满汉通婚则有违祖制,以拥有汉族血统的皇子继承皇位,满族的王公大臣是不会服气的,所以说,汉族的钱氏必须消失,具有满洲高贵血统的钮祜禄氏应运而生。

  康雍乾祖孙三代的煞费苦心造假隐瞒,还是留下了蛛丝马迹。民国时期,由于人们排满情绪高涨,许多关于乾隆生母的野史传说陆续出现。

  除了前文说的钱氏、钮祜禄氏等,还有齐妃李氏说,南方“傻大姐”说、承德贫女说、海宁陈家儿媳说、热河汉女李金桂说……孰是孰非,莫衷一是,乾隆帝生母究竟是谁成了历史悬案。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1:34 

乾隆为什么要在六十岁退位

  乾隆在位60年而宣布退位的原因:

  1、乾隆一生多次表示他最敬佩的人是他爷爷康熙,康熙经常让乾隆住在身边,对乾隆的学业言传身教耳提面命,所以乾隆在少年时代就与康熙结下了很深的感情。

  2、而且他是出于真心的不想超过康熙。因为,乾隆没有必要惺惺作态,他是皇帝,他不退没有人逼他。

  3、乾隆退位,但实际仍然执政,但缺换来千古孝名,现在历史仍然称他为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

  4、最后,提前退位,有利与皇权的平稳过度,也为嘉庆一举搬到和珅创造了条件。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1:34 

李莲英和光绪的关系

  一提到李莲英,估计没有人不知道这个清朝晚期的大太监。大家其实都应该知道,慈禧很喜欢李莲英,这是慈禧的亲信。但是实际上不仅慈禧对他很是依赖,就连光绪皇帝对于李莲英也是很好。

  但是光绪和慈禧这两个人的关系可就不好了,虽说俩人名义上是母子,实际上光绪是慈禧的外甥。但是这两个人为了权力,可以说是水火不容。但是偏偏这两个人对同一个人都特别好,那个人就是李莲英。

  根据晚清的一个太监回忆录,我们可以知道李莲英这个人虽然在后期权力很大,但是他从不因此骄傲。对待身边的人,无论是他的上级像慈禧或者是光绪,还是其他的小宫女小太监,他都能够做到恭敬有加,平易近人,这一点实属难得可贵,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来,李莲英是一个极其圆滑,用如今的话说就是一个情商极高的人。

  慈禧曾经带着光绪西逃大家应该都知道,正是在西逃的途中,李莲英对待光绪很好。当时的光绪心情极度低落,虽然那会权力都掌握在慈禧手中,但是李莲英对这个落魄皇帝仍然恭敬有加,经常嘘寒问暖,由此获得了光绪的赞赏。并且李莲英是一个十分严谨的人,他知道慈禧不喜欢光绪,所以他对光绪好一般都是背着慈禧的。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李莲英这才叫不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所以无论是慈禧当权还是光绪当权,他们都会善待李莲英,这才是李莲英的聪明之处。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1:34 

李莲英和慈禧的故事

  慈禧在政治上是一个权力欲望极强、心狠手辣的独裁者,但同时也是一个感情脆弱、害怕孤独的老女人。几十年来,慈禧身边的奴婢换了一茬又一茬,善解人意的,除了安德海就只有李莲英了。

  晚清太监刘兴桥等人回忆说,慈禧与李莲英之间的感情十分深厚,能化解慈禧的烦恼并最会服侍她的只有李莲英。在《晚清宫廷生活见闻》中刘兴桥说:“每天三顿饭,早晚起居,他俩都互派太监或当面问候……在西苑、颐和园居住的时候,慈禧太后还经常来找李莲英:‘连英啊!咱们遛弯去呀!’慈禧太后有时还把李莲英召到她的寝宫,谈些黄老长生之术,两人常常谈到深夜。”

  从这段记述可以看出,李莲英实际上成为晚年慈禧生活中一刻也不能离开的“伴”。慈禧对李莲英的宠信与日俱增,确实引起朝野的议论和不安。有人说李莲英权倾朝野,收受贿赂,投到他门下就能当高官;有人说他“干预朝政,广植私党”;甚至还有人说他陷害拥护维新、站在光绪一边的大臣。光绪十二年四月,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称北洋海军已训练成军,奏请朝廷派大臣检阅。慈禧就派总理海军衙门大臣醇亲王前去巡阅。

  由于醇亲王是光绪皇帝生父,身份高贵,因此要加派太监、御医随行。而醇亲王是一个城府很深且非常谨慎的人,他主动要求派李莲英随行,以减少太后对自己的猜忌,慈禧马上批准了。醇亲王五月初一回北京复命,这时朝廷中一片不满之声。监察御史朱一新向光绪上奏,批评派李莲英随醇亲王视察海军。他们还说李莲英妄自尊大,结交地方官员,收受贿赂,理当查处。

  对此,清代著名维新派人士王照说,醇亲王离京后,每次接见文武官员,都让李莲英作陪。他的本意是避免揽权嫌疑,李莲英可以作证。而李莲英则记着安德海的教训,每天穿着朴实,替亲王拿着一支旱烟袋,随时装烟、递烟,回到住处则不见一个来访的人。从李莲英一向小心谨慎的表现来看,王照的说法是较为可信的。何况朱一新的奏折里没举出一桩李莲英违法的事实。慈禧问明情况后,下令将朱一新由御史降为主事。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