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莲英和安德海什么关系

  安德海,清末宦官,直隶南皮人,在八九岁时净身,进宫后在咸丰帝身边为御前太监。由于安德海聪明伶俐,很快就得到了咸丰帝和叶赫那拉杏贞的好感。咸丰死后安德海立下大功成为慈禧心腹。同治八年,他奉慈禧之命,到江南采办服饰,走到山东地方,被巡抚丁宝桢擒获处决。

  安德海和李莲英,有着共同的人生经历,有着同一个师傅,最后又侍奉相同的主子,但是最后两人的结局差距很大,一个25岁就死于政治斗争,一个活了64年,并荣宠一生。

  安德海和李莲英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政治智慧的差距,这也导致两人后来有着不同的结局。安德海有着很大的野心,但他没有与之匹配的政治觉悟。虽然他在“辛酉政变”之中帮了慈禧太后很大的忙,但是他不懂得收敛自己,在朝廷之中飞扬跋扈,得罪了不少人。

  而李莲英有着超高的政治觉悟,他的政治智慧是很高的,不然也不会生前荣宠,死后依然受到各方的尊敬。在做事的方面,李莲英始终坚持着师傅“规规矩矩做事”的教诲,做事勤勉认真,很得太后的信任和放心。

  在做人的方面,他宽以待人、严于律己,为人和善,对于宫中的小太监也能够做到平等对待,对待自己的主子的敌对人物也能够做到恭敬有加,不失礼节。使得宫中很多人都对他尊敬有加,甚至连那些慈禧的政敌都对他颇有好感。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1:33 

李莲英和小德张的关系

  李莲英在慈禧在世时,是慈禧身边的红人,小德张主要伺候隆裕皇后的,在隆裕皇后那比较得宠。

  李莲英(1848年11月12日-1911年3月4日),河北河间府大城县李家村人,咸丰七年(1857年)由郑亲王端华府送进皇宫当太监,是晚清一个著名的太监。李莲英在清官长达五十二年,是慈禧太后最宠信的贴身太监,也是有清一代品位最高、权势最大、财富最多、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大宦官。宣统三年(1911年),李莲英因病而死,后葬于太监墓地北京阜成门外思济庄。

  小德张(1876年-1957年4月19日),中国清朝末代太监总管(中国最后一位太监总管),名祥斋,字云亭,在内宫太监里排辈兰字,序号张兰德,慈禧太后赐名“恒泰”,宫号小德张。天津静海县南吕官屯人。1888年12岁自宫其身,1891年入宫当太监,1892年被派入宫内南府升平署戏班学京剧武小生,技艺精湛,深受慈禧太后赏识。

  1898年被提升为后宫太监回事。庚子事变中,随慈禧太后西狩,回京后升任御膳房掌案,三品顶戴。1909年,按照慈禧的懿旨,小德张升为长春宫四司八处大总管。各王公贵族,朝廷大臣晋见隆裕太后,必须得到小德张的首肯,权倾一时。民国二年(1913年)隆裕太后去世后,出宫到天津英租界做寓公,深居简出,不问政事,广置田产。1957年4月19日病逝于天津,终年81岁。张兰德旧居在天津。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1:33 

两宋之间不可思议的巧合

  首先,是在皇帝的数量上。北宋从宋太祖陈桥兵变开始,到宋钦宗被俘,一共经历了9个皇帝;而南宋从宋高宗赵构难逃开始,到陆秀夫抱着宋末宗赵昺跳海,也是经历了9个皇帝。巧合的是,和北宋对抗的大辽,皇帝也是9个,和南宋打了一辈子的大金,如果不算只做半天皇帝的金昭宗,皇帝也是9个。

  其次,宋开国自宋太祖赵匡胤开始,到了第二任就移交到了宋太祖赵光义手中,而后赵光义一脉传了8代,直到宋钦宗;南宋,从宋高宗南渡立国开始,到了第二任就移交回到赵匡胤的直系子孙宋孝宗手中,一直到宋末帝。赵匡胤家和赵光义家各自轮流做了9代的皇帝。

  再者,北宋因为和大辽打了一辈子仗,等到金朝崛起之后,北宋与金朝结盟,一起灭了大辽,结果反过来,北宋也被大金一起灭了;南宋和大金斗了一辈子,等到蒙古崛起,南宋又和蒙古结盟,一起灭了大金,结果回过头,南宋也被蒙古给灭了。

  还有,北宋是从欺负柴荣死后的后周孤儿寡母开始的,天下是从小孩子手中抢来的。南宋是从宋末帝时候灭亡的,天下是在小孩子身上丢去的。后世的人就说,两宋王朝,是“得天下于小儿,失天下于小儿”。

  你觉得,两宋之间,还有其他什么不可思议的巧合吗?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1:33 

李莲英和安德海谁厉害

  安德海虽权力更大但不如李莲英聪明。安德海,直隶(今河北省)青县人。童年入宫,充内廷太监,清末宦官。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自宫入宦,人称“小安子”。同治初,因受慈禧太后宠幸,渐干国政。同治八年,1869年,秋,奉慈禧太后命往南方采办宫中用物。乘楼船缘大运河南下,张扬跋扈,招权纳贿。被山东巡抚丁宝桢以“宦竖私出,非制。且大臣未闻有命,必诈无疑”拘捕上奏,随即诛于济南(一说恭亲王密嘱咐丁宝祯乘机诛之)。

  安德海,10岁入宫当太监,由于办事灵巧,颇有眼色,深得主子欢心,称他“小安子”。1861年,他遇到了一个机会,就一步登天。是年,咸丰帝临终密诏,由其独子载淳继位,肃顺等八臣摄政,并密令:如那拉氏弄权,可除之。安德海把遗诏密报那拉氏。咸丰死后,他充当那拉氏和恭亲王的密使,奔走于热河和北京间,使辛酉政变一举成功。“小安子”劳苦功高,慈禧太后破格提拔他为总管大太监。李连英,出生在直隶河间府,今河北大城县臧屯乡李贾村人。根据其墓志铭记载,他生于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9岁入宫。清宫档案也证明,他的确是在咸丰七年(1857年)由郑亲王端华府送进皇宫当太监的,但年龄是13岁。

  关于李连英身世,民间传说具体而生动,说他原是河间府一带的无赖,因私贩硝磺入狱,出狱后改行修皮鞋,被称为“皮硝李”。后来他来到北京,由于掌握了一套梳理新发型的技术,又托同乡太监沈兰玉介绍,进宫当了慈禧太后的梳头太监,并由此受到慈禧宠爱。

  然而,民间传说与墓志铭和清宫档案中记录的李少年入宫的实际情况相差甚远,显然是编造出来的。但这种说法流传很广,甚至后来朝中大臣弹劾李连英时,还在奏章里把李连英叫作“小篦李”(“篦子”是过去妇女梳头的一种用具)。

  李连英入宫后名叫李进喜,进宫14年后才由慈禧起名连英。他先后在奏事处和东路景仁宫当差,直到同治三年(1864年)16岁时,才调到长春宫慈禧跟前。

  此时太监安德海正得慈禧宠爱,红得发紫。两人虽同时进宫,地位却差得很远。后来安得海因过分张狂,终于以“违背祖制,擅离京师”的罪名,在同治八年(1869年)被山东巡抚丁宝桢砍头。

  李连英是个十分聪明乖巧的人,他从中明白了应该如何摆正主子和奴才之间的关系。李连英不仅学会了揣摩主子的脾气和爱好,千方百计地讨主子欢喜,还能时时处处谨慎小心。墓志铭中说他“事上以敬,事下以宽,如是有年,未尝稍懈。”也就是对主子恭敬,对下属宽厚,多少年来不敢松懈。这也算是李连英成功的秘诀吧。清朝慈禧太后后期的二总管太监。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1:32 

宋朝的繁华盛世跟宋仁宗的仁慈有必然联系吗

  一说到宋朝,很多人可能都会觉得这个朝代既有过非常繁华的时期,当然也有经历过被外敌侵扰的屈辱。不过大部分人还是会觉得,宋朝的皇帝整体都还是做得不错的,可能也是因为受到很多先帝的教诲,宋仁宗的确是配得他这个名号的。作为宋朝的第四位皇帝,他在位的时间非常长,有42年之久。宋朝因为他的统治有方,百姓们的生活幸福感普遍都比较高,而且国家发展得也算是非常不错的。

  说到他的仁,有关的事迹可以说是一大堆呢。尤其是他从小就是很多长辈眼中的乖孩子,非常有爱心,即使是那些宫女太监,他也从来都不会因为对方的身份地位很卑贱就对他们大呼小叫。所以当时在挑选新一任接班人的时候,他也因此就成为了候选人,即使在先帝离世时他只有十三岁,也顺理成章地登基成了皇帝。不过他刚刚登上皇位时,因为年纪的原因,所以基本上还是需要皇太后在他身边辅助他。

  直到他二十四岁的时候,宋仁宗总算是真正拿到了实权,开始拥有了治理国家的话语权了。显然,在他看来,最重要的是国家的发展和百姓们的幸福生活。所以他对于身边的人非常客气,即使有时候遇到意见不统一的朝臣时,他也会给足对方说话的机会,就是想听听对方是不是真的能够说服得了他。如果别人说的话的确有道理,那么他也很愿意去改变自己的意见,从而做出那个最正确的决定。

  当时在他手下有非常著名的清官包青天,很多人说,包拯之所以能够那么铁面无私,即使面对是有权有势的罪人也能一视同仁,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宋仁宗就是一个明君。只有君主本身能够给足臣子足够的决断力,百姓们的权益才能真正得到维护,而不是生活在一个黑白不分的时代,百姓只能叫苦不迭呢。所以宋仁宗在位期间,国家的确是发展得非常好,犯罪率也没有那么高。

  虽然宋仁宗贵为天子,但是他并不会因此就过着非常奢华的生活,反而是觉得自己一定要懂得节制和自我约束。所以他穿的衣服和吃的东西,都是极为朴素的。虽然国家当时发展得非常好,也不缺钱,但是有一位君王能够起到如此好的带头作用,百姓们自然也是更加愿意把精力和心思都花在国家发展的事情上面来呢。在那个时期,宋朝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强国,跟国家的风气非常纯正有很大的关系呢。

  一个国家,如果能够确保百姓们能够有一个安稳幸福的生活,那么它所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也是会令人十分惊讶的。就在宋仁宗在位的那42年里,宋朝文化的发展可以说处于一个非常繁荣的局面,甚至还可以称得上是在整个宋朝是最为辉煌的时期呢。相信如果没有宋仁宗这么好性格的皇帝的话,北宋的发展肯定也有那么快,所以乾隆帝会如此欣赏宋仁宗,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1:32 

唐玄宗的治国措施哪里出了问题

  唐玄宗经历一系列政变之后,才当上皇帝。这种经历,使他对朝廷充满了猜疑。他每天最担心的就是:谁会政变、谁会把他这个皇帝搞掉。所以,唐玄宗跟未来继承人太子的关系,就一直很紧张,甚至直接杀掉了第一个太子。

  但是,唐玄宗这个人非常聪明。朝堂上,在贤相集团和聚敛集权之间左右逢源,其任用的宰相可能说不上德高望重,但能力上却都属精英。即便连安禄山都瞧不起的杨国忠,也是一个理财高手,解决当务之急的财政问题,毫不逊色。

  所以,开元和天宝年间的盛世大唐,唐玄宗要居首功。

  但是,他要为两个问题负责。一个是权相李林甫后期的政治清洗,搞得太激烈,直接搞出了人才断档。另一个就是对胡人将军的绝对相信。在其统治后期,大唐缘边九个节度使,只有一个剑南节度使,控制在汉人杨国忠手中,其他节度使基本上都掌握在胡人将军手中。东北的范阳、平卢与河东节度使,在安禄山手中;西北的河西、陇右节度使,在哥舒翰手中。而东北边军和西北边军,可是大唐的最强军事存在。

  猜疑了一生,但唐玄宗就是不猜疑胡人将军;猜疑了朝堂,但唐玄宗就是不猜疑边镇节度使们。相信胡人将军不会造反,这到底是鄙视胡人的雄心还是相信胡人的忠诚??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1:31 

乾隆为什么喜欢令妃

  那么真实历史上,乾隆真的爱令妃吗?我们可以以下几点来分析。

  一、被选入富察皇后身边教习。令妃魏佳氏,父亲内管领魏清泰,正黄旗包衣奴才。出身卑微的她,不能像八旗女子一样,通过选秀入后宫。她只能通过内务府选入宫里做宫女。清朝有个惯例,凡皇上看上的宫女,要先分配到各宫妃嫔那教习,之后才对她们册封。

  一般情况,皇上最重视谁,就会把谁分到皇后宫里学习,册封时位份也更高。例如在那拉皇后身边学规矩的伊贵人,和贵人;在纯贵妃身边学规矩的郭常在;在颖妃身边学规矩的武常在等等。魏佳氏曾被安排在孝贤皇后,也就是富察皇后身边学规矩,这就说明皇上是很重视她的。又因为魏佳氏母家卑微,说明皇上重视她,就是因为她自身比较出色,皇上喜欢她,而不是因为她的母家。

  二、3年时间,从嫔升到妃。乾隆十年,魏贵人被封为令嫔,十三年就封为令妃了。我们再看看其他几个比较重要的妃嫔,不是从宝亲王府过来的,晋升就慢多了。

  庆恭皇贵妃(嘉庆的养母),她乾隆十六年封庆嫔,二十四年才封了庆妃,历时八年。忻贵妃,她家世显赫,父亲苏图是乾隆初期重臣,历任兵部、刑部尚书,湖广、两广、闽浙等各省总督。但她从乾隆十八年封嫔,到二十八年封妃,用了十年。

  颖贵妃从嫔到妃历时八年,舒妃从嫔到妃历时七年,连野史里乾隆最爱的香妃,也就是容妃,从嫔到妃,也用了六年。但令妃却只用了三年,而且那时候她还没生育。可见,乾隆是很宠爱令妃的。

  三、从生育子嗣上说,令妃是清朝第一,怀孕七次,生下六个孩子,二女四子,其中皇十五子永琰,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乾隆二十年之后,后宫生育子嗣的,几乎就令妃一个了。

  四、据史料记载,虽然令妃生育频繁,却依然是随驾出巡最多的妃嫔,她的两个公主和嘉庆皇帝,都是陪乾隆去圆明园住时生的。十六阿哥是在南巡时杭州怀上的,十七阿哥也是在随驾期间怀孕的。令妃怀十七阿哥时,那拉皇后被废,乾隆就命仁修缮了皇后才有资格住的养心殿东耳房,给令妃住。十七阿哥才满月,令妃又随巡出游了,正因为令妃总要陪伴皇上,没时间照顾孩子,所以她的几个儿子都有养母。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1:31 

中日历史上之间五次大战

  1、唐朝:白江口之战,唐军一万三千人击败倭军四万三千人,取得大胜。

  2、元朝:进攻日本之战。元世祖至元十一年和十八年两次大举进攻日本,分别派出一万五千人和十万大军,但都以失败告终。

  3、明朝:援朝抗日。大明万历十九年和万历二十五年两次出兵朝鲜抗击日本入侵,获得胜利。

  4、清朝: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告终,签订不平等条约,大量赔款。

  5、中华民国:八年抗日战争。中国人民取得伟大胜利。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1:31 

秋收起义的到底有多牛

  秋收起义到底有多牛?

  起义队伍中的普通战士、文书、班长都是开国上将

  秋收起义是毛主席在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举行的一次武装起义,它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也开辟了第一个在农村的根据地,为后来各地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秋收起义的队伍中,真可谓藏龙卧虎。据统计,秋收起义队伍共走出1位元帅(罗荣桓)、1位大将(谭政)、5位上将,共走出开国将帅20人。

  另值一提的是,五位开国上将参加秋收起义时,职位都很低,最高的也不过连长,最低的只是普通战士。这五位上将及其当时的职务如下:

  张宗逊,时任第1军第1师第1团2营6连连长。

  陈伯钧,时任第1军第1师第3团3营6连1排排长。

  黄永胜,时任班长。

  宋任穷,时任文书。

  陈士榘,时任普通战士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1:30 

清朝太监分几个等级

  具体而言,太监的具体品级有大总管、副总管、带班首领、御前太监、殿上太监、一般太监和下层打扫处小太监之分。不同等级的太监官阶也不一样,比方说副统领太监为六品,首领太监为八品使监,不过也有无品级者,计43人。

  此外,还有笔帖式太监,这是敬事房才有的太监品级,属八品侍监。应当注意的是,有清一朝,太监的品级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比方说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二月,明定敬事房设五品总管一名、五品太监三名、六品太监二名,此时太监的最高品级是五品。但是到了雍正元年(1723年)九月,雍正皇帝将总管内务府定位三品衙门,于是敬事房大总管被授予四品官职,副总管授六品官职,随侍等处的首领授七品官职,其他宫殿各处的首领授八品官职。此时,品级最高的太监—敬事房大总管相当于四品官职。

  到了雍正四年(1726年)六月,在对太监实行官阶制度的基础上实行加衔制,即规定敬事房正四品大总管为宫殿监督领侍衔,八品首领为侍监衔。雍正八年(1730年)六月,又重新规定太监官职不分正从。到了乾隆朝,乾隆皇帝为了防止太监干预朝政、“以杜僭越”的现象,将太监的官职限定在四品以下,乾隆七年(1742年)十月,定宫中现行则例时规定:“乾隆七年(1742年)十月,定宫中现行则例时规定:“凡宫内等处太监官职,从现今四品为定,再不加至三品、二品以至头品。”从四品太监往下,被授到五品、六品至九品的太监人数也不超过100人。

  不过到了清代末期,乾隆皇帝定下来的太监品级以四品为限的规矩被打破。慈禧太后十分宠爱的李莲英还是储秀宫四品花翎总管时,就可与敬事房的大总管平起平坐了,到了光绪二十年,他又被赏戴二品顶戴花翎,虽是个虚衔,但足以可见李莲英当时在后宫中权力之盛。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