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皇帝的悲催命运
东晋时期,朝堂最突出的特点,便是皇家与门阀共天下。这一时期,中央的权力近乎完全丧失,这样的处境和东晋的开国皇帝司马睿脱不了关系。正所谓,“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之所以是司马睿建立东晋,就是因为他手里有枪。
但遗憾的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些士卒虽为他打下了天下,却也葬送了他独裁的可能。因为,这些兵不是他自己的,他们被各大世家牢牢地掌控在自己的手中。可以说,从司马睿决定借用世家力量的那一刻开始,就注定了被门阀贵族掌控的局面。
在古代,儒家常说“君臣相得,共治天下”是最理想的国策,是天下之大幸。因此,从这一点来说,司马睿似乎成了这一方面的典范,可他心中的苦却是多少人真正懂得呢?谁不想言出法随呢?谁不想在朝堂上一言而决呢?相信没有任何正常人愿意做一个傀儡处处受人掣肘,更遑论身为九五至尊的东晋皇帝。
仔细品读东晋的十一位皇帝,从对他们的记载就会发现,这些人不但处处受到权臣的欺凌、刁难,一个个的寿命更是奇短无比,没有一个能在位超过二十年的。更有甚者,有几位还是被宫女等地位极其卑微的人活活掐死的,真的是死不瞑目!
东晋皇帝们的悲惨命运,给后来篡位的君主敲响了醒钟,我们都知道,用被子闷死东晋最后一位皇帝的人是刘裕,正是他取代了东晋建立了刘宋。手握利刃杀心自起,再加上,东晋十一位凄惨无比的皇帝例子在前,使得刘裕对世家贵族又痛恨又恐惧。
故宫始于哪个朝代
北京故宫是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下令开始建设,是基于南京故宫为蓝本建造的,建筑工期比较长,直到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历时12年。
北京故宫是一座长方形的城池,南北总长961米,东西共宽753米,四面筑有高度达10米的城墙,城外则有宽52米的护城河。故宫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为三大殿,这是是国家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内廷的中心则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这就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
正因为北京故宫的占地面积大,保存完整,所以北京故宫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五大宫分别为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
那故宫为什么在以前被称为紫禁城呢?这是因为故宫的一草一木都是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它体现了古代中国的文化精华。而“紫禁城”这个名字就与中国古代哲学和天文学有很大的关系。古代中国人祟尚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因此故宫的结构就是模仿传说中的“天宫”构造而建的。古代天文学把恒星分为了三垣,周围环绕着二十八星宿,其中紫垣(也就是北极星)正处中天,是所有星宿的中心。
紫禁城里的“紫”,就是“紫垣正中”的紫,意喻为皇宫也是人间的“正中”。而“禁”则指是皇室所居,尊严无比,严禁侵扰的意思。游览故宫的朋友应该会发现故宫里的宫殿名,都有“仁”、“和”、“中”、“安”等字,比如中和殿、太和殿等,这些字眼所代表的意义即是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即“中正”,“仁和”,突出传统的儒家理念。所以旧时的人们称北京城为紫禁城了。
曹汝霖是汉奸吗
曹汝霖(1877~1966),因五四运动“火烧赵家楼”事件,成为近现代史上尽人皆知的人物。他1900年留学日本,鼓吹君主立宪,反对民主共和。回国后,任清政府商部、外务部供职。清末之际位至外务部副大臣,也成为有名的亲日派。
民国以后,先后供事袁世凯与段祺瑞,担任过外交部次长、交通总长,后兼署外交总长、财政总长,是新交通系的首要人物。一战期间,西方列强无暇东顾,北洋政府的外交事务投入到对日交涉,主要由曹汝霖处理。
除外交之外,北洋政府几次对日方借款,也由他一手经办。他事实上已经成为亲日派的领袖。五四运动后他被迫离开政坛,转人实业界,任中国通商银行总经理,并热衷于慈善活动。
华北沦陷后,他凭借与安福系的联系,担任过华北政府的高级顾问等职,身份上有暖昧不明之处。然而,抗战爆发后,曹汝霖曾公开表示要以“晚节挽回前誉之失”,发誓不在日伪政权任职,也未参与过汉奸卖国活动。
封建与宗法制的历史起源
以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封建,可能会觉得这是有很大危害的政策,诸侯有军队、有人民、有外交,周天子对他们没有绝对的控制权,难保人家不造反。你看汉朝搞封建,弄出了个“七国之乱”,西晋搞封建,又来个“八王之乱”。
实际上,西周依靠封建兴旺了270年,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周人没有超脱族群、族姓的限制,而是完善了以血缘感情来区别亲疏的宗法制。
在宗法制度下,血缘关系中的嫡庶、君臣、长幼、尊卑、贵贱被严格区分,周人重视祭祀,但只有嫡长子才拥有祭祀的特权,不管你是嫡长子的长辈还是兄弟,如果对嫡长子不尊敬,就是对祖先不尊敬。
从始祖的嫡长子开始,世代继位的都是嫡长子,庶子不能继位,就分给他土地到外面当诸侯。诸侯的众多儿子也只有嫡长子能继位,其余的别子最多能分得采邑另立宗系。这样传承下来,无论下面的诸侯、大夫怎么分封,周天子都是天下诸侯的嫡长子,不仅是政治上的共主,也是宗室的大宗子。
周天子的地位就这样被确定下来,即使在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失势,诸侯也不敢明目张胆地推翻周王室,因为这不仅是政治上的造反,更是违背宗法,不敬祖先,有悖人伦。
吸取学习中国文化制度经验的日本,也存在这种家族等级观念。父亲是家庭中地位最高的人,他能干涉子女的婚姻、事业,但子女却不能干涉父亲的决定。长子是继承者,拥有和父亲几乎一样的特权,他必须继承父亲的家业,弟弟们则可以去更远的地方,接受更多的教育,赚更多的钱。但无论弟弟们多有钱,多有地位,回到家庭中,都必须尊重长兄。
殷商之变什么意思
商朝是一个信奉鬼神,巫风炽烈的朝代,事无巨细都爱占卜,除了占卜还喜欢人祭和人殉。在武关村发现商代司母戊鼎的墓中,墓道上就码放了390颗人头。同样,在安阳殷墟宫殿乙二十组宗庙群附近也挖掘出641具骸骨。
在商代,人殉出现在各种各样的场景,就拿修宫殿来说,打地基时,要在宫殿四个墙角各埋一个小孩子,把他们放到杵的下面,安门的时候要在门内门外各埋两个人,上梁时另要杀人,落成时还要杀人。虽然这些被殉葬的人大都是战俘,但这种对鬼神的极端崇拜和对人命的轻贱,是非常蒙昧残忍的。商代青铜器上的龙纹、饕餮纹所呈现出的抽象、怪异的狞美,就反映出统治者的心态,就是要让人们对祭祀产生敬畏心理,利用鬼神信仰维护统治。
到了西周,虽然人殉现象并没有杜绝,但国家更加重视天地之间的秩序和规律,祭祀的时候也不主张杀人,而是制礼作乐,歌颂文德,通过好的仪式和音乐把大家带入到庄严美好的情境中,达到陶冶和教化国民的目的,这跟我们通过升旗仪式来培养爱国情怀是一样的。这种走和谐、包容、德育路线的礼乐文明相较于商代阴森可怖的鬼神信仰,是迈向文明的一大步。
礼乐文明吸引和包容了许多人聚集在一起,因为他们有共同的文化、共同的信念,如此这般,最早在公元前9世纪中后叶,这个人群才慢慢发展为一个民族——汉民族。
为什么周朝能存在800年
翻开中国历史,谁都可以发现,在漫长的五千年时间里,大多是短暂王朝,唯独周朝,周朝,周朝一枝独秀,居然生存了800年之久。
中国最长的朝代是周朝,至建立到灭完历经800年的历史。在中国古代有二十五个朝代,最长的是800年,短的十几年,那为什么周朝可以活800年之久呢?
所谓的周朝我们应该分开来说,西周和东周两个朝代。周朝的时间持续的非常久,西周和东周前后长达八百年,原因有很多:首先,全部功劳都是两个个年轻的西周人武王和周公设计的制度。
西周之前的殷商和夏朝,这两个朝代,夏商两代对于中国的王权可以说是刚刚建立的,夏王和商王只不过是大家嘴上说的主人,实际上华夏文明都是各自独立、各自为政的方国体制。
西周之所以能从西部小邦最后慢慢一步步灭掉大部落邑商,和这种非常名存实亡的制度关系很大。西周被灭了之后,实行起来了分封制度,他让全国范围内的领土都紧密的联系在了一块,每个地方的诸侯和天子们一起管理者这些土地,这个制度完全是新的制度,宗法分封制是周王朝存在的必要条件。对于王权的巩固也是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的。
第二,礼乐的制度,也是周朝可以存在很长时间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西周始年,周公不喜欢夏朝商朝的那种制度,找人制定了新的自己的礼乐制度,从上到下都飞遵守包括天子。礼乐制度是周朝最基础也是最庄重的制度,已经广泛的流传开来在平民的盛会中,这种共识无疑有利于加强国家的每一个人对于王的尊敬。
第三,周公在东方这一片建立政治和军事存在,为了以后自己迁移都城提前打好厚重的基础。西周始初,周公对于东边的一些殷民怕他们举行暴动,建造了洛邑,也就是所谓的成周。成周建造了营地,为周王朝提供了很长的准备时间,日后,犬戎再来打仗,周王室就可以往东边迁移,到洛邑继续统治。
第四,周天子的完全不是很强大,让虚军的名头成为了可能,也让任何一个诸侯都没有去谋害王权的心思。西周始初,每一个诸侯国都有自己的制度和权利,表面看上去周天子好像没有实际的权利,但是实际上这种制度对于政治有很大的稳定作用。在周天子强大时,他对诸侯国有很大的约束能力。到了东周那个时候,也就是所说的春秋战国,周天子当时的势力已经被人们忽视了,但是在于制度方面他依然是制度的中心,就好像学校的校长一样,这样好像就是一个虚置的君权,跟没不可能被人直接拿走,如果哪个诸侯有野心篡夺这个好像看起来不怎么强大的权利,肯定会被别其他的诸侯们直接一起攻打。
小德张解放后的生活
小德张12岁自宫,15岁才进入皇宫。小德张原名张祥斋,天津静海人,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这个小德张也是一个狠人,在12岁的时候,由于活不下去了,他竟然选择了自宫,将自己的命根子给毁了,决定去做太监混一个好前程。但并非是他想进就能进宫的,他在自宫后等了3年,终于在1891年才如愿进宫,成为一名小太监,就此开始了自己的传奇一生。
1892年,小德张被派入宫内南府升平署戏班学京剧武小生,由于技艺精湛,深受慈禧太后赏识。1898年被提升为后宫太监回事。1909年,按照隆裕太后的懿旨,小德张升为长春宫四司八处大总管。这时候,大太监李莲英已经退休,小德张成为紫禁城最大的太监,权倾一时。有权就有钱,于是小德张趁机各种敛财,更是在武昌起义后,收受袁世凯巨额的贿赂,帮其劝说隆裕太后同意清帝退位。
1913年,在清朝灭亡不久之后,隆裕太后去世。失去靠山的小德张果断选择了出宫,就此结束了自己长达22年的宫中生活。出宫后,他跑到了天津做起了寓翁,不问政事,在北京和天津买了大量的房产和土地,并且还有一些当铺和绸缎庄等店铺,其身家比李莲英只多不少。有钱就是任性,先后娶了4个老婆,生活极度奢华。
虽然小德张是个大富豪,但为人低调。在出宫后,他在天津的家中深居简出,不仅很少外出,而且也不怎么与人交往。家中管家、账房先生、女仆一应俱全,甚至还有几个他从宫中带出来的几个小太监,专门服侍他。总之,他出宫后的生活低调奢华,可谓美滋滋呀!
后来,在20世纪50年代,小德张的所有财产被没收了,他只能靠着卖油炸果子为生。1957年4月,时年81岁的小德张因病去世。曾经的大富豪小德张最后却一无所有,死后更是没有葬身之地,只好被葬在天津城外三十多里的“义地”北仓。
北平四大名校是哪四大
清末民初,随着科举考试的日渐式微,一批新式学堂在全国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其中,不乏办学质量很高、社会影响很大的高等院校。当时,在北平(今北京市)出现了4所顶级水平的大学,被称为“北平四大名校”。
它们分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
北京大学的前身是创办于1898年的京师大学堂,清华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11年的清华学堂,燕京大学创建于1919年,辅仁大学创建于1925年,前身是北京公教大学附属辅仁社。
在这四大名校里,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都属于国立大学,燕京大学是教会大学,辅仁大学是一所私立大学,创办人有两人,分别是英敛之、马相伯。英敛之是《大公报》的主要创办人;马相伯是著名近代教育家,创办了复旦大学、震旦大学、复旦中学、向明中学等名校。
北京大学的成名,蔡元培居功至伟。
在1916年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之前,北京大学还带着旧式学校的影子。蔡元培按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对北京大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整顿、改革,聘请了一批优秀的中青年俊杰,如胡适、鲁迅、刘半农、梁漱溟等人到学校任教,实施“教授治校”的原则,促进了北京大学向现代大学转变,不但使之变成中国顶尖级的大学,还对中国教育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清华大学由美国“庚子赔款”创办,最初的目的是培养赴美留学生,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综合大学。
不知道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命运的安排,1931年,第一批庚款留美生梅贻琦成为了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有一句名言是:“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为了将清华大学办成一所现代大学,梅贻琦聘请了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前来清华大学任教。没过几年,清华大学已经成为与北京大学并驾齐驱的名校。
燕京大学是由司徒雷登办成第一流大学的。
受各种因素影响,教会大学很难成为真正的现代大学。司徒雷登在担任燕京大学期间,尽量淡化教会大学的色彩。司徒雷登规定,所有教授、讲师都可以不信教,并给予他们很大的教学自主权。经过10年发展,燕京大学终于成为了北平顶尖级的大学,许多教育方法与课程设置还得到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学习和借鉴。
辅仁大学的成果与陈垣密切相关。
陈垣是中国杰出的历史学家、教育家。1929年,陈垣出任辅仁大学校长。此后,在长达20多年时间里,陈垣一直担任辅仁大学校长。他呕心沥血,苦心经营,将默默无闻的辅仁大学变成“北平四大名校”之一。
北平四大名校后来怎么样了
所周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在新中国成立后继续保存下来。如今,这两所大学是中国最知名的重点大学之一,是无数学子梦寐以求的目标。
燕京大学在1952年的全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中,被分拆给5所大学,从此销声匿迹了。燕京大学的校园“燕园”则为北京大学所用。
辅仁大学在1952年的全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中,并入北京师范大学,从此不复存在。辅仁大学的校区成为了北京师范大学的北校区。
顺便一说,1956年,一部分在台湾的辅仁大学校友成立了“校友会”,呼吁在台湾恢复辅仁大学。1961年,随着辅仁大学文学院哲学研究所,招收第一届研究生8名,标志着辅仁大学在台湾复校。如今,台湾辅仁大学是台湾四大名校之一,位居中国港澳台大学第8名!
为什么历史不讲闵冉
主要基于以下几点:与儒家理论相悖、正统不讲冉闵、冉魏和东晋之间的矛盾和差距。
冉闵当时的做法虽然在当时拯救了汉族,可是杀胡令一出,其结果完全与仁爱中庸的儒家理论相悖,而历史往往都是当朝的士大夫撰写,所以在历史评价中不会有太多的笔墨。
正统不讲冉闵,从后面大多数的王朝来看,也就只有宋朝和明朝汉族所建立的王朝,隋唐主要的建立者都和鲜卑族有这样那样的关系,而元朝和清朝却是游牧民族所建立,从这一角度出发,在史书上自然也不会对冉闵进行大肆的笔墨宣扬。
而且当时冉闵建立冉魏政权的时候,立场和位置也比较特殊,作为汉族的中心,当时东晋才是正统,冉魏虽然也是汉族政权,但是在大义以及冉闵的出身,还是不受当时文人的待见,所以自然也不会有好的评价。
冉魏和东晋之间的矛盾和差距。当时的主要汉族都跟随东晋在长江以南,而留在北地的汉人几乎十不存一,不是在五胡乱中原的时候被杀戮,就是沦为奴隶一样的存在,而当时的文化阶层,汉族的中高层全都在东晋。
这样一来,冉魏和东晋就在无形中有了阶级差别,北方的冉魏人民大多被五族压迫,所以他们的坚持和立场都是放在所有的汉族之上,而东晋则没有这样的眼光和看法,或许是没有全局观点,所以冉闵在北方拥有绝对优势的时候,东晋并没有出兵帮助恢复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