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和西汉是一个朝代吗
在我国历史上,有些朝代被分为两个部分,如晋朝分为西晋和东晋;北魏分为东魏和西魏;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然而,这些王朝的后半部是在前几个王朝败亡后建立的。但是有一个王朝,虽然经历了亡国之痛,分成了两个部分,但是他的两个王朝确实都是实力强国,这就是汉朝。在历史书上,当谈到汉朝时,大多数都认为是西汉,而在光武中兴后,它被称为东汉。
众所周知,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也就是前汉朝和后汉朝。虽然国号相同,皇帝都姓刘,但他们在正史上有自己的历史,即《汉书》和《后汉书》,而东晋、西晋、北宋和南宋都是一部历史,即《晋书》和《宋史》,而北魏、东魏和西魏被写成两本史书,即《魏书》和《北史》。然而,在我国的正史上,没有贯穿整个汉朝的史书。所以问题出现了,两个汉朝是一个朝代吗。
在历史书上,西汉和东汉是这样描述的:西汉(前202年—8年12月)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的统一王朝,共有12位皇帝和210年的历史,也被称为前汉朝。秦朝末年,农民起义崛起。楚汉之争后,刘邦打败了项羽,刘邦在前202年宣布自己为皇帝,国号汉,历史称为西汉,都城长安。东汉(25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秦、西汉和新朝之后的一个统一的王朝,在195年的时间里传位8世24帝历经195年,也称为后汉朝。
在新莽的最后几年里,绿林军赤眉军爆发了起义,出生在汉朝宗室的刘秀利用了这种机会。25年,刘秀成为皇帝,并在洛阳建立了自己的王朝,他开创了“光武中兴”。这表明东汉和西汉之间仍有一定的差异。虽然被统称为汉朝,但又不能被视为一个王朝。虽然王莽在西汉末年篡夺了王位,但很多人认为那个大汉已经失去了“天命”,而上天属意的圣人是王莽,所以后来王莽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这也是所有人都期待的。
然而,王莽只是一个好政治家,而不是一个好皇帝。他创立的新政,许多人开始反对他。这时,人们开始想到刘氏的优秀品质,并拥立了刘氏家族,这说明刘氏仍然有很大的影响力。光武帝刘秀也利用了这个时候的局势。虽然刘秀被称为汉室宗亲,血统远离西汉皇室。这样的人,在复兴汉朝的旗帜下,刘汉仍然很有影响力,所以东汉就建立了。人们普遍不认为东汉是西汉的延续,正如蜀汉不是东汉的延续一样。
东汉和西汉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朝代。祠堂主要供奉来自刘秀新起的一系(西汉只供奉五帝);两汉都城不同,国家制度也在重建。中国有“五行学说”。西汉的“德运”是土德,由汉武帝建立的。西汉晚期的学者刘歆(也是西汉的宗室)在王莽的支持下确立了火德,声称汉应该是火德,但他的意图是在篡夺汉权时为王莽服务,后来王莽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这被称为土德‘’土与火相克‘’然而,汉朝真的把德运变成火德,是刘秀。
东汉时期的火德政治与西汉时期的土德政治有很大不同。东汉和西汉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神学氛围异常浓厚。刘秀声称是受符称帝,而东汉时期盛行神秘的占卜学,而文士也是神学家。东汉的经济也以庄园经济为主,贵族家庭的力量非常强大。政治上,外戚和宦官轮流掌权,朝廷斗争异常激烈,等等,这些都是东汉和西汉的不同之处。虽然大家都认为,两汉算得上一家人,但从各方面分析,它们还是属于完全不同的两个朝代。
汉朝左将军和右将军哪个官职更大
以汉末为背景的影视剧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当时将军的称谓分为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和右将军,为什么将军的名称要用前后左右来命名呢?实际上,左将军这个叫法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了,当时左翼军的统领就被称为左将军。直到秦国统一六国后,这个官职也跟着保存了下来。但在汉朝以后,左将军就不经常设立了。
东汉末年,各地豪强崛起,诸侯割据一方,连年混战,而将军的名号繁多,所以就重新启用前、后、左、右这样的称号。历史上比较出名的左将军有马超、于禁、张郃;右将军有张飞、徐晃等,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人物。在一般情况下,左将军和右将军是同等职位,位居三品官,但也有例外,下面就为大家详细说明。感兴趣的话,就来一起来看看吧。
从东汉末期到三国这段历史,武将的官职一度高达20多种,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将军等。特别是在刘备集团,凡是立下大功者,都会想办法给你加封一个将军头衔,不知道将军本人会不会被弄晕掉。到了三国时期,前后左右将军已经算是非常重要的职位了,例如蜀汉五虎将还有曹魏五子良将都有担任前后左右将军。但在当时,右将军的地位可能会高于左将军。
汉朝有着左卑右尊的说法,升官都被称为右迁,所以右将军相对左将军来说,地位是会高一些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就曾记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因为蔺相如功劳大,赵王任命他做上卿,位在廉颇之上。”说明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遵从以右为尊了。而且在战场上,一般也是右将军统领的部队为主力,左翼军队负责协助作战。
不过这种级别之间的差距很小,几乎造成不了什么影响。并不是说右将军就能时时刻刻命令左将军,在大部分的时间前后左右将军都是不分大小的。所有将军职位中,只有大将军是位列一品,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位列二品,他们一般才是一场战役的最高指挥官。原本前将军还是高级职称,位次于九卿,但在三国时调整了品级,只属三品。左将军和右将军都能参加朝议,决定国家策略,能做到这点说明地位已经不低了。
汉朝的官职和三国基本相同,都是延续了东汉那一套内容。直到曹丕称帝以后,才将魏国官署和汉朝官署做了合并,诞生了一些新的官职。同时尚书台的权利开始减弱,侍中成为新的权利中心,直到隋朝正式发展为三省六部制。
159年9月9日:东汉梁冀灭门
159年9月9日(农历159年8月10日),东汉最大贪污犯梁冀被灭门。
历史上少见的,死后"谥"为"炀帝"的皇帝之一。他继承皇位时才两岁,只做了一年皇帝,三岁去世,在刘隆之世,他基本没有什么能力,做什么祸国殃民之事,刘隆死后,众大臣却给了他一个"炀"的谥号,对他不公平了。
但这位小小的炀皇帝,对于东汉王朝来说,却是一个分水岭式的标志,从他开始,东汉王朝的两大政治集团:宦官集团,外戚集团,登上历史的舞台,成为东汉王朝独特的政治"景观"。两大集团你争我斗了一百多年时间,直接导致了东汉王朝最后的灭亡。
历史上,也只有东汉的大将军梁冀,能把和珅比下去。《资治通鉴》:收冀财货,县官拆卖,合三十余万万,以充国府之用,减天下税租之半。
历史上超级贪官,有得一比。可据有关资料,东汉时期,一石大米约等于现在170公斤,而清王朝的一石大米,只约等于现在103公斤。把这个差别计算在内,这和珅与梁冀就没有比了。梁冀的涉案值为102亿公斤大米,而和珅贪腐案值只有68亿公斤大米。
历史上最奇葩的皇帝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万人之上”的皇帝,除了手握天大的权力,衣食住行也肯定是天底下最好的。然而,历史上却有一个不务正业、爱偷大臣家东西的皇帝,靠着偷东西,最终成功坐稳了江山。这个皇帝就是汉桓帝刘志。
汉顺帝刘保的皇位靠着宦官得到,宦官获得了权力,再加上宦官之后又与梁氏勾结,于是就开始了外戚梁氏长达二十多年的干政。汉顺帝之后的汉冲帝、汉质帝以及汉桓帝都是由外戚直接扶持上位的,也就是由外戚控制的傀儡皇帝。而就是爱偷盗的汉桓帝刘志靠着偷东西重振了皇权。
在说刘志靠偷盗重振皇权之前,得先说一说一个非常重要的外戚权臣,那就是梁冀。据《后汉书·卷三十四·梁统列传第二十四》记载
“冀字伯卓。为人鸢肩豺目,洞精目党眄,口吟舌言,裁能书计。少为贵戚,逸游自恣。性嗜酒,能挽满、弹棋、格五、六博、蹴鞠、意钱之戏,又好臂鹰走狗,骋马斗鸡。初为黄门侍郎,转侍中、虎贲中郎将,越骑、步兵校尉,执金吾。”
梁冀就是先后立汉冲帝、汉质帝以及汉桓帝为皇帝的重要人物,他甚至还将汉质帝毒死,为的就是重新换一个听话的傀儡皇帝。梁冀掌握真正权力的几十年以来,谋害过贤臣,贪污过很多钱财,生活奢侈。
在刘志当上皇帝的前十三年里,他是一个手中完全没有权力的傀儡皇帝,所有的国事和政务都是由梁太后决定的。而无所事事的刘志只能到处玩,直到有一天,刘志换上便服开始了他的偷盗。在偷完一个大臣家之后,刘志发现偷盗成为了一个他的癖好。
接下来的几年,刘志几乎偷遍了所有大臣的家,当然是除了外戚权臣梁冀的家的,而刘志偷窃东西在这几年来,一次都没有被人发现。只不过,东西偷得多了,刘志的偷盗行径最终还是被发现了,而刘志皇帝的身份,让大臣们不得不忍气吞声,放任刘志来自己家里偷窃。
有一次,穿上便服在外面吃饭的刘志,听到有人议论到自己不敢去梁冀的府中偷窃,顿时就心生怒火,决定要去梁冀的府中偷窃一次。只不过,第一次去梁冀府中的刘志,还没偷什么就被发现了,却因为没有表明身份被打了一顿。
刘志心有不甘,又去了第二次,而刘志在第二次前往梁冀家中的时候,派出了武艺高强的高手,成功偷到了梁冀勾结外戚意图谋反的证据。最终,刘志成功将梁冀意图谋反的证据拿在了手中,以充分的证据将梁冀斩杀,从此,长达二十多年的梁氏干政终于结束。
后来,人们才知道,原来刘志偷窃的癖好一直都是伪造出来的,为的就是掩人耳目。手中没有权力的刘志,只能靠着这种方式收集大臣勾结谋反的证据,坚持了很多年的刘志,最终将所有外戚一网打尽。
匈奴当时有多少人口和资源
汉武帝将不可一世的匈奴彻底击溃,元狩4年的漠北决战,匈奴元气大伤。直到东汉才苟延残喘的恢复元气,匈奴被西汉彻底打垮的根本,并不只单单损失人马。那么匈奴到底因何差点灭亡,就让小编为大家揭秘。
首先讨论这个话题,先要弄清楚匈奴当时有多少人口和资源?根据史记描述,单于对中行说(汉文帝宦官,反叛大汉)谈到,匈奴总人口不及汝南郡。汝南郡人口约180万,能得出匈奴约有160万。抛去老弱病残,适龄男青年约为30万。加上200万匹的牲畜牛马,这大致是匈奴的家底。可汉武帝派遣卫青、霍去病对匈奴连年征战,已经极大的损耗他们的资源。
卫青7次率兵与匈奴决战,斩杀6万人马,霍去病先后与匈奴发生6场大战,小战多如牛毛,两人加一起,实际斩杀匈奴的人口数量大约是20万。后汉书中明确记载漠北决战后,匈奴远逃极北苦寒之地(也就是西伯利亚),面对零下50度的严寒天气,整个匈奴约只剩下2万人口不到。
所以,小编推测,汉武帝对待匈奴所实行的政策,或许是“三光政策”。这并非小编胡言乱语,霍去病和卫青合力征讨匈奴,不仅剿灭左贤王部所有士兵,同时还俘获了百万匹牛羊牲口。将匈奴平民百姓规划至汉朝领地,将匈奴放在赵信城的100万石粮草尽数焚毁。卫、霍这种非常狠毒的手段,彻底摧毁匈奴的元气根基,此后再也无力回天。
经过100多年的休养生息,才勉强恢复元气。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匈奴这种剽悍的民族,如果仅仅被西汉击杀20万士兵,是无法将其连根拔除。只有采取“坚壁清野”的方式,从根上摧毁匈奴,才会让凶狠的蛮族感到畏惧。汉武帝将匈奴的牲畜马匹尽数俘获,他们就没有过冬的物资。又联合其他西域小国,对匈奴实行联合封锁,逼迫他们只能前往西伯利亚。
这时人困马乏的匈奴,早已经受不了零下严寒天气,路上会遭遇诸多无辜战损。所以在漠北之战结束后,整体总人口不过2万余。要不是汉武帝为防止节外生枝,或许匈奴早已经被消灭。因此有理由推断,匈奴被汉武帝击垮的原因,因为元气大伤。牛羊马匹以及适龄男子皆遭受重创,草原部族一旦没有人口繁衍,牛羊马匹的供给,无异于灭顶之灾!
所以,西汉能取得对匈奴的大胜,还是因为汉武帝手段狠毒,不过这样的方式也确实非常有效。对待蛮夷也没必要发善心,而是坚决的给予回击,匈奴得到这样的下场,完全是咎由自取。感叹汉武帝的雄才伟略,不择手段的决心。汉武帝的战略想法应是,掠夺物资既可以消灭敌人,也可以补充大汉军粮,属“以战养战”,此举也是维护大汉边疆安稳数百年,真是壮哉奇哉。
霍去病传奇的一生简介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战神级别的人物。不管怎么除去后人添加的水分(如关羽和李广),霍去病一直是中国战争史上无可争议的战神。如果要说中国历史上的十名名将,不管你喜欢什么,霍去病肯定会位列前三。他17岁参军,天妒英才,23岁就去世了,一生中打了四场仗,四场皆胜,而且让人心服口服。21岁时,就已经任职大司马。可以说,他的存在盖过了秦汉时期的所有名将。
公元前123年,霍去病被汉武帝任命随他的叔叔卫青一起出击攻打匈奴。历史总是很喜欢开玩笑。许多任人唯亲的皇帝最终下场都很难看。汉武帝也是一个任人唯亲的人。碰巧他的一些亲戚有真本事,比如卫青和霍去病。这场战役打出了霍去病的雄名。他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带领800轻骑兵脱离军队,奔袭数百里追杀匈奴。史书记载,他的军队杀死了2000多人,包括匈奴相国一级的官员,以及单于的一个叔爷,并俘虏了单于的叔叔。汉武帝龙心大悦,军队班师回朝后就封霍去病为军侯。
霍去病17岁就已经展露锋芒,现在他只需要下一场战争来证明自己。两年后,历史的重担再次落在霍去病身上。汉武帝想与匈奴决一死战,所以他任命霍去病为骠骑将军,攻击河西浑邪王、休屠王部。
霍去病打了两场战争,一场在春天,另一场在夏天。时间间隔很短,所以历史书把结果统计在一起。霍去病的战功无人能及:歼敌4万,俘虏匈奴王在内120余名匈奴皇族。同年秋天,浑邪王率部前来投降。将降未降之际,一些匈奴人担心汉兵会斩草除根,说的浑邪王有些动摇。当时,霍去病率领一队直接杀入敌军张营内。之后汉朝控制了河西地区。四十八年后,丝绸之路从这里向西延伸到罗马。
公元前119年春天,武帝命令卫青和21岁的霍去病率领5万骑兵部队前往漠北,歼灭匈奴主力。霍去病不负众望,率领军队北上奔袭两千多里,经过一场血战,霍去病以五万骑兵歼灭敌军七万余人,俘虏了三名匈奴王和83名将军以下的官员,并且一直将匈奴赶到现如今的贝加尔湖一带。这是汉朝打匈奴打得最遥远、最残酷的斗争,甚至将匈奴主力几乎全歼。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霍去病的作战方法被载入史册,使用骑兵机动性(闪电战的打法)进行大迂回和大穿插,这对后来的作战方法产生了巨大影响。从那以后,霍去病作为战神的地位从未动摇过。霍去病凯旋而归后,自然得到了很多人的青睐,回国后直接被封为大司马,直到两年后,在公元前117年去世。
公元前210年9月10日:中国历史上首位皇帝秦始皇嬴政逝世
-210年9月10日(农历-210年8月11日),中国历史上首位皇帝秦始皇嬴政逝世。
历史事实。但他是幸运的,他13岁便成了最强大的秦国的最高统治者,而上天又偏偏赐予他一颗永不知足的野心。
历史传统和稳固的根基,其次,如果六国能够齐心协力共同对抗秦国的话,秦国也未必能占优势,而且,列国并立早已成为人们的思维惯性,若非有非凡胆略的帝王,绝难有勇气去改变它。秦始皇即位之时,秦国最需要的已不是一个能够大规模提升综合国力的君主,而是一个有着非凡胆略去改写历史的帝王。
历史角色。在清除了权臣吕不韦的势力,完全掌控了朝政之后,建立大一统国家的蓝图在他的心中就越来越清晰。一纸《谏逐客令》使秦始皇得到了一个志同道合的助手——李斯,在这对君臣的策划下,一场前所未有的历史巨变发生了。
历史上,开创了一个庞大帝国的帝王还有很多,但他们在本榜中的排名都比不上秦始皇。因为,无论是居鲁士、凯撒还是亚历山大大帝,他们建立的帝国早已不复存在了,而且即使在他们在位的时代,对帝国统一性的重组也远小于秦始皇。而秦始皇创立的帝国(中华帝国),尽管历经变迁,却一直延续了两千余年之久。
历史上一直占世界人口的20%以上,对中国有重要影响就可视为对世界有重要影响(麦克·哈特语),而且由于中央集权和忠君思想,帝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远大于对其他许多国家的影响。正因为如此,秦始皇在本排行榜中位列第二,仅次于君士坦丁大帝。
历史大形势相结合;以长期累积的实力作为后盾,敢行前人所未行之事,走前人所未走之路,并以此为荣,这造就了秦始皇的成功。但当他的野心超出了实力的范畴,变成了不顾客观条件的随心所欲,就埋下了灾难性的地雷。
刘邦为什么要提前杀樊哙
在长乐宫,椒房殿。皇帝时日无多了,吕雉每当看到刘邦日渐消瘦的身躯,想起自己曾与刘邦一起从泗水亭开始,患难与共,相互扶持走到今日,不觉心头悲伤起来。但刘邦一旦驾崩,那这天下也就变成了自己的,到时第一个要杀的就是那个戚姬!谁让她不知轻重,目中无人,处处和自己过不去。
还有她的那个儿子,皇帝虽然把他封为赵王,那又能怎么样?竟敢和自己的儿子争夺储君之位,那我就必须要让你付出代价。就算周昌是赵国国相,又能如何?他也保不了你......就这样,吕雉表面上在纺纱机前纺纱,心中却是一番细细的策略。忽然,只听耳边有人抽泣。
听到耳边有人在哭,吕雉才回过神,她转头看去,不知何时,自己的妹妹吕媭正站在自己的面前。吕雉抬头看去,只见吕媭双眼哭的通红通红。
望着自己的妹妹这一副样子,吕雉不由皱了皱眉头。自己的这个妹妹是在樊哙还跟着刘邦在泗水亭的时候就嫁给了他做了他的妻子,尽管自己生性刚毅,可自己的这个妹妹却是柔弱无比,如今已经是三十出头的人了,怎么遇事还是哭哭泣泣的?想到这,吕雉抬头看向吕媭说,吕媭抹着眼泪说着说着,吕媭又大哭起来。
近些年自己也能感觉到皇帝对外戚坐大的局面已经越来越重视了,尽管樊哙和皇帝是生死兄弟,可从名义上来讲樊哙也算是个外戚。樊哙如今领军两万在燕国平乱,皇帝担心倒也是应该,可皇帝为什么要派陈平和周吕雉心中忽然感到一丝隐隐的不安,难道皇帝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了,又担心自己死后外戚作乱,于是干脆来了这么一手......他暗令陈平和周勃二人去燕国接管樊哙的这两万兵马,然后这两万兵马就会变成一支勤王的雄师!
皇帝驾崩只在旦夕之间了,到时万一周勃陈平率领这两万兵马进逼长安,逼自己还权可怎么办?尽管蓝田大营内还有数万军士,可这第一,周勃和将士们的感情深厚,只怕蓝田大营内的守军不会为自己卖命,这只怕也是皇上让周勃和陈平同去的原因。第二自家人打自家人,于国无益,免不了又是一场恶战。
想到这,吕雉不由觉得后背冷飕飕的,吕媭在一旁听的不是很明白,她看着吕雉继续抽泣着说道眼见自己一向镇定的姐姐神情忽然如此惊慌,吕媭也不由得紧张起来。
陈平身携皇帝的诏书,将周勃暗藏于车内,二人领了一个千人队秘密向燕地开进。在前往燕地的路上,陈平和周勃已经合计了好多次了。听了陈平这一番分析,周勃一时没了主意,只好问道难道你我二人将樊哙放了?陈平忙说放是一定不能放的,咱们不如把他绑上囚车,送到长安去,到时或杀或免,让皇上自己来决定,皇帝顾念旧情,必不忍杀害樊哙的。周勃点头赞同。二人合计已毕,便昼夜兼程直向燕地而去。
刚刚抵达燕地,陈平生怕别人看出来,于是他忙让周勃换了一件羽林卫士的衣服跟在队伍后面,到时等自己宣读诏书之际,就让周勃立刻拿下樊哙,然后到军营中接管樊哙的军权。
项羽为什么叫西楚霸王
中国人对于项羽的尊敬那是非常高的,古往今来不知道有多少人曾经写过诗赞扬项羽。项羽有一个称号叫做西楚霸王,为什么他能够得到这样的称谓呢?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项羽的地盘主要在东楚,可他却偏偏叫西楚霸王,这又是为什么呢?
众所周知,项羽的称号是“西楚霸王”。可是仔细看看楚汉战争时候的诸侯割据图,问题来了:项羽的地盘,大致包括今天的江苏省、浙江省、河南东部、安徽北部。这明明是在比较靠东边的地方啊!而且,项羽的起家不是在最东边的江东(浙江)么?为啥他要叫“西楚霸王”呢?那东楚又在哪里呢?
楚地按当时的传统地域大致可划分为三部分,即:西楚、东楚和南楚。南楚相当于楚国早期的领地;西楚大致相当于楚国拓展的北方新领地;东楚即大致以楚国兼并的吴国地为主。一般又以彭城以西为西楚,东为东楚。史记记载的项羽的领地为:梁、楚9郡。梁,即魏的别称。
项羽将反秦起义阶段称魏王的魏豹徙封到魏国故地西部,为西魏王。占领魏国故地的小部分地盘。其余领地全部位于楚地,主要是西楚、东楚,又以西楚为主,且彭城有时又称西楚,可能还涉及到项羽本身是下相人(今宿迁,属西楚地)人,因此称王时取号“西楚霸王”。
从发达程度而言,西楚包含了楚国先前几百年的核心地带江汉平原,又包含了楚国在遭到秦国攻占江汉平原后的新首都陈地。同时占有很大一部分中原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所以相对南楚和东楚,是更核心、更重要的区域。项羽在宰割天下的时候,非常贪心。
天下一共19路诸侯,他分封给自己的领土有整整九郡,差不多是天下的五分之一。战国七雄都被他分割成小块,比如燕分为二,齐分为三,三晋分为六,秦本土分为三,南楚地区分为二……可是项羽自己,占有的这一大块,却包括了东楚的大部分地盘,西楚的东部地盘,还有战国末年魏国的领土。算起面积来,只比楚国的极盛时期要少些。
项羽自己不要关中,却也知道关中的重要,不愿意给刘邦。他把从前秦国的本土切分为四块,三块在关中,分别给了有恩项家的司马欣、降将章邯和劝说章邯投降的董翳。巴蜀汉中那一块,给了刘邦。项羽的用意是要用章邯等三位秦人把外来人刘邦封锁在秦岭以南,老死异乡。可见此人也并非全然莽夫,对刘邦的戒心,并没有解除。
项羽只有虞姬一个女人吗
说起楚霸王项羽,应该没有人不知道的,他是一个英雄,而他和虞姬的爱情更是令人向往,但小编一直以来都有一个疑问,那就是项羽真的只有虞姬一个女人吗?我们现在所了解的历史,都是通过古代的书籍或者是一些口口相传的故事来了解的。
在汉朝时期,司马迁对项羽是又推崇又惋惜,就单独写了本《项羽本纪》,司马迁为了塑造项羽的形象,只提了虞姬一人,并没有提项羽的其他女人。在《项羽本纪》中记载,项羽在屠咸阳,火烧阿房宫之后,就“收起货宝妇女而东”,其意思就是项羽抢了金银财宝和女人回家去了。在楚汉相争的时候,汉军攻入了项羽的都城,“收其货宝美人”,也就是说占有了项羽的财宝和美女。
还有原先跟随项羽,后来又投靠刘邦的陈平,是这么评论项羽的:“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意思就是项羽不能相信别的人,他能相信重用的人,不是姓项的就是他妻子的兄弟,除此之外,就是再有本事的人也不会被重用,因此,我才离开了他。
这从侧面表明了,项羽是有妻子的。再者,小编认为,项羽起兵之时已经二十四岁了,以当时的结婚年龄来看,应该早就结婚了。
再者,在《项羽本纪》中唯一出现的女人虞姬,原文是这样写的“有美人名虞,常幸从”这里的美人有可能是后宫爵位,也有可能是形容虞姬的美丽。
如果美人是爵位的话:那项羽自称西楚霸王,他的妻子也应该是王后或者夫人,而不是美人,这只能表明是因为虞姬的美貌聪慧,因而受到了项羽的宠爱,所以时常把她带在身边。综上所述,小编认为项羽并非只有虞姬一个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