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级成语“心灰意懒”的意思,出处,故事

【心灰意懒的意思出处】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回:“因此上怪他每每不听我说,故我意懒心灰,说各人散了。既是贤弟有此诚意,教老孙进退两难。”
【心灰意懒的意思故事】:
唐僧师徒四人来到了号山,这山是牛魔王的儿子红孩儿镇守的。他知道唐僧是金蝉长老转生,吃了唐僧一块肉可以延生长寿,与天地同休。因此他早就专等唐僧来了。唐僧一到,他就变作七岁顽童,身上无衣,且手足被捆,高唤救人。孙悟空认得是妖精,叫唐僧快快走路,可唐僧却要发慈悲去救,反而骂孙悟空全无善良之意。结果唐僧被红孩儿摄了去。摄到那里去了?大家都不知道,救也没有办法救。孙悟空对唐僧有意见,所以就对猪八戒、沙和尚说了这话:我说是妖精,师父就是不听,因此我就灰心丧气,不想做什么了。

灰心丧气,精神疲惫。心灰:灰心;意懒:消极,不想做什么事。指受到挫折而失望的心情。亦作“心灰意冷”、“意懒心灰”。

【古例】: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我平生天性恬淡,本就无意功名富贵,况经了这场宦海风波,益发心灰意懒。”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六十回:“到了这个年纪,家兄亦就意懒心灰,把这正途一条念头打断,意思想从异途上走。”鲁迅《徐懋庸作‘打杂集’序》:“这真要使有志于成为伟大的文学家的青年,见杂文而心灰意懒;原来这并不是爬进高尚的文学楼台去的梯子。”邹韬奋《患难余生记·流亡》:“L先生大为心灰意冷,法西斯的气概顿然消失,披发入山去做和尚去了。”


!admin 发布于  2023-3-2 12:38 

常用成语“望穿秋水;望眼欲穿”的拼音,意思,同义词,近义词

【望穿秋水】wànɡ chuān qiū shuǐ 把眼睛望穿了。形容盼望得非常急切。(秋水:秋天的水明净透彻,比喻女性的眼睛。)〈例〉他出国已经五年了,妻子望穿秋水,盼着丈夫能早日回来团聚。

【望眼欲穿】wànɡ yǎn yù chuān 把眼睛都快望穿了。形容盼望急切。〈例〉我们盼望祖国统一,已经望眼欲穿。

辨析 都是比喻性成语;都有盼望殷切的意思;都常作谓语、定语。
“望穿秋水”多用于对远地亲人朋友的盼望,适用范围较窄;多用于书面语。“望眼欲穿”其对象可以是亲友,也可以是救援者,也可以是事物,适用范围较宽;用于口语和书面语。


!admin 发布于  2023-3-2 12:38 

五年级成语“锦囊妙计”的意思,出处,故事

【锦囊妙计的故事出处】
罗贯中《三国演义》五十四回:“汝保主公入吴,当领此三个锦囊,囊中有三条妙计,依次而行。”
【锦囊妙计的故事故事】:
三国时,周瑜与孙权定计赚刘备过江招亲,以便害死刘备,并乘机索回荆州。但计被诸葛亮识破。诸葛亮劝刘备只管去,不必担心。刘备却说:“周瑜定计欲害我,岂可以身轻入危险之地?”诸葛亮笑道:“周瑜虽能用计,岂能出诸葛亮之料乎!略用小谋,使周瑜半筹莫展;吴侯之妹,又属主公;荆州万无一失。”刘备仍怀疑不敢往。诸葛亮又说:“吾已定下三条计策,非子龙(赵云)不可行也。”遂唤赵云近前,附耳低语:“汝保主公入吴,当领此三个锦囊。囊中有三条妙计,依次而行。”公元209年冬,赵云保着刘备乘快船十只,随行五百人,离了荆州前往南徐。荆州之事皆听诸葛亮裁处。刘备到东吴,按诸葛亮三条锦囊妙计行事,终于获得成功,与孙权的妹妹孙尚香成了亲。

旧小说里常描写足智多谋的人将应付事变的办法预先写好放在锦囊中,要有关人在危险之时拆看, 按计行事。比喻届时解决紧急或疑难问题而又暂时保密的办法。锦囊: 用锦做的袋子。比喻能解决危急的好计策。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六回:“她的那点聪明, 本不在何玉凤姑娘以下, 况又受了公婆的许多锦囊妙计, ……。”叶圣陶《倪焕之》: “……为什么叫麻烦?你的锦囊妙计在哪里呢?”王英光 《枫香树》: “马玉池当仁不让, 把身子往他身边靠靠, 竭力压低嗓子, 把他的锦囊妙计搬着指头说起来。”


!admin 发布于  2023-3-2 12:38 

五年级成语“著作等身”的意思,出处,故事

【著作等身的意思出处】
《宋史·贾黄中传》:“黄中幼聪悟,方五岁,玭每旦令正立,展书卷比之,谓之等身书,课其诵读。”
【著作等身的意思故事】:
宋朝南皮(今属河北)人贾黄中,六岁时就应童子科考试,结果被录取了,人们称之为神童。他十五岁那年, 金榜题名, 考中了进士。他怎么会很早就成名的呢?据说, 是他父亲贾玭(pin)管教严格的结果。贾玭, 原也是进士出身。贾黄中小时候, 贾玭每天都布置儿子诵读一段课文的任务。布置多少呢?贾玭是这么做的: 叫贾黄中立正着, 将课文的篇幅展开来, 用来量他的身高, 身高多少, 就每天要读多少高的文章。因此, 人们称之为“等身书”。显然, 每天贾黄中读的文章是很多的。

写的作品迭起来和作者身高相等。著作: 作品, 写的书。等:相等。形容著作多。亦作“等身”。

清·龚自珍《定盦文集·续集·已亥杂诗之一三七》:“故人有子尚?粥, 抱君等身大著作。”曹禺《我们尊敬的老舍先生》: “会上陈列了他多年来的全部著作, 那时他已是著作等身了。”


!admin 发布于  2023-3-2 12:38 

五年级成语“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意思,出处,故事

【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意思出处】
《战国策·秦策》王:“诗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今大王皆有骄色,以臣之心观之,天下之事,依世之心,非楚受兵,必秦也。”
【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意思故事】:
战国后期,七国中秦、楚明显地强大,其它五国不是秦的附庸,就是楚的随从。秦在灭了东周、西周以后,对齐、韩就更看不起了。正是秦援魏拒楚、楚援韩拒秦,四国交战之时,有一个孟子的信徒对秦始皇说:《诗经》上有句话说是要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只好看作是走了一半。这话说明:要走最后的一段路,是十分艰难的。你现在因为国势强盛就骄侈了起来。依我看来,明天的天下属于谁,决定于秦、楚两国君王的骄矜之心是什么样的状况,不是楚国因骄而兵败,就是秦国因骄而受到强国的攻伐。现在就看那一国能得到齐、宋的拥戴了。秦先得齐、宋,那韩国就削弱,楚国因此孤立;如果楚先得齐、宋,那魏国就削弱,秦也因此孤立。

一百里路已走过了九十里,只能算是才走了一半行程。比喻做事越接近完成困难反而越大,因而越要抓紧,不能松懈。高诱注:“逸诗言之,百里者,已行九十里,适为行百里之半耳。譬若强弩, 至牙上, 甫为上弩之半耳。终之尤难,故曰末路之难也。”

《北史·韩麒麟等传论》:“李彪生自微族, 见攉明世, 輶轩骤指, 声骇江南, 执笔立言, 遂为良史, 逮于直绳在乎, 厉气明目,持坚无术, 末路蹉跎,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彪之谓也。” 唐·孔颖达注:《书·旅契》“功亏一篑”: “古语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言末路之艰难也。” 宋·陈亮 《酌古论·邓禹》:“语曰:‘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故夫古之智者, 尝尽心于垂成之际也。”


!admin 发布于  2023-3-2 12:37 

六年级成语“泰山压卵”的意思,出处,故事

【泰山压卵出处】
《晋书·孙惠传》:“指麾则五岳可倾, 呼噏则江湖可竭; 况履顺讨逆, 执正伐邪, 是乌获摧冰,贲、育拉朽, 猛兽吞狐, 泰山压卵, 因风燎原, 未足方也。”
【泰山压卵故事】:
晋朝时有个人名叫孙惠, 其人不善于词令,但文章写得相当好,成文的速度也相当快。当时, 正值晋朝内乱, 分封各地的王族武力争权, 互相攻伐。孙惠起初是齐王司马冏的部属, 并在攻伐赵王司马伦的战斗中立过功。后来又当过成都王司马颖的将军, 去征讨长沙王司马义。然后, 便隐居起来。不久,东海王司马越大举起兵, 从下邳杀向京城, 声势很大。孙惠得知后,便写了一封信给司马越,大加颂扬。信中有一段话是这样的意思: 东海王司马越的兵力强大无敌, 以正义之师讨伐不义之人,必然取得胜利。司马越看了孙惠的信后,非常高兴,当即把他请去担任记室参军, 专门起草文书信件, 屡次加官, 极受重用。

泰山压在蛋上。比喻以最强对付最弱, 弱者必无幸免。

明·赵弼《何忠节传》:“六军之来, 殄此丑夷, 如泰山压卵耳。”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九回:贪“一经领兵到此,岂非泰山压卵?”


!admin 发布于  2023-3-2 12:37 

五年级成语“避实就虚”的意思,出处,故事

【避实就虚出处】
《孙子·虚实》:“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避实就虚故事】:
孙子在《虚实篇》中运用流水的变化、五行(金、木、水、火、土)的互生互克、四季的交替、月亮的圆缺等自然现象,通俗地指出应根据敌情的变化,避实就虚地去夺取胜利的道理。孙子说:作战的方式、方法,象水的流动一样。水流是避开高处往低处流,用兵则应避开实处而击其虚处。水适应地形而流动,用兵则应针对敌情去取胜。所以说用兵没有一定的势,流水没有一定的形。能因敌情变化而取胜,叫做用兵如神。所以说五行之中没有哪一行是常胜的;春夏秋冬四时交替,没有哪一季是固定不变的;白天有短有长,月亮有缺有圆。

指在军事上避开敌人的主力,攻击其薄弱环节。就:接近,走向。现在也指躲开实质性的问题,尽说空话。原作“避实击虚”。

【古例】:宋《新编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下》:“然后避实击虚,避强击弱,未须大举,且以轻兵扰之。”鲁迅《致台静农》:“《申报月刊》上尚能发表,盖当局对于出版者之交情,非对于我之宽典,但执笔之际,避实就虚,顾此忌彼,实在气闷。”


!admin 发布于  2023-3-2 12:37 

5年级成语“土崩瓦解”的意思,出处,故事

【土崩瓦解出处】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之积衰,天下土崩瓦解。”
【土崩瓦解故事】:
在我国历史上,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的人物。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统一了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修筑长城、驰道,对发展生产,加强水陆交通,巩固国防都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秦始皇也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对劳动人民实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修宫殿、造坟墓,穷侈极欲,弄得人民怨声载道。秦始王死后,其子胡亥即位。胡亥是个昏庸无能、只知享乐的家伙。他接位以后,继续征调了几十万囚犯、奴隶和民工,大修阿房宫和秦始皇的坟墓,赋税徭役极为繁重,使人民的怨恨日甚一日。公元前209年,终于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接着,刘邦、项羽起兵响应。胡亥走投无路,被赵高逼迫自杀。胡亥死后,秦始皇的孙子子婴做了秦王。由于秦王朝已腐败透顶,子婴根本无法挽救,他只当了46天的秦王,就被刘邦所降。至此,秦王朝彻底覆灭。对于秦王朝的灭亡,《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和《过秦论》的作者贾谊认为是子婴无能,没有守住秦朝的宗庙社稷。《史记集解》的作者裴驷则认为,从秦始皇起就罪恶昭著,到了胡亥更加厉害,秦王朝积怨甚多,理当灭绝,所以最后土崩瓦解,这是子婴所无法挽救的。

如土崩塌,瓦分解一般。瓦解:制瓦时先把陶土制成圆筒形,分解为四,即成瓦,比喻事物的分裂,彻底溃败,不可收拾。

【古例】: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六回:“某引兵冲杀十余次,皆不能入。次日土崩瓦解,降者无数。”清·平步青《霞外捃屑》卷七:“〔陆〕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万数。”《毛泽东选集》四卷合订本第840页:“德军猛攻不克,整个德奥土保阵线再也找不到出路,从此日益困难,众叛亲离,土崩瓦解,走到了最后的崩溃。”鲁迅《华盖集·这个与那个》:“多有‘不耻最后’的人的民族,无论什么事,怕总不会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姚雪垠《李自成》:“……往古有许多朝代的末梢年都是天灾与人祸交至,最后土崩瓦解,不可收拾。”


!admin 发布于  2023-3-2 12:37 

四字成语成语“妇人之仁”的意思,出处,故事

【妇人之仁出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玩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妇人之仁故事】:
刘邦设坛拜韩信为大将军,仪式结束后,汉王坐下来对韩信说:“丞相称道将军,将军有什么好的计策来开导我呢?”韩信谦让了一番,就问汉王说:”如今大王向东争夺天下,对手不就是项王吗?”汉王说:“是的。”韩信说:“大王自己估量,在勇敢、强悍、仁爱、刚毅等方面与项王相比,怎么样呢?”汉王沉默了好一会,说:“我不如项王。”韩信说:“我也以为大王在这些方面不如项王。我曾经事奉过项王,请让我谈谈项王的为人。项王发怒咆哮,千百人都被他吓倒,然而他不能任用贤能的将领,不过是匹夫之勇罢了。再说项王待人恭敬慈爱,语言温和,有人生病,他能因同情而落泪,把自己的食物分给病人,但等到人家有了功劳应当受赏封爵的时候,他把刻好了的印拿在手里,直到玩弄得磨去了棱角,还舍不得给人家, 这是所谓妇人的仁慈。”接着又分折了一番汉王与项王双方用兵的利弊。汉王听了很高兴, 对韩信相见恨晚。

妇道人家的仁慈心肠。仁:仁慈。形容处事优柔姑息, 缺乏远见卓识。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十回:“吴王有妇人之仁, 而无丈夫之决。”老含《四世同堂·五十》:“我们必须放弃了那小小的人道主义, 去消灭敌人, 以便争取比妇人之仁更大的人道主义。”


!admin 发布于  2023-3-2 12:36 

1年级成语“后起之秀”的意思,出处,故事

【后起之秀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范豫章谓王荆州:‘卿风流俊望, 真后来之秀!’王曰:‘不有此舅,焉有此甥?’”
【后起之秀故事】:
东晋时有个名叫王忱 (王荆州) 的才子, 年青时就很有名气。有一次, 他去看望舅舅范宁 (范豫章),恰好有个叫张玄的学者也在范宁家里作客。张玄只比王忱年长几岁, 却摆出一付长者的姿态, 等着王忱前来同他打招呼。王忱见张玄这样傲慢, 心里很不高兴, 就不去搭理他。张玄走后, 范宁便责备王忱说:“张玄本是吴中之秀, 你为什么不同他好好谈一谈呢?”王忱说:“既然他看不起我,我为什么要同他谈呢?”范宁听了, 觉得王忱说的话也有些道理, 便夸奖他说:“你是一位杰出有才智的人物, 可以称得上晚辈中的优秀者!”王忱很有风趣地说:“如果没有这样的舅父, 怎能够有这样的外甥?”二人相视大笑起来。

后辈中的优秀人物: 秀: 特别优异的。现在也用来比喻新成长起来的优秀人物。原作“后来之秀”。

《晋书·郭舒传》:“乡人少府范晷, 宗人武陵太守郭景, 咸称舒当为后来之秀, 终成国器。”


!admin 发布于  2023-3-2 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