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成语“惨淡经营”的意思,出处,故事
优美成语“惨淡经营”的意思,出处,故事
【惨淡经营出处】
唐·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先帝御马玉花骢, 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 迥立阊阖生长风。诏谓将军拂绢素, 意匠惨淡经营中; 须臾九重真龙出, 一洗万吉凡马空。”
【惨淡经营故事】:
曹霸是盛唐著名的画马大师,能把马画得和真马一样。曹霸应诏去见唐玄宗, 要他把凌烟阁上的功臣像重绘一下。如段志玄, 尉迟敬德都画得呼之欲出。玄宗的御马花玉骢,很多画师画了都画得不大象,因而命曹霸重画。一天, 玉花骢被牵到阊阖宫的赤色台阶前, 扬首卓立, 神气轩昂。唐玄宗命曹霸展开白绢当场画出来, 曹霸略一构思便落笔挥洒地画了起来, 不一会儿,一匹神奇雄峻的马便画出来了, 那马好像从宫门腾跃而出的飞龙, 所有的凡马在它面前都要相形失色。
画画之前, 竭力构思, 从布局到每一笔都煞费苦心的作了安排。惨淡: 苦费心思; 经营:筹划,谋划。后多形容为了从事某项事业,苦费心思去谋划。
宋·楼钥《它山堰》:“想得惨淡经营时, 下上山川应饱看。”邹韬奋 《经历·惨淡经营之后》: “这样惨淡经营之后, 这一所房屋, 在那条贫民窟的街道上简直是一所很整洁的屋子了。”傅斯年《怎样做白话文》: “尽管在那里惨淡经营, 其实许多胜义, 许多反想, 许多触动,许多流利的句调, 都暗暗被这惨淡经营勾销了。”
3年级成语“动辄得咎”的意思,出处,故事
【动辄得咎出处】
唐·韩愈《进学解》:“跋前踬(zhi) 后, 动辄得咎。”
【动辄得咎故事】: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 三岁时死了父亲, 由堂嫂郑氏抚育长大。他二十四岁时考中进士,踏上仕途。他发言直率,无所畏避。后来他升任监察御史。当时长安,皇帝经常派宦官采买民间货物, 这叫“宫市”。他们付价很少,甚至肆意掠夺。韩愈上书力陈宫市之弊,结果,德宗皇帝罢了韩愈的御史,贬为阴山(今广东阴山)县令。唐宪宗元和初年,他升任河南令和员外郎,但不久又因上疏议论华州刺史处理案件不公一事,被朝廷贬为国子博士。由于韩愈屡遭贬逐,心里非常愤懑,于是写了一篇《进学解》。文章勉励生员(即太学生)不要荒废学业,有了真才实学,就不怕没人赏识和提拔。他的看法成了生员的笑料。有人说:“先生文才盖世,坚持正义,那为什么往往获罪,常常弄得进退两难呢?”韩愈说:“我虽然动辄得咎,但还能乘马而行,安坐而食,这不是很幸运吗?”显然,他的话曲折地抒发了自己遭贬斥、不被重用的牢骚。
一举一动往往获罪或受到指责。辄:总是、就。咎:过失、罪责。
【古例】: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八回:“小厮因动辄得咎,只得说道:‘请问主人:前引也不好,后随也不好,并行也不好,究竟怎样才好呢?’”丁玲《生活·创作·修养》:“但这些东西就会为无产阶级所不许可,就会受到立场与方法不合的指谪,假如我们不在这里下功夫,我们即使有很高的技术,也很容易在取材上,在人物表现上动辄得咎。”
5年级成语“细大不捐”的意思,出处,故事
【细大不捐出处】
唐·韩愈《进学解》: “言未既, 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 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 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记事者必提其要, 纂言者必钩其玄, 贪多务得, 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 恒兀兀以穷年: 先生之业, 可谓勤矣。’”
【细大不捐故事】:
国子监的先生教学生要勤于学业,业成可以为国效劳。先生的话还没有完, 就有学生笑起来了,说:“先生是在欺骗我们。你不停地诵读六经, 广泛阅览各家的书; 提出要点, 又能生发开去; 不论重大的细小的都不放过。日以继夜, 一年到头, 都是这样的学习, 先生你对学业可说是勤的了, 然而你又怎么样呢?”
重大的细小的都不丢弃。细: 微, 小; 捐: 舍弃, 丢弃。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回:“戴升还问人家要问包, 也有两吊的, 也有一吊的, 真正是细大不捐, 积少成多, 合算起来也着不少。”
1年级成语“喋喋不休;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拼音,意思,同义词,近义词
【喋喋不休】dié dié bù xiū 形容说话唠叨,没完没了。(喋喋:说话多的样子。)〈例〉她一个人喋喋不休地说着,也不管其他人爱不爱听。
【口若悬河】kǒu ruò xuán hé 说话像河水倾泻,滔滔不绝。形容口才好,善于讲话。(若:像。悬河:激流奔泻。)〈例〉平时沉默寡言的他,一到讲台上,就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滔滔不绝】tāo tāo bù jué 形容话多,连续不断。(滔滔:形容连续不断,多指话多。绝:完结。)〈例〉他滔滔不绝地讲起了自己发家的历史。
辨析 都有话很多,说个不停的意思;都常作谓语、定语、状语。
“喋喋不休”是直陈性成语;着重形容说话不简要;用作贬义。“口若悬河”是比喻性成语;着重形容能说会道,口才好;用作褒义。“滔滔不绝”是直陈性成语;着重形容说话流畅,连续不断;中性。此外,“滔滔不绝”还可形容流水滚滚不断。例如:河水滔滔不绝。此意义不与“喋喋不休”、“口若悬河”构成同义。
6年级成语“一唱一和”的意思,出处,故事
6年级成语“一唱一和”的意思,出处,故事
【一唱一合出处】
《诗经·郑风·萚兮》:“萚兮萚兮, 风吹其女。叔兮伯兮, 倡予和女。”
【一唱一合故事】:
西周末年, 郑国有一对叔伯兄妹恋爱上了。他俩常常幽会在一起。有一次幽会时, 姑娘向小伙子唱起了心中的情歌。歌词的意思是:原野上树叶已纷纷脱落, 阵阵秋风从它身上掠过。我那逗人的叔伯哥儿呵! 我唱起歌来你就来应和! 原野上树叶已纷纷脱落, 阵阵秋风从它身上刮过。我那逗人的叔伯哥儿呵! 我跳起舞来你就跟我学! 这首歌后来就在民间流传开了。
一个先唱, 另一个应和。原形容一对情人心情相通。现多用作贬义,比喻一人说话, 另一人帮腔,二人彼此呼应配合。
宋·陈叔方《颍川语小》卷下:“呼应者一唱一和,律吕相宣以成文也。”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王娇鸾百年长恨》: “自此一倡(唱)一和,渐渐情熟,往来不绝。”
三年级成语“乐极生悲;否极泰来”的拼音,意思,反义词
乐极生悲 快乐到了极点的时候,转而发生悲愁之事。常作谓语、宾语和独立的分句等。
例 一次敏之跟我说:“你这个高兴劲,要小心乐极生悲。”(陈祖德《超越自我》第十七章)笑虽然不能称斤论两,但既然把笑比作治病的良药,就有个量大量小之分。适量有益,过量有害,而且往往会带来乐极生悲的苦果。(漳玢《笑与健康》)
否极泰来 否、泰:《周易》中两个卦名,“否”指天地气不和,主不吉利,“泰”指天地气和顺,主顺通。泰卦衔接在否卦之后,因此叫否极泰来。指坏事或坏命运达到了尽头,好的就要到来了。常作谓语,亦作独立的分句等。
例 真个是吉人天相,谢天谢地,我姐姐从今否极泰来了。(张德义、刘培林《董小宛传奇》第十回)为了孩子,她由忍让变得坚强,终于否极泰来,不仅要回了自己的骨肉,而且得到了马家的财产。(安国梁《〈聊斋〉释真》第九章)
辨 “否极泰来”的“否”不读fǒu。
五年级成语“鹏程万里”的意思,出处,故事
五年级成语“鹏程万里”的意思,出处,故事
【鹏程万里的故事出处】
《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溟也, 水击三千里, 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鹏程万里的故事故事】:
传说北海里有一种鱼叫鲲,它大得没法形容。单说它的长, 就有几千里。它能变成鹏, 这种鹏大得也很难比拟。单说它的背, 也有几千里大。那大鹏鸟如果展翅而飞, 两扇翅膀黑压压地几乎遮盖了半边天。每当冬天, 北方天寒水少, 它就要从北海迁居到南海去。这时, 它雄翅一展, 会击起三千里巨浪, 引起一股巨大旋风, 扶摇而上, 直入云霄, 一冲就是九万里!
大鹏一展翅, 就能飞万里路程。鹏:传说中的大鸟。程:路程。后比喻前程远大。亦作“鹏程九万”。
【古例】:唐·李白《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宋·李清照《渔家傲》:“九万里风鹏正举。”元·无名氏《渔樵记》第一折:“俺也曾蠹简三冬依雪聚,怕不的鹏程万里信风扶。”
常见成语“大旱云霓”的意思,出处,故事
常见成语“大旱云霓”的意思,出处,故事
【大旱云霓出处】
《孟子·梁惠王下》: “《书》曰:‘汤一征, 自葛始, 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 奚为后我?’民望之, 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大旱云霓故事】:
战国时候, 有一次, 齐国攻取了燕国, 许多诸侯准备联合起来对付齐国, 救助燕国。齐宣王为此求教于孟子。孟子引用了《书经》上的一段话:“以前商汤第一次征伐的是葛国, 由于他为民除了灾难, 所以天下人民信任他。他东征, 西面的夷人便抱怨他为什么不来西方;他南征, 北方的狄人就怨他为何不关心北面。百姓希望他去, 就象大旱天渴望有虹出现啊!” 而后他指出:如今,燕王虐待百姓, 您大王为了拯救他们而征伐, 百姓会欢迎、拥护您。但如果您不行仁政, 杀戮无辜, 掠夺财物, 那就必然会招致天下人的反对。
久逢大旱,渴望天下雨。霓:虹的一种。云霓: 指下雨的预兆。比喻迫切盼望解除困忧。亦作“大旱望云霓。”
清·沈曾植 《和缶翁元日韵诗:“下泉蓍黍思王泽, 大旱云霓企说霖。”郭沫若 《学生时代·到宜兴去》: “足足等了一个钟头的光景,而我们如大旱之望云霓一样, 所等候的兵车却始终没有开来。”
4年级成语“大刀阔斧”的意思,出处,故事
【大刀阔斧的意思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十回:“远远望见旗幡蔽日,刀剑如麻,前面都是带甲马军, 后面尽是擎枪兵将, 大刀阔斧, 杀奔白龙庙路上来。”
【大刀阔斧的意思故事】:
梁山泊头领晁盖带领人马把宋江从法场上劫出之后, 二十九个好汉一起来到白龙庙聚会。这时,一个小喽罗慌忙跑进庙来报告: 江州城里鸣锣擂鼓, 整顿军马, 出城来追赶我们了。我远远看到官兵旗幡蔽日, 刀剑如麻, 前马都是带甲马军, 后面尽是擎枪兵将, 大刀阔斧, 杀奔白龙庙路上来了。”这时的李逵, 大叫一声, 提了双斧, 杀出庙去。头领晁盖叫道:“一不做, 二不休, 众好汉相助晁盖, 直杀尽江州军马, 方才回梁山泊去。”众英雄齐声“遵命”,一齐呐喊,杀得那官军尸横遍野,血染大地,残兵败将慌忙逃入城中,好几天不敢出来。
大的刀,阔的斧。指使用刀斧气势威武地砍杀敌人。后多比喻办事果断,很有魄力。
【古例】:清·曾朴《孽海花》第五回:“庄寿香大刀阔斧,气象万千,将来可独当一面。”朱自清《山野掇拾》:“世界上原有两种人,一种是大刀阔斧的人,一种是细针密线的人。”
优美成语“勃然变色”的意思,出处,故事
优美成语“勃然变色”的意思,出处,故事
【勃然变色出处】
《孟子·万章下》:“齐宣王问卿。孟子曰:‘王何卿之问也?’王曰:‘卿不同乎?’曰:‘不同。有贵戚之卿, 有异姓之卿。’王曰:‘请问贵戚之卿?”曰:‘君有大过则谏, 反复之而不听, 则易位。’王勃然变乎色。”
【勃然变色故事】:
齐宣王想任用一批官吏, 但在确定具体人选时又犹豫不决, 便去向孟子求教, 请他说说任用官吏的标准。孟子说:“大王任用的官吏, 有的是皇亲国戚, 有的是外姓人, 不知您要问的是哪一种人?”齐宣王说:“如果任用皇亲国戚, 应该选择怎样的人呢?”孟子回答说:“应该选择那些敢于坚持真理的人。发现国君有大的过失, 就要立刻去劝谏, 一次不听, 就再去劝谏。如果经反复劝谏, 国君还是不听, 就该免去这国君的王位而另拣有贤德的人立做国君。”齐宣王听了这话, 脸上突然变了颜色。
突然变了脸色。勃然: 生气时变脸色的样子。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三十四回:“重耳勃然变色, 搁杯不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