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成语“请君入瓮”的意思,出处,故事
【请君入瓮的意思出处】
《资治通鉴·唐纪则天皇后天授二年》:“或告文昌右丞周兴与丘神勣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ju)审问之,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
【请君入瓮的意思故事】:
唐朝武则天时有两个酷吏,一个是来俊臣,另一个是周兴。他们设计了种种酷刑,枉杀了许多好人。一次,有人告发周兴和大将军丘神勣共同谋反,武则天派来俊臣审讯这个案子。来俊臣深知周兴是个老奸巨猾的办案老手,要他认罪,谈何容易。于是他绞尽脑汁,想出了个新点子。一天,来俊臣请周兴来喝酒。正喝得高兴的时候,来俊臣装做向他请教说:“近来办案中,有些囚犯就是不肯认罪,你看用何妙法?”狠毒的周兴得意地说:“这好办嘛,弄一个大瓮来,四面烧起火,叫犯人进瓮去,这样有哪个敢不招供!”于是,来俊臣按照周兴的办法安排好后,对周兴说:“如今有宫里的命令,要我审问你,请你老兄进这只瓮吧。”这时,周兴十分惶恐,立即叩头认了罪。
请你到瓮里去。瓮:一种陶制盛器。比喻用他整治别人的办法来整治他自己,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意思。
书证。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席方平》:“掬西江之水,为尔洗肠,即烧东壁之床,请君入瓮。”鲁迅《华盖集续编·不是信》:“冷箭呢,先是不肯的, 后来也放过儿枝, 但总是对于先‘放冷箭’用‘流言’的如陈源教授之辈, ‘请君入瓮’, 也给他尝尝这滋味。”茅盾《子夜》:“他向来是惯叫农民来钻他的圈套的, 真不料这回是演了一套‘请君入瓮’的把戏。”
3年级成语“日薄西山”的意思,出处,故事
【但以刘日薄西山出处】
晋·李密《陈情表》:“生孩六月, 慈父见背! 行年四岁, 舅夺母志。祖母刘, 愍臣孤弱, 躬亲抚养。……但以刘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人命危浅, 朝不虑夕。臣无祖母, 无以至今日; 祖母无臣, 无以终余年, 母孙二人, 更相为命。”
【但以刘日薄西山故事】:
公元二六四年, 司马炎废了韩帝曹奂, 建立了西晋王朝。为了笼络人心, 他征召汉蜀的旧臣去洛阳任职。当时李密有些犹豫不决,决定暂时不去, 就以尽孝祖母为名, 写了上武帝的《陈情表》。他在《陈情表》上说:“我自幼失去父亲,四岁那年, 母亲又被迫改嫁。祖母刘氏怜悯我孤苦无靠, 亲自将我抚养。……我没有祖母, 也就没有今天; 祖母没有我, 她也无法度过晚年, 我们祖孙二人真是相依为命啊! 如今, 祖母病在床上, 病势日渐沉重, 就象快要下山的太阳一样,危在旦夕。在这个时候,我怎么能离开她呢!”晋武帝看了李密的《陈情表》后,深受感动,就答应了他的请求, 并在生活上予以优厚的照顾。
太阳快要落山。薄: 迫近,接近。比喻人或事物接近灭亡。
明·瞿佑 《剪灯新活·爱卿传》:“君须听取:怕日薄西山, 易生愁阻。”
4年级成语“却之不恭”的意思,出处,故事
【却之不恭的意思出处】
《孟子·万章下》:“却之却之为不恭, 何哉?”
【却之不恭的意思故事】:
孟子有个门生叫万章, 一次, 他登门向老师求教关于在交际上如何对待人的问题。孟子说:“对人应该恭敬。”万章说:“俗话说:‘一再推却、拒绝别人的礼物, 是不恭敬的。’这又是为什么呢?”孟子说:“高贵的人送东西给你, 如果你先考虑这些东西是否合乎义, 想好了之后才接受, 这是不恭敬的。这用不着拒绝。”万章又问:“今天的诸侯, 他们的财物都是取之于民, 可以说是不义之财, 他们把礼物送给我们, 好不好接受呢?”孟子说:“孔子在鲁国做官的时候, 鲁国人争夺猎物, 孔子也争夺猎物。争夺猎物都可以, 接受高贵人的赏赐又有什么不可以呢?”万章点了点头, 告辞而去。
拒绝别人的礼物或邀请是不恭敬的。却: 推却、拒绝。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我合你也说不到却之不恭,却是受之有愧了。”《鲁迅书信集·致高良富子》:“如此厚赠, 实深惶悚, 但来从远道, 却之不恭, 因即拜领。”邹韬奋《经历·惨淡经营之后》:“我们觉得却之不恭, 只好让他劳驾。”
4年级成语“见风使舵”的意思,出处,故事
【见风使舵的意思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九回:“过道台不得头脑。只得回家。幸喜‘写了凭据的二万头,中丞已允,卸了我的干系。别事“见风使帆”,再作道理’。”
【见风使舵的意思故事】:
清政府派了钦差到浙江查办事情,因为浙江的刘中丞被三个御史一连告了三状。可是,清政府派这位钦差来,是为了给他一个捞外快的机会,查办事情不过是个借口。这位钦差听了慈禧太后亲信老公的面教,到了浙江,采取“只拉弓,不种箭”的办法,实际上是叫刘中丞贿赂他。钦差有个学生叫拉达的跟了来的,拉达就对过道台说:要二百万两银子才能过去。过道台想要摸摸底,倒底要查办那些人。但一看,要出二万银子。过道台写了字据给拉达。过道台把情况告诉刘中丞,刘中丞听了就说:不要理他,我自有法子。过道台听不懂这话是什么意思,但二万银子刘中丞已同意了,认为和他没有什么事了。别的事情,到时看风使舵。
看着风向再掌舵。比喻对事没有定见,只看事到临头是什么情势,主持者什么颜色,而随机应变。亦作“见风转篷”、“见风转舵”。
【古例】:朱自清《闻一多全集编后记》:“他们也就见风使舵,凡事一混了之。”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我早年 江当队官,幸亏见风使舵,所以辛亥反正,仍然站得住。”茅盾《子夜》:“那也不是真心替我们办事,还是见风转篷的自私。”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八:“朱延年懂得徐总经理暗示他自己差五亿头寸的目的是要封他的嘴。他也是老手,马上见风转舵。”
1年级成语“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拼音,意思,同义词,近义词
这正如俗话所说,“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有了酝酿已久的主题思想,有了考虑成熟的人物,写起来就神来笔就了。(峻青《主题的选择和表现问题》)
异 瓜熟蒂落 蒂:花和瓜果跟枝茎相连的部分。瓜熟了,瓜蒂自然就会脱落。以“瓜”、“蒂”为喻体,比喻条件、时机成熟,事情就会成功。
例 青年不服气:“完秋看!俺组准改生产合作社,这真是瓜熟蒂落,一点不是半生不熟。”(刘绍棠《摆渡口》四)汉语拼音教育普及、全国语言相对统一和正字法成熟的时候,汉语拼音文字就瓜熟蒂落了。(周有光《汉字改革概论》第一章)
水到渠成 渠:人工开成的水道。水一流到,就形成了渠道。以“水”、“渠”作喻体,比喻一旦条件成熟,事情就自然
成功。
例 革命感情激动于怀,自然地发为诗词,形为歌咏,正如水到渠成,不须力致,云蒸霞蔚,油然而出,不见笔痕雕迹,而神采丰腴,宛然自在。(夏衍等《长短录·一代诗史当铙吹》)以上正反两方面的经历、感受,存在心里,酝蓄多年,借着纪念鲁迅逝世这样一个机会,用诗作为一个出口,抒发了心中的积愤,水到渠成。(臧克家《关于〈有的人〉》)
同 都有条件成熟了,事情就会成功的意思。都是比喻性成语,都较通俗,大体可以通用。都常作谓语,亦作定语等。
优美成语“以卵击石”的意思,出处,故事
【以卵击石出处】
《墨子·贵义》:“以其言非吾言者,是犹以卵投石也,尽天下之卵,其石犹是也,不可毁也。”
【以卵击石故事】:
有一天墨子从鲁国到齐国去,在路上遇到一个占卜的人,那人告诉墨子说:“据我占卜的结果,今天北方忌讳黑色,你的脸很黑,犯了禁忌,去北方(齐国在鲁国的北边)一定不吉利。”墨子不信,两人便争论起来。最后墨子理直气壮地驳斥他说:“这说的是一派胡言,我讲的是真理,用胡言来反对真理,就好比拿蛋掷石头。即使你把天下所有的蛋都掷过来,我这块坚硬的石头也受不到丝毫的损伤。”
拿蛋去砸石头。比喻不自量力, 自取灭亡。原为“以卵投石”。亦作“以卵就石”。
【古例】: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刘豫州不识天时, 强欲与争, 正如以卵击石, 安得不败乎?”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九回:“无如彼党日渐猖獗, 一经妄动,不啻飞蛾投火, 以卵就石。”
1年级成语“一抔黄土”的意思,出处,故事
【一抔黄土出处】
《史记·张释之列传》:“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一抔黄土故事】:
汉代堵阳有个张释之,做汉文帝的廷尉。有个人偷了汉高祖庙内的一只玉杯,盗贼归案后,文帝交给张释之审问。张释之审问属实,依法判为死刑,并报告文帝。文帝听后大怒,说:“这盗贼罪大恶极,竟敢偷高祖庙内的玉器,非杀他个满门不可。你的判决,太不合我的意了。”张释之分辩说:“依法处死他一个人就够了。宗庙器物很多,他偷去玉杯只不过是其中器物的万分之一罢了。偷了宗庙万分之一的器物就要满门抄斩,假如有一愚民去挖开长陵(高祖的坟)破棺偷盗,你又将用什么法律来判决他呢?”过了许久, 文帝才答应照张释之所定的罪惩办。
一捧黄上。一抔: 一捧。借指坟墓。现多比喻不多的土地或没落、渺小的反动势力。亦作“一抔之土”, 简作“一抔土”。
唐·骆宾王《代李敬业以武后临朝移诸郡县檄》: “一抔之土未干, 六尺之孤安在?”陈毅《登大庾岭》诗: “国贼卖尽一抔土, 弥天烽火举红旗。”
2年级成语“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意思,出处,故事
【行百里者半九十出处】
《战国策·秦策》王:“诗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今大王皆有骄色,以臣之心观之,天下之事,依世之心,非楚受兵,必秦也。”
【行百里者半九十故事】:
战国后期,七国中秦、楚明显地强大,其它五国不是秦的附庸,就是楚的随从。秦在灭了东周、西周以后,对齐、韩就更看不起了。正是秦援魏拒楚、楚援韩拒秦,四国交战之时,有一个孟子的信徒对秦始皇说:《诗经》上有句话说是要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只好看作是走了一半。这话说明:要走最后的一段路,是十分艰难的。你现在因为国势强盛就骄侈了起来。依我看来,明天的天下属于谁,决定于秦、楚两国君王的骄矜之心是什么样的状况,不是楚国因骄而兵败,就是秦国因骄而受到强国的攻伐。现在就看那一国能得到齐、宋的拥戴了。秦先得齐、宋,那韩国就削弱,楚国因此孤立;如果楚先得齐、宋,那魏国就削弱,秦也因此孤立。
一百里路已走过了九十里,只能算是才走了一半行程。比喻做事越接近完成困难反而越大,因而越要抓紧,不能松懈。高诱注:“逸诗言之,百里者,已行九十里,适为行百里之半耳。譬若强弩, 至牙上, 甫为上弩之半耳。终之尤难,故曰末路之难也。”
《北史·韩麒麟等传论》:“李彪生自微族, 见攉明世, 輶轩骤指, 声骇江南, 执笔立言, 遂为良史, 逮于直绳在乎, 厉气明目,持坚无术, 末路蹉跎,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彪之谓也。” 唐·孔颖达注:《书·旅契》“功亏一篑”: “古语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言末路之艰难也。” 宋·陈亮 《酌古论·邓禹》:“语曰:‘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故夫古之智者, 尝尽心于垂成之际也。”
三年级成语“欺世盗名”的意思,出处,故事
【欺世盗名的意思出处】
《荀子·不苟》:“夫富贵者则类傲之; 夫贫贱者则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 是奸人将以盗名于暗世者也, 险莫大焉。”
【欺世盗名的意思故事】:
春秋时, 卫国有个大夫叫史鱼。他曾多次劝说卫灵公, 但始终没有被采纳。后来史鱼病重临死时, 关照他的儿子在他死后不要把尸体装进棺材, 即以尸进谏。卫灵公知道后对史鱼大加赞扬。另外,战国时齐国人田仲, 他哥哥是一位食禄万钟的富翁,但田仲自鸣清高, 宁可靠织草鞋过日子, 不去依靠哥哥。战国时的思想家荀子说:“史鱼、田仲的行为实际上是欺世盗名·世界上没有比盗名这种行径更邪恶的了,它甚至比偷货物更恶劣。”
欺骗世人,窃取名声。世人: 当时的人。盗: 用不正当的手段窃得。
宋·苏洵《辨奸论》:“王衍之为人, 容貌言语, 固有欺世而盗名者。”鲁迅《花边文学·大小骗》:“‘欺世盗名’有之,盗卖名以欺世者又有之, 世事也真是五花八门。然而受损失的却只有读者。”
2年级成语“坚壁清野”的意思,出处,故事
【坚壁清野的意思出处】
《三国志·魏志·荀彧传》 :“今东方皆以表收, 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
【坚壁清野的意思故事】:
东汉末年, 军阀混战, 各据一方。曹操在山东兖州一带打败吕布后实力增强。当时靠兖州的徐州, 地势险要, 物产丰富, 曹操想占领它。可是徐州的守将陶谦是位有威望的人, 不易取胜。后来, 曹操得知陶谦已死的消息, 便想马上出击。谋士荀彧劝阻说: “兖州这里, 我们立足未稳, 吕布还在伺机反扑,如果我们攻击徐州,吕布必乘虚而入, 兖州失守。而徐州万一又攻打不下, 我们到哪里去呢?”他接着分析形势说道:“现在陶谦虽然死了,他的部将必然会提高警惕,随时防备我们的袭击。他们一定会用“坚壁清野’的办法来对付我们。如果攻打不下,田里粮食又收不到,那我们的处境十分危险!”曹操听了荀彧的话, 认为十分有道理, 便不去攻打徐州了。
坚守营垒或据点, 并将周围地区的粮食、牲口等物资转移或收藏起来, 使入侵之敌一无所得。坚壁: 坚固壁垒; 清野: 清除郊野。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二十一回:“不许出战, 只是坚壁清野,待这干贼寇粮尽力驰, 方可追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