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期的海军有多强大

  明朝初年,中国有一支称霸亚洲的强大海军,它拥有3500艘战舰。每年春夏两季时,都会进行大规模的巡航,比如在1373年1374年这两年中,明朝海军曾两次追击日本海盗直至琉球群岛,1409年,在北部湾又击败越南海盗。

  在郑和六下西洋的过程中,一支分舰队绕过好望角进入大西洋,直至西南非洲;另一支舰队经所罗门群岛进入太平洋,直达澳大利亚东海岸。在马六甲海峡、斯里兰卡、苏门答腊岛等地,敢于挑战明朝海上权威者,都被明朝一一征服。在东南亚一带,36个国家臣服于明帝国,那时的中国,可以说是当时最强大的海洋国家。

  由此,在明帝国的经营之下,形成了一个由北印度洋诸贸易要塞、马来半岛和南洋群岛以及琉球群岛在内的贸易网络。在这种条件下,每年源源不断的财富从海上涌来,明帝国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4:31 

明朝的海军为什么会衰落

  明朝中后期海军之所以衰落,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的。

  首先是人口和经济中心的北移。众所周知,靖康之乱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往南方迁移,这个迁移时间一直持续了3个世纪,直到明朝初年才停止。而当明朝统一全国后,东南沿海的大量人口开始回流内陆,比如浙江人口就从1050万下降到530万左右,福建人口从400万降到200万。人口和经济中心的北移,导致向海洋扩张的压力大大减轻,使得明帝国对海洋的兴趣逐渐减少。

  其二,来自北方草原上的威胁越来越大,使得明帝国的海上力量开始回撤。明朝洪武和永乐年间,这一时期明朝军事力量强大,对蒙古人的一系列远征使蒙古人的实力遭受到了重创。但是,到了中后期,明朝实力开始衰弱时,蒙古人立马起来反击。1449年,当蒙古军队俘虏了明英宗并且直逼京城时,防范来自北方的威胁成了明朝的战略中心。这样一来,必然使得海上的军事力量回撤,最终导致明朝海军的衰落。

  其三,明朝中后期党争频繁,政治腐败是明朝海军衰落的最重要的原因。明朝中期以后,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任意妄为,连续十几二十年不上朝,导致宦官干政,党争频繁,而这些宦官为了一己之私,肆意动用运输团队,克扣水兵军饷,并且动用军舰为自己谋利,造成了海军的疲惫不堪。同时,朝廷的大多数文物官员陷入党派之争,在这种情况下,没人去关心帝国的海上利益。明朝海军想要在这种情况下再发展,简直是难上加难。

  这一切的一切,加在一起,造成了一个可悲的结局——当西方在大力发展海军时,中国却将郑和船队数十年舍生忘死才得到的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航海资料销毁,导致海军的发展一再没落,中国失去了控制整个印度洋航道的机会。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4:31 

成吉思汗的墓在哪里

  成吉思汗临终之时,他在军中立下遗嘱:死后秘不发丧,直到灭掉西夏为止。成吉思汗死后,蒙古军队果然秘不发丧,并带着强烈的复仇心理,把前来乞降的西夏末主李睍处死,接着铁骑横扫西夏全境。

  据文献资料记载:“成吉思汗22年丁亥,秋7月壬午,不预,崩于萨里川老徒之行宫,寿66”。根据历史传说,成吉思汗死后,他的遗体被运回故乡,陵墓深埋,万马踏平,又将坟地植成森林。这种墓葬方式有别于中原帝王,蒙古汗王以这样的埋葬方式进行保密,杜绝后人盗墓。

  从此以后,成吉思汗的安葬之处从未在中国任何史料中出现,元朝的真正帝王陵墓发现的也极少。对于成吉思汗下葬之地,普遍流传着多种说法,一说是在“起辇谷”,一说是在“不儿罕山”,一说在内蒙古草原,一说在甘肃某座山中。

  今天在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修建的成吉思汗陵,并非真正的铁木真陵墓,这是1954年修建的,用于纪念和祭祀铁木真的墓地。之所以建在这里,乃是传说700多年前,铁木真率兵路过此地时看中了这里的风水,赞叹这里是“衰亡之期复兴之地,太平盛邦久居之地,梅花幼鹿成长之所,白发老翁安息之乡“。

  成吉思汗并且随后说出了死后安葬在这里的话。“伊金霍洛”蒙古语的意思就是“主人的陵园”。但实际上,考古学家在伊金霍洛旗考察后发现,这里没有成吉思汗墓。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4:31 

古代的宝剑为何能够削铁如泥

  在历史上,著名的宝剑传说可谓是层出不穷,比如三国时期赵云用的青釭剑,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干将莫邪,如果细心的读者就会发现,在这些著名武器的背后,似乎还是一个标配条件,那就是宝剑必须“削铁如泥”才行。

  这种小说的写法,自然有着夸大的成分,即便是到了科技发达的今天,大家也并不能做出这么锋利的铁剑,更何况当时呢?不过古人这么说,肯定也有着自己的一份凭证,根据专家的分析,那些削铁如泥的宝剑,削的很有可能不是铁,而是其他的金属。

  古代的人,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很容易将各种金属混为一谈,清代的《说文解字》就指出,“金,五色金也。今声。凡金之属皆从金。”因此铁不单单泛指一种金属,也有可能包括其他的物品,比如说质地相对软的铜或者银。

  通常来说,钢铁的莫氏硬度为4-5,而银和铜的硬度只有2.5-3左右,过去鉴别银子的方法,有的直接用牙来咬,能够留下牙印,因此刀剑自然也就能够劈得开了。

  而《水浒传》里面,杨志东京街头卖刀,吹嘘自己宝刀砍铜剁铁,刀口不倦,牛二不信,将20枚铜钱摆在一起,随着杨志手起刀落,铜钱应声劈为两半,这件事情逻辑上是说得通的,而在1978年,我国工艺美术界全国性集会上,龙泉宝剑的制作艺人曾经当场演示,用一把龙泉宝剑将叠在一起的六个铜板劈成了两片,这也算是真正的削铁如泥了。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古代将铁按照含碳量的方式区分为三种,其中含碳量超过2%的铁叫做生铁,含碳量在0.05%到2%之间的,叫做钢,至于低于0.05%以下,就是被称为熟铁了。一般来说,含碳量越低,金属也就越难生锈,但是质地也会越来越软。

  而熟铁作为生铁精炼的产物,硬度并不高,而且可塑性和延展性比较好,容易锻造焊接。虽然生活中不太常见,举个简单的例子,实际上和过去的自来水铁管差不多,力气大的现代人,拿把菜刀用力也是能劈开的。因此“削铁如泥”可能指的是熟铁。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4:30 

武则天为何给自己立无字碑

  虽然后世效仿武则天的人很多,但却没有一个人能够达到她的成就,她是我国唯一改朝换代登基的女皇帝,她的一生杀伐决断无比果敢,对于权势和地位野心勃勃,但是这样的一个人却在晚年给自己立了一款无字碑,上面没有生平介绍,也没有她的千秋功绩,千百年来令无数专家学者不解其意。

  在古代男权社会中,武则天的行为一直被认为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所以她一生承受的争议和压力是非常大的,到了晚年她不仅主动退位,还将天下重新还给了李家人,这和她早年为了权力六亲不认简直截然相反,所以没有人能够想通武则天为何要给自己立下一块无字碑。

  历朝历代的帝王最看重的就是自己的身后名,他们的墓碑也会歌功颂德,将自己一生的功绩全部写上,而武则天却反其道行之,为她更加增添了几分神秘莫测,1982年河南嵩山的一位老农上山采药,戴氏在地下挖掘出了除罪金简,经过专家的鉴定,确认这就是武则天临终前颁布的。

  在武则天的除罪金简上,写了自己一生的罪责,并且坦诚自己对不起李家,所以最终去帝号,把江山和皇位都还给了李家的胡人,在人生的最后武则天不愿意再做皇帝,而是想要重新做回李家的皇后,她一生受过太多指责和非议,她想让自己死后得到解脱,不再受世间的打扰。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4:30 

李世民为何霸占兄弟老婆

  历史上的李世民不仅是个明君,还是一个狠人,这正是因为他曾经骨肉相残,还霸占弟媳。既然名声都已经被败坏了,那为何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霸占李元吉老婆,为何放过李建成老婆呢?关于这个答案,应该从美貌、感情和两个女子的家庭背景来作答。

  自魏晋三四百年以来,中原大地早已礼崩乐坏,人伦颠倒,天下极尽肮脏龌龊之事每日都在上演。大唐建国之初,便继承了魏晋南北朝的靡靡之音,社会风气十分开放。

  另外,李世民的祖母和隋文帝的皇后,以及北齐末代皇后都是亲姐妹,她们父亲乃鲜卑族名臣独孤信,因此李世民流有一半的鲜卑血液,由于社会的开放、骨子里躁动的基因以及鲜卑族的传统,都让李世民不觉得霸占兄弟媳妇有何丢脸之事。

  而他也将这个传统传给了自己的儿子李治和曾孙李隆基,使得后面这两位皇帝都喜欢对自己父亲或者儿子的女人下手。既然已经不存在道德约束了,那为何李世民只收了弟媳,却不要长嫂呢?其原因之一,便是李元吉的妻子杨氏比李建成的妻子年轻貌美。

  根据历史资料推算,李建成与妻子郑观音十六岁便已经成婚。而等李家打下江山,李世民坐稳江山时,已经过去了将近二十年时间。由于古代时人均寿命较短,三十岁已经算是半截身子入土了,所以那时候审美年纪相对较小,故李世民对这位长嫂的兴趣并不算大。

  至于李元吉的妻子则不同了,她虽然也和李元吉十几岁便成婚,但是等李世民坐稳天下时,她却也仍二十出头,而且出落得十分娇媚动人。或许是由于杨氏对李世民有着致命的吸引力,所以等长孙皇后去世以后,李世民竟然想正式册立杨氏为正妃,改变她姘头的身份,以便于立她的儿子为太子,这些都是《后唐书》中有记载的。若不是魏征加以阻拦,恐怕日后的皇帝还不一定是李治。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4:30 

九一八事变以后的中日关系

  关于九一八事变(即日方所通称之“满洲事变”),双方虽然在事变发生的近因与具体过程上还有些争论,但对于其性质问题并无异议。在九一八事变以后,中日关系历时六年,并没有迅速走向全面战争,因此,如何看待九一八事变以后中日关系的走向,就是需要讨论的第一个问题。

  首先要指出的是,中日史学界对于九一八事变的下限问题,一直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国学界一般认为是在1932年9月日本承认伪满洲国,日本学界基本上以1933年5月《塘沽协定》的签订为标志。笔者在报告书和本文所述,遵从中方的一般见解。

  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迅速侵占了中国的东北三省,并在一二八事变的硝烟掩护下,迅速扶植了伪满洲国,随后予以外交上的承认。这个历史过程是非常清晰的,无需赘述。问题在于九一八事变期间,日本的对华政策是否仅限于侵占东北三省、扶植与承认伪满洲国?

  九一八事变爆发不久,9月24日,日本政府发布了《关于满洲事变的第一次声明》,声称将采取“不扩大”方针。30日,陆军省、参谋本部研究并制订了《关于解决满洲事变的方针》,不但提出了“解决满蒙问题的目标”,而且进一步提出了“对中国本部的方策”。

  为此而首先规定的对华政策,提出了将“对满蒙政策”与“对中国本部政策”区别开来、分别对待的方针;在对中国本部的政策上,虽然在正文中规定的方针是“主要使其发挥贸易及企业市场的性能”,但又规定当前要按照附件甲号的“对中国本部政策”进行处理。该附件则规定“我方要密切注视因近来中国本部的地方政权愈加明显的分立状态而带来的政局演变。

  对采取比较稳健态度的政权,应尽可能尊重其立场及体面,或者进而采取善意态度,使其有利于我方”;“在情况允许之时,努力谋求与各地方政权之间实际解决各种案件,并避免发生事端”。该附件还规定了日本对于上海方面、沿海及长江沿岸地区以及“山东地方及华北”的不同对策;对于“山东地方及华北”,“万一该地区治安发生显著混乱、帝国臣民的生命财产及其他重要权益绝对需要保护时,就应当出兵”。

  自从1927年7月田中义一内阁在东方会议上决定的对华政策将满蒙与中国本土分离的方针以来,日本在九一八事变即将结束之际,由斋藤内阁阁议决定的上述文件,具有承前启后的过渡意义。如同犬养内阁在满洲事变期间阁议决定了日本的对满蒙政策一样,斋藤内阁阁议决定的这份文件,标志着在事变之后,日本的对华政策已经完全转向了“对中国本部政策”。

  10月5日,陆军次官以“陆满1489号”电报,向天津的中国驻屯军参谋长通报了阁议决定的上述《对中国本部政策》。1933年2月23日,内田外相致电驻华各总领事,重新解释了上述对华政策。他说这不过是把以前的一贯方针,重新以阁议的方式加以决定,陆海军方面已经贯彻。他还把上述文件中的对华政策内容加以综合,取消了原先的附件形式,而改称《处理对华时局的方针纲要》,其要点计有五项。内田外相的这个解释,就使得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的“对中国本部政策”,进一步明确而完善起来。

  综上所述,日本政府与军部在九一八事变期间决定的在“满蒙政策”之外的“对中国本部政策”,实际上就是日本将继续向以华北为中心的中国本土进行侵略与扩张的政策,它因此决定和规定了九一八事变以后中日关系的走向。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4:29 

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是谁

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是爱新觉罗·溥仪,同样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字耀之,号浩然。也称清废帝或宣统帝。他是道光帝旻宁的曾孙、醇贤亲王奕譞之孙、摄政王载沣长子,母亲苏完瓜尔佳·幼兰。1909年到1912年、1917年7月1日到1917年7月12日两次在位。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于南京宣布立国,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2月12日,袁世凯迫使宣统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将权力交给袁世凯政府,清朝灭亡。

九·一八事变之后在日本人控制下做了满洲国的傀儡皇帝,年号康德(1934年—1945年),所以又称“康德皇帝”。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8月17日,溥仪在沈阳准备逃亡时被苏联红军俘虏,被带到苏联。

1950年8月初被押解回国,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学习、改造。1959年12月4日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的特赦令并成为全国政协委员。溥仪一生四次结婚,娶过五个女人,最后一次婚姻是在1962年与李淑贤结婚。

溥仪著有自传《我的前半生》,于1964年4月由群众出版社出版。其独特的富有戏剧性的经历,多次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其中电影《末代皇帝》,曾荣获1987年奥斯卡金像奖等众多奖项。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4:29 

历史上真实的宋仁宗和曹皇后

  宋仁宗与曹皇后其实就是老太后强行撮合的,因此一开始的时候两人其实并没有什么感情,当然后来是有所改观的。而张氏与宋仁宗就相当于是两个人谈恋爱谈来的那种感情,因此宋仁宗对张氏的宠爱是要高于曹皇后的。

  宋仁宗第一任皇后乃是郭皇后,这位出身的乃是跟随赵匡胤的武将家族,因此第一任皇后在行为上是有一些偏颇的,或者说是“粗鄙”的地方。

  郭后以怒尚美人,批其颊,误伤帝颈。帝以爪痕示执政大臣,夷简以前罢相故,遂主废后议。

  比如开始宋仁宗偏爱尚氏、杨氏,结果这事被郭皇后知道了以后,郭皇后直接带人去后宫开始了撕逼大战,而又刚好被宋仁宗看见了,于是宋仁宗前去劝架,结果宋仁宗脖子上挂了道彩,然后还给群臣看了,于是就把郭皇后给废掉了,让她去做了尼姑。

  郭皇后废了以后,老太后又给宋仁宗重新找了一位皇后,这就是曹皇后,因此两人之间并没有什么感情,加上又是太后强行给他的,重点是曹皇后长相一般般,所以呢宋仁宗刚开始的时候不怎么宠爱曹皇后的,然而却是宠爱张氏。

  但是呢曹皇后因为出生大家,有规有矩的,把后宫打理的很好,所以渐渐的曹皇后和宋仁宗也就慢慢的有了感情。当然这是被动的有感情了。

  而张氏则不同,张氏给予宋仁宗的爱是主动的,那种热情似火的感觉,这给了宋仁宗不曾有过的感觉,再加上张氏又是舞女出生,所以姿色什么的都是上上之选,一个有颜值又有才华的女人而且还主动,宋仁宗自然也就跟宠爱张氏了。

  因此在张氏死后,宋仁宗破例给了他皇后的礼制下葬,要知道当时的曹皇后也都还在的,朝廷也是一片反对,但是宋仁宗就是顶住了压力,给了张氏皇后的礼遇。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4:29 

民国时期的大总统誓词是什么

  孙文

  “颠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中华民国元年元旦。”

  袁世凯

  “民国建设造端,百凡待治,世凯深愿竭其能力,发扬共和之精神,涤荡专制之瑕秽,谨守宪法,依国民之愿望,达国家于安全完固之域,俾五大民族同臻乐利。凡此志愿,率履勿渝。俟召集国会,选定第一期大总统,世凯即行辞职,谨掬诚悃,誓告同胞!”

  “共和为最良国体,世界之所公认。今由帝政一跃而跻及之,实诸公累年之心血,亦民国无疆之幸福。大清皇帝既明诏辞位,业经世凯署名,则宣布之日,为帝政之终局,即民国之始基。从此努力进行,务令达到圆满地位,永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

  黎元洪

  “现在时局艰难,补救之方,以遵守法律为主。元洪谨本前大总统救国救民之意,继任职务。嗣后一切设施,自应谨遵法律办理。惟元洪武人,法律知识较浅,尚望诸公同心协力,匡我不逮,无任感盼。”

  “谁无肝胆?谁无热诚?谁不是黄帝子孙?岂甘作满族奴隶而残害同胞?洪有鉴于此,识事体之大有可为,乃誓师宣言,矢志恢复汉业,改革专制政体,建立中华民国。”此后,他也果真一力维护法统,弃专制而向共和。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