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以少胜多击败李景隆

  真定之战(1399年)后,燕王在中秋夜趁南军(朝廷军队)不备,冲出雄县,一举歼灭南军的先头部队。

  继而又在滹沱河北岸大败南军耿炳文的主力部队。建文帝听说耿炳文军败,又命曹国公李文忠之子李景隆任大将军,代替耿炳文和燕军作战。李景隆本为纨绔子弟,向来不问战事。

  朱棣以少胜多击败李景隆

  九月,李景隆来到德州,收集耿炳文的溃散部队,并调各路兵马,共计50万,在河涧驻扎。当朱棣侦知李景隆军中的部署后,已然胜券在握。

  为了引诱南军深入,朱棣让姚广孝协助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自己亲带大军去援救被辽东军进攻的永平,并告诫朱高炽说:“李景隆来,只宜坚守,不能出战。”

  此外,朱棣还撤掉了卢沟桥的守兵。朱棣这一计策果然灵验,李景隆听说朱棣率军赶往永平,就率师于十月直抵北平城下。经过卢沟桥时见无守兵,不禁大喜,说:“不守此桥,我看朱棣是无能为力了。”

  朱棣以少胜多击败李景隆

  这时朱高炽于北平城内严密部署,全力守卫。李景隆则号令不严,指挥失策,数次攻城,都被击退。

  都督瞿能曾带千余精骑,杀进张掖门,但后援不到,只好停止进攻。又因李景隆贪功,命瞿能等待大部队一起进攻,延误了时机。燕军则因此得以喘息,连夜向城墙上泼水,天冷结冰,等到第二天,南军再也无法攀城进攻了。

  朱棣解救永平之后,转而进攻李景隆所部,李景隆腹背受敌,被朱棣从北平一路赶到济南,后在济南都督盛庸和山东布政使铁铉的死守下才得以保住城池。

  朱棣以少胜多击败李景隆

  朱棣围攻济南三月未成,恐粮道被断,遂回撤北平。由于李景隆的一败再败,建文帝撤免了他的大将军职务,又任命盛庸为平燕将军,代李景隆统兵讨燕。


!admin 发布于  2023-4-1 10:26 

朱棣辛苦打下的越南被孙子放弃

  1369年,朱元璋颁布了一道《皇明祖训》,在首章中,他提到了15个不征之国,称这些国家“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说白了,就是这些国家离中国太远,又是穷乡僻壤,没啥油水,提供不了什么赋税,就算征服了,朝廷还得倒贴钱去维持。这笔生意太不划算,不如干脆就不要千里迢迢地去攻打他们。

  朱棣辛苦打下的越南被孙子放弃

  这15个国家中,就有如今称为越南的安南。

  越南与中国一衣带水,如果大家都井水不犯河水、相安无事,倒也挺好。可后来,越南居然主动来找中国的麻烦。

  那是在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发起的“靖难之役”时期,越南改朝换代,姓黎的皇帝赶走了姓陈的皇帝。黎皇帝见明朝发生内乱,趁火打劫,不断骚扰明朝边境。朱棣登基做皇帝后,越南不但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这让永乐大帝很生气。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朱棣是“马背上的皇帝”,他信奉什么问题都可以用武力解决,于是,就于1405年派兵30万攻打越南。

  那时候,明朝军队的战斗力还是很有保障的,虽然是在客场作战,不过在经过一番血战后,终于攻克了越南都城。随后,由于黎皇帝逃跑了,以前的陈皇帝家族被赶尽杀绝,找不到像样的带头大哥,索性就献出版图,投靠明朝。

  朱棣对于送上门的版图,还是很乐意“照单全收”。1407年,越南正式列入明朝版图,明朝在越南设置“交趾承宣布政使司”,下设15府、36州、180余县,自此,越南与广西、云南等地一样,成为明朝帝国的一个地方行政单位。

  然而,越南民众虽然仰慕中华文化,却不甘成为明朝的一个郡县。在那以后,越南各地不断发生义军,对明朝军队进行小规模袭击。明朝军队虽然强大,但一样被搞得疲于应付、不堪其扰。

  朱棣辛苦打下的越南被孙子放弃

  在这期间,明朝已经换了两个皇帝。朱棣已经去世,他的儿子明仁宗朱高炽只做了10个月的皇帝,又去世了,皇位传给朱棣的孙子朱瞻基,是为明宣宗。

  朱瞻基继位后,面临着一堆的烂事。北方,蒙古势力在蠢蠢欲动,意欲南下;南方,越南又在不断地给帝国惹麻烦。怎么办呢?朱瞻基经过反复权衡,决定放弃越南,将在越南的驻军撤回来,增强北方的防御力量。

  1427年,朱瞻基正式将越南驻军撤回来,在越南的行政机关也跟着撤回来了。

  我们现在来看,朱瞻基之所以将祖父朱棣辛辛苦苦打回来的越南放弃,并不是“崽卖爷田不心疼”,而是基于现实考虑。

  首当其冲的就是经济上的考虑。

  越南归属明朝后,明朝在越南有一支驻军,每年至少花费军费300万两银子。而明朝每年从越南收到的税赋,只有区区7万两银子。明显入不敷出。这对于明朝的财政来说,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如果花这一笔钱,能够换来越南的认可,倒也不算冤枉。可越南人根本就不买账。他们对外来的明朝政权毫无好感。他们在史书里写道:“北寇凶残,南民困屈。”你看,明朝白花花的银子花出去,却得到这么一个不光彩的形象。

  其次,明朝无法同时在北方和南方两条战线开战。蒙古人不好惹,越南人也不是善茬。而明朝军队的战斗力,经过洪武、永乐时期的巅峰状态后,已经有所下滑,还真吃不消在两条战线开战。

  朱棣辛苦打下的越南被孙子放弃

  朱瞻基从越南撤军,结束了对越南的直接统治后,反而赢得了越南的好感。越南作为中国的藩属国,依然纳贡称臣。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好了,朱瞻基可以专心致志地对付北方的蒙古,稳固了北方边疆,堪称一举多得。


!admin 发布于  2023-4-1 10:25 

朱棣御驾亲征瓦剌的过程

  元末明初,明军将蒙古统治者逐出中原。元顺帝逃往漠北后,于1370年(洪武三年)死于应昌。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继位,逃往和林,史称“北元”。

  朱棣御驾亲征瓦剌的过程

  永乐初年,蒙古分裂为鞑靼、瓦剌和兀良哈三部。鞑靼部居住在今贝加尔湖以南和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大部分地区;瓦剌部居住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西部和准噶尔盆地一带;兀良哈部聚居在今老哈河(在内蒙古)和辽河流域一带。三部之间经常互相残杀,并派兵在明朝边疆烧杀掠夺。

  明成祖分别在永乐八年、永乐十二年、永乐二十年、永乐二十一年、永乐二十二年进行了五次北征,本文讲的是明成祖第二次北征。

  战前形势

  永乐八年(1410年),明成祖打败鞑靼败后,瓦剌部逐渐强盛起来。瓦剌首领仗恃势强,出兵袭杀了本雅失里,并一再声称要进攻鞑靼。阿鲁台多次请求明成祖出兵攻打瓦剌,为其故主本雅失里报仇。

  阿鲁台还率余部奔至明长城附近。与此同时,瓦剌部不断要挟明朝厚赏,妄想占领明朝的宁夏、甘肃地区,屯兵边境,向漠南进逼。朱棣为了满足鞑靼部的请求,也为了明朝边境的安宁,决定亲率三十万大军征讨瓦剌部。

  战区地理环境

  蒙古高原东面有大兴安岭山脉,西面有帕米尔高原派生的山脉,中间分布着河川、湖泊、沙漠、草原、森林、丘陵等。气候干燥,年降雨量稀少,与农业地带相比,是缺水的区域。昼夜气候差异比较大,冬寒夏热,冬夏气候差异也很大,五六月间为风季,常形成夹带沙尘的风暴。

  朱棣御驾亲征瓦剌的过程

  主战场所在地忽兰忽失温在和林的克鲁伦河及鄂嫩河之间,这里水草茂盛,是游牧的好地方。与首次北征的主战场所在地斡难河畔亦相距不远。

  这里是鞑靼的根据地。

  双方兵力

  明朝:号称三十万(有待证实),其中包括过去在战争中归降的蒙古军、还有女真军,及向朝鲜征调的马匹。

  瓦剌军三万之众,依托山势,分三路阻抗。

  战斗经过

  永乐十二年(1414年)三月,成祖率军从京师出发,并让皇太孙从行。

  四月,到达兴和(今河北张北),举行大规模阅兵式。

  六月初,前锋在三峡口(今内蒙古多伦西北),击败瓦剌部游兵。朱棣乘势向西北方向进攻。行至忽兰忽失温(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托),遭瓦剌军的依山阻抗。

  瓦剌军三万余人迎战,因见“明军行阵整列,遂顿兵山巅不发”,分三路据守。

  成祖令数名骑兵前去挑战,诱敌下山,再分兵三路,分别向敌左、中、右翼展开进攻,并以神机营发铳炮攻击敌人中路。

  朱棣御驾亲征瓦剌的过程

  成祖还亲率精骑冲击敌阵,迫敌中路后退。但明军两翼攻势受到敌人顽抗,都指挥满都战亡。成祖于是亲率精骑驰援两翼,另外部署神机炮及时炮击,自己率铁骑冲入敌阵,杀瓦刺王子10余人,士卒数千人,大败瓦剌军。明军也伤亡不小。忽兰忽失温之战,是明代蒙古前期战争史上少有的阵地战。

  战斗结果

  第二年,瓦剌向明朝贡马谢罪。鞑靼部在明朝帮他打败瓦剌后,经过数年的恢复,势力日渐强盛起来,曾两次乘瓦剌部为明重创之危,击败瓦剌部。

  对明朝,阿鲁台改变依附政策,重新反叛明朝,轻侮或拘留明朝使节,还时常对明朝边境进行骚扰的劫掠。1421年(永乐十九年)冬初,鞑靼围攻明北方重镇兴和,杀死了明军指挥官王祥,对此,成祖决定第三次亲征漠北。

  所以,明成祖此次亲征并未达到目的。


!admin 发布于  2023-4-1 10:25 

杨荣拦住朱棣人马的故事

  建文四年(1402),朱棣终于打败了顽强的南军,摆平了建文帝,进入京城。此时建文帝纵火自焚,朱棣自得意满,夺得了皇位,现在他只剩下一件事要办,就是登基即位。

  杨荣拦住朱棣人马的故事

  然而就在他骑马向大殿进发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一个人站了出来,阻挡了他的去路(迎于马首)。

  这个人正是杨荣。他摸透了朱棣的心理,也看透了遮羞布下权力斗争的真相。这样的一个人比他的上级方孝孺、黄子澄不知要高明多少倍。

  由于当时情况还比较混乱,敌友难分,难保某些忠于建文帝的大臣不会玩类似恐怖分子和荆轲那样的把戏,周围的人十分紧张,而朱棣本人也大为吃惊,但他不会想到,更让他吃惊的还在后面。

  杨荣竟然对他说,现在不应该进宫即位。

  不应该即位?笑话!打了那么多年的仗,装了那么久的傻,死了那么多的人,无非只是为了皇位,可眼前的这个书生竟然敢阻止我即位,凭什么!真是可笑!

  杨荣拦住朱棣人马的故事

  在场的人几乎已经认定杨荣发疯了,准备替他收尸。

  但杨荣真的阻止了朱棣的即位,还让朱棣心悦诚服照办,而他完成这个不可能的任务竟然只用了一句话。

  “殿下是应该先去即位呢,还是先去祭陵呢?”(先遏陵乎,先即位乎?)

  一语惊醒梦中人。先祭拜朱元璋的陵墓还是先继位登基做皇帝,这里面大有讲究。

  朱棣造反是披着合法外衣的,以清君侧靖国难为口号,借口朱允炆不尊重朱元璋,将朱元璋的制度随意更改。

  杨荣拦住朱棣人马的故事

  先祭朱元璋说明朱棣有孝心尊重朱元璋,并且是来清君侧的。无论怎么说,如果不先拜一下老爹的坟,那是很不妥当的,朱棣连忙拨转马头,去给老爹上坟。


!admin 发布于  2023-4-1 10:25 

朱棣称帝之后削藩的方法

  朱元璋建立明朝做了皇帝以后,明朝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元朝的一些制度,比如在中央设置中书省、御史台等,在地方上设立行书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明朝的行政机构都是如此,但是,这样不利于加强皇权。

  朱棣称帝之后削藩的方法

  于是,在洪武九年与十三年,朱元璋对明朝的官僚机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削弱了中书省的权利,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即使如此,朱元璋还是不放心,因为历朝历代地方割据实力给朝廷造成威胁,甚至推翻朝廷的事例太多了,于是,朱元璋决定分封藩王,让自己的子孙对地方的军政进行监督和限制。

  也因此,朱元璋不只一次的说过:“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说做就做,出了嫡长子朱标之外,其他的皇子都被派往外地任藩王。以朱元璋的资历、威信,这些藩王自然不敢有异心,但是,对皇帝朱允炆来说就不一样了。

  朱允炆在做皇太孙的时候就表达过对藩王的担忧,当他坐上皇位没有多久,他就听信黄子澄的话开始削藩,不过,朱允炆进行的削藩并不是缓慢、按部就班的进行的,他恨不得一下子就将自己的叔叔们杀掉,在他继位的四年间,他唯一的任务就是削藩,他不仅把自己的叔叔湘王给逼得自焚,并且还将叔叔周王给流放到云南当人猿泰山。

  野心大、权力大、军事力量强的燕王朱棣自然不想步湘王、周王的后尘,于是,他便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夺得了皇位,朱棣做上皇帝以后,他是绝对不允许其他藩王效仿自己的,皇帝朱棣虽然宣布“祖宗成法有改易者,仍复其旧,”但他却把建文帝的削藩政策保留了下来。

  朱棣称帝之后削藩的方法

  朱棣虽然也展开了削藩,为什么没有其他藩王反他呢?同样是削藩,朱棣采取的是缓慢、温水煮青蛙的措施,朱棣的削藩措施,证明了他比朱允炆更适合做皇帝,那么,朱棣是如何削藩的呢?

  第一,朱棣虽然恢复了藩王的爵位,但是,对当初建文帝遣送到内地的藩王不再进行变动,并且还将边防手握重兵的藩王调到内地,同时趁机削减他们的护卫军,将藩王的三护卫削减为一护卫,诸王的护卫因此逐年减少,到最后只剩下一护卫,有的只留下三五十人。

  第二,对于犯了错误的藩王,朱棣并不像建文帝那样急着对他们进行惩处,而是先以书告诫,如若藩王仍然一意孤行,才对其进行惩罚,最后再将其贬为庶民,朱棣的这一做法,避免了藩王的仇恨、趁机叛乱,并且还达到了杀一儆百、削藩的目的。

  第三,不再让诸王节制、指挥武将、军队,而是将地方的军事指挥权交给都司卫所和边将武臣当中,这样一来,朱棣就直接控制了地方的军事力量。所以,朱棣坐上皇帝没有多久,他就派“靖难之役”中的功臣去到藩王属地去接管军事指挥权。

  除此之外,朱棣还采取了很多削藩的措施,例如“王府不得朝命,不许擅役一军一民及领一钱一物....”。

  朱棣称帝之后削藩的方法

  综上所述,朱棣虽然也进行了削藩,但是,他是逐步、缓慢、有步骤有计划的削藩的,他的削藩措施易于被藩王接受,所以,才没有藩王反他,相比较建文帝,朱棣的确更适合当皇帝。


!admin 发布于  2023-4-1 10:24 

朱棣与妻妹徐妙锦的故事

  在古代的时候,不管是穷人家的闺女还是富人家的闺女都特别特别想进宫服侍皇帝的,因为皇宫里面有数不尽的荣华富贵!那个时候,只要能进宫做皇帝的妃子都已经觉得非常开心了,因为那个时候能够到皇宫里面去意味着后半生就不愁吃喝了,能成为皇帝的妃子是很多女性梦想的事情,但是在那个时候只有贵族里女性才能成为皇帝的妃子,最后才有机会成为皇后。

  朱棣与妻妹徐妙锦的故事

  一般来说,能成为皇后的人必定都是不平凡的人!在历史上,不管是什么样的女子都是想成为皇后的,因为坐上皇后的位置之后就有想不尽的荣华富贵,而且吃喝拉撒都是有人照顾的,自己只需要在皇帝面前美美哒就可以了。虽然说皇宫里面也有很多的勾心斗角,但是皇宫里面那些荣华富贵的诱惑远比勾心斗角的事情要好很多,所以大家都想成为皇后。

  不过,在历史上有这么一位女子却不想成为皇后,即便皇帝特别喜欢她,三番几次想要让她做自己的皇后,但是都被她给拒绝了,大家知道这个女子是谁吗?其实,这个女子就是徐达的女儿徐妙锦,那么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看一看为什么当年徐妙锦不愿意做皇后。

  大家应该都知道徐达当初有4个女儿,他的其他三个女儿除了徐素锦之外,全部都嫁给了朱元璋的儿子。朱元璋为什么要让自己的儿子迎娶徐达的女儿呢?就是因为当时朱元璋在打天下的时候,徐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所以朱元璋为了笼络徐达,就让自己的儿子和徐达的女儿联姻了,所以徐达的女儿都嫁给了朱元璋的儿子。

  朱棣与妻妹徐妙锦的故事

  仁孝文皇后徐氏,是中山王徐达和妻子谢夫人的长女。她天资聪颖,幼年时便贞洁娴静,喜欢读书,堪称女中儒生,人称“女诸生”。朱元璋闻知徐氏贤淑,便将徐达召来说道:“朕与你是布衣之交,自古以来君臣相互投合的,一般都成了姻亲。你有这么好的女儿,朕想将儿子朱棣与她相配。”徐达马上叩头拜谢。

  洪武九年(1376年),徐氏被册封为燕王妃,徐氏待人处事,体贴谨慎,深受明太祖和马皇后的喜爱。

  建文四年(1402年)七月,朱棣登基为帝,十一月封王妃徐氏为皇后。

  永乐五年(1407年)七月,徐皇后病重,她仍不忘劝告朱棣爱惜百姓,广求贤才,对宗室要以恩礼相待,不要骄养外戚。当月初四,徐皇后去世,年仅四十六岁。朱棣十分悲痛,在灵谷、天禧二寺为她举行大斋,接受群臣的祭祀,由光禄寺准备祭奠物品。十月十四日,朱棣封其谥号为仁孝皇后。

  而徐妙锦正是徐皇后的妹妹,猜测可能与姐姐徐皇后有相像的容貌导致姐夫朱棣的爱屋及乌。

  朱棣与妻妹徐妙锦的故事

  徐皇后崩,妙锦已经二十八岁,明成祖听说妙锦贤且美,欲聘为皇后,命内使与六尚女官前去宣旨。妙锦称病,不出家门。有人再来劝,说:“这是陛下的诏命,怎么能抗旨呢?”女官随即来到病榻,妙锦拥被呻吟,内使遥列房栊外,与女官皆叩头请求。

  徐妙锦不得已,于是对天发誓:“我之所以不嫁,是因为容貌丑陋而且有麻痕。”女官都跪着仰视良久,说:“您的容貌明莹如玉,这是自谦。”妙锦立即指出麻痕,女官回去复命。妙锦削髪为尼,从早到晚望虚空礼佛,没有一天懈怠。明成祖知道后,竟虚中宫,不再册立皇后。

  明仁宗即位,妙锦留长头发。仁宗张皇后自为太子妃时,听说禁中往事,歆羡妙锦节行高洁,古今罕有。张皇后欲见妙锦一面,于是遣宦官至留都,召妙锦赴北京,妙锦入宫,自称徐达第三女,肃拜谦谨雅裕。张皇后以下都尊敬妙锦,每天晨入晚出,或出不待晚凡数日。妙锦进退恭重,不失跬步,宫娥见到都悚然私语:“这就是拒当皇后的人。”正统庚申正月妙锦卒,年六十有一。


!admin 发布于  2023-4-1 10:24 

满洲不仅是指东北三省

  可能很多人会以为,满洲就是现在的东北三省,实际上满洲的地理位置在历史上不同时期都有着比较大的范围差异。

  广义的满洲一般是指,清朝时期整个东本的领土都叫满洲;狭义的满洲则是东北三省,还有内蒙古东部地区。如此看来满洲的实际范围还是非常巨大的,清朝的统治者就是满族人,他们此前的领地就在满洲。

  满族的名字来源于满洲,所以满洲具有地理名词和民族名称的双重意义。那么,曾经的满洲,如今是哪些地方呢?答案是,不仅仅是东三省。

  在古代的中国东北,有东胡、濊貊、肃慎三大民族,东胡被匈奴消灭了、濊貊族曾经建立过扶余国,后来被同化了。在古代,肃慎族比较弱小,后来名字也不断变化,先后叫过挹娄、勿吉、靺鞨,直至叫女真的时候,才逐步强大起来,建立了金国,曾经侵略过北宋,还曾多次侵犯中原王朝的边境。

  金国灭亡后,女真部落开始走下坡路,明朝的时候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东海女真。为啥叫做建州女真呢?因为这个部落刚迁到中原王朝故地的时候是渤海王国率宾府建州故地,所以就叫做建州女真了。

  明朝的时候,建州女真的酋长是爱新觉罗家族,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建州女真势力不断强大。后来,建州女真分成了三支,其中一支的首领是李满柱。在建州女真的发展过程中,李满柱起到的作用非常大,族人经常记着这个人。而李满柱的女儿,著名的女真公主李金哥就是努尔哈赤的五世祖母,所有的清朝皇帝,亲王,勋贵等,均是这位李家公主的血脉嫡系后代。所以,族人也经常以满柱(谐音满洲)来代指这个部落。

  经过努尔哈赤、皇太极的努力,建州女真逐步统一了女真各个部落。为了冲淡汉族人对当年金和女真侵略宋朝的记忆,缓和民族矛盾,1635年十月十三日,皇太极发布命令,决定改族名为满洲。皇太极之所以将女真改为满洲,主要是因为李满柱,在女真部落的发展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后来,人们就简化了,慢慢地就叫满族了。

  最开始,满洲还是一个族名,不过随着满族的壮大,满洲渐渐代指一个区域。

  满洲的区域,主要是指清朝的龙兴之地,在东北方向上的全部领土。大致上西迄贝加尔湖、叶尼赛河、勒拿河一线,南至山海关,东临太平洋,北抵北冰洋沿岸,囊括整个亚洲东北部海岸线,包括楚克奇半岛、堪察加半岛、库页岛、千岛群岛。

  不过,随着清朝的衰落,满洲的地盘也在不断地缩小,只指东北三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此外还有内蒙古东部赤峰市、兴安盟、通辽市、锡林郭勒盟、呼伦贝尔市。

  在17世纪,西方人开始以满洲代指东北区域,从此就叫开了。不过,随着清王朝的覆灭,人们就不再称呼满洲了。


!admin 发布于  2023-4-1 10:24 

东北土匪祖师爷竟是少林武术创始人

  东北出三宝:人参、鹿茸、乌拉草。但在过去东北的另一“特产”也举世闻名:土匪。在广袤的黑土地上,这些土匪占山为王,打家劫舍,有句歌谣形容土匪的生活:“当响马,快乐多,骑着大马把酒喝,搂着女人吃饽饽。”

  东北土匪泛滥于清政府内忧外患之时,当年京剧《沙家浜》里有句唱词: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就是草头王。用来概括东北土匪的崛起倒是十分准确。

  少林武术创始人竟成土匪祖师爷

  东北人一般将土匪称作红胡子。这个称呼怎么来的呢?

  据说早年东北土匪一般都用土枪,平时枪口处堵一木塞,木塞上系着红缨。当要射击时,土匪便将木塞取出衔在口中,远远望去就像长了一绺红色的胡子,所以人们就称土匪为“红胡子”。

  土匪都有绿林报号,报号五花八门,个性鲜明。比如“滚地雷”,是说这个土匪身上总藏着地雷,谁惹他,二话不说,就把地雷扔出去。还有个土匪叫“九枪八”,是指这个人打出去九枪,只有一枪打不中。其他的,如“占中华”、“天边好”、“老山东”、“混天球”,有的表志向,有的说属地,形形色色,五花八门。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祖师爷。土匪的祖师爷是谁?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土匪认定的祖师爷竟是少林武术的创始人达摩老祖。无恶不作的土匪怎么会与慈悲为怀的大师扯上关系,找不到史料证实。但早年间,东北的土匪都这么说,而且匪巢里供的也是达摩老祖。猜测一下,大概与土匪尚武有关。

  自成一体的土匪黑话

  土匪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帮伙内部与帮伙之间以黑话流通,是不是自家人、道上人,只凭黑话便可辨认。

  土匪内部有严格的分工,其职务的名称也是黑话。“炮头”负责指挥打仗,多由富有战斗经验的人充任。“水饷”相当于卫队长,负责保卫大当家的和匪巢。“八门先生”相当于参谋,一般都会算卦,土匪的行动经常根据占卜算卦来决定。“粮台”相当于军需、主管会计,负责管理帮伙内的财物。探子称“放线”;看管人质的叫“蓝把子”。张作霖早年落草的第一份差事就是做“蓝把子”。

  小说《林海雪原》中使用了很多土匪黑话,像“蘑菇溜哪里?什么价?”就是问:“你是哪里来的?干什么来了?”笔者曾见过一段最有特色的土匪黑话:看皮子,掌亮子,备好海沙混水子,小尕子压连子,是空干还是草干?空干啃富,草干连水,不空干不草干,来个草卷儿,掐着台拐子。翻译成老百姓话就是:看好狗,点上灯,准备好食盐和豆油,小孩子给我遛马去。渴啦还是饿啦?渴了喝水,饿了吃饭,要是不渴又不饿,那就巻上一根烟,坐在炕上抽去。可以想象,当年东北的土匪已经泛滥到何种程度,竟然有了一套完整的“语言体系”。

  日俄对匪灾推波助澜

  1905年日俄战争爆发后,日俄两国除了在战场上厮杀外,不约而同地将目光对准了活跃在东北大地上的土匪。

  沙俄军队的高级参谋马德里道夫大校认为:沙俄在他国土地上作战,情报搜集是个大问题,为了有利于军队作战,必须组成由俄军领导的当地人组成的别动队。他的主张引起了俄国远东军总部的重视,于是委派他在东北招募土匪武装协助俄军作战。

  为了统一管理与协调,凡是应募的土匪都在肩膀或手臂系上白毛巾,老百姓私底下将他们称为“花膀子队”。大名鼎鼎的狗肉将军张宗昌、辽西巨匪金寿山都曾在花膀子队干过。

  与之相应,日军也开始紧锣密鼓地收买东北土匪。具体实施这一行动的是花田仲之助、乔铁木等人。花田仲之助是日本参谋部的少佐,此人早在日俄战争前就化装成云游僧,在中国东北四处刺探情报。学会了一口流利的东北话,与各地的土匪混得很熟,土匪都称他为“花大人”。

  日俄开战后,花田即极力游说日本军部高层,收编、训练当地土匪打击俄军,此举得到日军参谋长儿玉源太郎的支持。于是,这位花大人带着巨额军费,在凤凰城扯起白底红字的大旗,上书“满洲义军”,开始招兵买马,一时间,与之相熟的土匪如蝇逐臭,蜂拥而来。

  1906年6月的一天,“满洲义军”在凤凰城东北一个小村庄被俄军的哥萨克骑兵包围。这些哥萨克骑兵挥舞着马刀向村子冲过来。花田下令抵抗,可这帮乌合之众,听见枪响,兔子一样四散而逃。花田追上几个头领,约定某月某日在山北面的小村庄集合。令花田气得要死的是,那些领了枪支银元的土匪一个也没去,又回到各自的山上重新占山为王。“满洲义军”被打散以后,另一个日本间谍乔铁木又在红罗山扯起“东亚义勇军”大旗。

  1906年7月2日的清晨,来自四面八方的土匪浩浩荡荡地汇集到红罗山的一个山坳里。这些土匪穿着各色衣服,犹如农村赶集,带的武器更是五花八门,有马刀、宝剑、铡刀、火铳,甚至还有几个带着关公式的青龙偃月刀。

  乔铁木把当时最先进的快枪发给他们,每个匪伙又分到不少银元。土匪们挥舞着刀枪,表示效忠乔铁木。可是,当乔铁木发出命令围攻俄军时,这些土匪一个没来,气得乔铁木大骂:“土匪就是土匪!”

  俄国人和日本人虽然没有借来土匪多大的光,但他们的钱财和先进的武器却使土匪如虎添翼,使官军穷于应付,屡剿不灭,给东北埋下了一个巨大的祸根。

  烧杀奸掠无恶不作

  土匪以抢劫为主要生存手段,既然是抢就必然要动刀动枪,也必然要伤人杀人。可以说,土匪史就是流血史,就是罪恶史。

  土匪的抢劫往往是雁过拔毛式的,经常是一村一镇地抢,只要进了村,便挨家挨户抢。金银珠宝,猪马牛羊,粮食布料,针头线脑,见啥抢啥。黑龙江的巨匪“老占山”,曾经率部进城,把佳木斯全城洗劫一空。

  土匪另一个重要的敛财手段是绑票。土匪抓来肉票,便开始疯狂折磨,甚至割下肉票的鼻子耳朵,以威逼家人拿钱。被绑票的人家多被勒索得家破人亡。

  在土匪的抢劫过程中,妇女的境遇最悲惨。土匪们除了发泄兽欲外,还残忍地祸害妇女。有的把妇女扒光衣服,在妇女身上玩牌,往肚脐里掐烟头。有的把妇女的乳房拴上铃铛,逼妇女为他们跳舞。土匪每到一村,全村的妇女,上至七八十岁的老妪,下至七八岁的幼女,无人能幸免。有的先奸后杀,有的被杀后还要被奸,其兽行令人发指。

  小说《林海雪原》中有一个情节,土匪许大马棒血洗杉岚站,铡刀旁,血流成河,尸体一段一块地被码成了垛。大树上,挂着九颗人头,用铁丝穿着耳朵。全村一片火海,到处都是被烧焦的老人、孩子……小说是艺术作品,但这个血案却是取材于真实事件。

  匪患成灾的年代,这样的惨况随处可见。行抢过程中,土匪稍遇反抗,便要杀人,甚至屠村、屠镇,老少妇孺全不放过。有的土匪一人就杀过几百人,堪称杀人魔王、嗜血恶鬼。

  调转枪口打日本

  东北土匪唯一的一抹亮色是在抗日中的表现。

  日本大特务土肥原贤二,有个外号,叫“土匪源”。从日俄战争到“九·一八”事变,土肥原贤二长期在东北从事武装土匪、发展土匪的任务,与东北的各地土匪保持密切的交往,向土匪提供大批的枪支、金钱,以便关键时刻能为己所用。

  让土肥原贤二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些土匪领枪领钱时信誓旦旦,表示一定要为大日本帝国效力。但真想使用时,这些土匪们却掉转枪口,加入到反侵略的阵营中。

  辽西有个巨匪张海天,绰号老北风。据说他擅长蹲着跑,其快如风,故名老北风。

  过去数年中,土肥原没少在老北风身上下工夫,要枪给枪,要钱给钱。“九·一八”事变后,土肥原派大汉奸凌印清来找老北风,让他率部归顺日本人。

  与此同时,张学良也派人找到老北风,劝他擒奸抗日。张海天对张学良派来的人说:“虽然少帅过去派兵打我,但我没话说,你是官,我是匪。但小日本来了就不行,因为我是中国人。”

  张海天决定诈降,再找机会拿凌印清开刀,祭旗。

  1931年11月3日清晨,天降大雾,张海天突然率部突入凌印清盘踞的三道沟。一枪未放,生擒凌印清和日本顾问及伪军200余人。

  像老北风这样英勇抗击日本侵略的土匪不在少数,“九·一八”事变后活跃在东北的抗日义勇军大部分由原来的土匪转化而来。就是抗联部队中也有不少人是绿林出身,很多人为抗日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百年匪患一朝除

  东北土匪还有个鲜明的特点:背景复杂,有人豢养,堪称政治土匪。这些土匪,跟过俄国人、日本人,也跟过军阀。抗战胜利后,更是被国民党收编,疯狂残杀翻身农民,破坏土改。

  为了保卫土改成果,保证后方安定,共产党领导的民主联军于1946年开始对东北土匪的根除性围剿。

  小说《林海雪原》描写了东北剿匪的整个过程,东北民主联军组成若干小分队,深入深山老林,奇袭奶头山、智取威虎山、血战四方台,都是东北剿匪的艺术再现。历史还记载了东北民主联军剿灭土匪张雨新的经典战例。

  张雨新绰号张黑子,日本投降后,他被任命为国民党第十五集团军先遣军中将军长。张雨新率领手下到处残杀共产党的基层人员,并将他们开膛破肚、暴尸街头。

  张雨新的“先遣军”实力强大,甚至还装备了大炮,占据着一个建有完整工事的土围子。负责剿匪的东北民主联军为了顺利剿灭这股土匪,从东北航校找来两架飞机,在飞机上涂上国民党的青天白日徽,飞到张雨新匪巢上空。丢下一封信,内容是:国民党东北行营主任熊式辉为嘉奖张雨新,某日将来视察。信上面盖着国民党东北行营的大红印章,印是用肥皂刻的。张雨新对此深信不疑:一来东北民主联军不会有飞机,二来大红印章总不会错。

  到了约定的日子,张雨新集合队伍,在临时机场上等候熊式辉的到来。日到中午,两架飞机缓缓从北面飞来,对着土匪群就是一阵狂轰滥炸,打得土匪鬼哭狼嚎。随后,早已埋伏在四周的东北民主联军趁势发动进攻,全歼了这股土匪。

  到1946年的年末,东北大大小小的土匪被消灭殆尽。自此,东北的百年匪患一朝消除,东北人民也从此迎来安定的生活,再也不用担惊受怕。


!admin 发布于  2023-4-1 10:23 

朱元璋不选择朱棣继位的原因

  朱元璋一生共有五个嫡子,这些儿子名义上都是马皇后所生之子,但在晚年连续失去三个嫡子之后,燕王朱棣便成为了当时嫡系当中的大哥。可以说燕王朱棣在当时是非常有希望获得皇位的人,是皇位的有力竞争者。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立大儿子朱标为太子。

  朱标从出生起,朱元璋就把他当做皇位继承人来培养,为他请了宋濂等许多名士做他的老师。朱元璋为了朱标能顺利地继承皇位,也是费了很大的功夫的。

  朱标长大后也确实不负所望,为人宽厚,性格仁慈,对人也很友善。然而在洪武二十五年在去陕西视察民情,回京后,染上了风寒死了,在八月份安葬在孝陵东侧,追封“懿文太子。”

  朱元璋不选择朱棣继位的原因

  朱标死之前,朱元璋还有两个选择。第一,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排位顺序,在1392年,朱元璋可以再让新的“嫡长子”老二朱樉继承太子位。就算老二在1395年死了,还有老三朱棡(1398年死了)。

  朱棣要相当太子,就只能插队了。但是,朱元璋(1398年死的)还活着,不可能让他插队的。这也不符合“嫡长子继承制”!

  还有,朱棣虽然名义上也是马皇后所生之子,但是他实际的生母是由蒙古族女人碽氏所生。相传,这位碽氏在生下朱棣后便被赐自尽了,朱棣也就想当然的成为了马皇后的儿子,也就作为了嫡系儿子之中的一员。

  但是这一点,导致他的母亲“来历不明”,使得它偏离了“真龙天子”的轨道,这也是朱元璋把他排除在“合法继承人”之外的重要原因之一。

  朱允炆继位之后,为人软弱,没有丝毫的治国才能,比起他的叔叔们更是天差地别,也没有一个国君应有的气势,就像一个文弱书生。由于从小受到了儒家的教育,建文帝还是实施的仁政。在许多事上进行了较大的变革,也因为这些变革,造成了很大的后果。


!admin 发布于  2023-4-1 10:23 

朱元璋和朱棣的对比

  朱元璋和朱棣都是明朝的皇帝,从历史功绩上来看,这两位皇帝哪个更厉害一些?

  第一个朱元璋的起点非常低,起于微末。出生于普通农民家庭,翻开家谱,往上数八代没有一个乡镇科级干部。而且朱元璋本人曾经做过社会最底层的乞丐,一路流浪一路讨饭,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

  朱元璋和朱棣的对比

  但朱元璋却实现了社会阶层的跃迁,直接从社会最底层爬到了皇帝的位置,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历史上很多的豪门贵族能取得辉煌的成就,都是好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而朱元璋是个人奋斗的结果。

  朱元璋是开国皇帝,一个人能从社会最底层一直爬到社会的最顶端,中间跨越了无数的阶层,跨越了无数的困难。其中的艰辛与困苦可想而知。没有特殊的才能,没有坚韧的毅力,没有良好的运气是不可能的,到达这个目标的。

  第二个朱元璋取得的成就非常高。他是从外族统治的元朝手中,夺回了汉人的统治权,避免了汉文明的进一步被伤害,把外族统治了三四百年的北方地区重新回归到汉人的统治。

  重新开创了汉人统治的基业,让汉民族的主体文化,能够得以完整的继续下去,重新成为东亚这块大陆上的主体文化,这份功劳完全可以和汉高祖、唐太宗相比,光这一点就功不可没。

  朱元璋和朱棣的对比

  朱棣和朱元璋相比,最起码他的起点就很高,他一出生,就已经是皇帝的儿子了,身份就是王爷。光这个王爷的身份就有极大的号召力。一个王爷要想升到皇帝,中间只差了那么一两步。

  有些运气好的王爷,根本就不需要努力,就可以直接一步登天当上皇帝,比如明朝的嘉靖皇帝,本来是湖北的一个王爷,因为前任皇帝没有儿子,他被选中为接班人,直接一步登天成了明朝的皇帝,只不过朱棣当上皇帝稍微费了点劲而已。

  不过从历史角度来看,朱棣的功劳也挺大。他迁都北京,出征漠北,编修永乐大典,派郑和下西洋,每一件事单独拿出来都是可以永久载入史册的大事。从他上述的功劳来看,完全可以和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相比。

  总的来说,朱棣和朱元璋相比还是差了一点,毕竟朱棣还是借了朱元璋的一点点力量,他是站在一个巨人的肩膀上,取得了一个更高的成就,难度相对来说小一点。

  朱元璋和朱棣的对比

  朱元璋完全是从最底层爬起来,所遇到的困难和波折并不是我们普通人所能想象到的。而朱元璋在整个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个人魅力,性格特点,都体现了他作为一个帝王的优秀品质。


!admin 发布于  2023-4-1 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