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四公子排名:四人中到底谁最厉害
一、信陵君魏无忌
魏无忌,号信陵君,战国四君子之首,魏国第六个国君魏安釐王魏圉的异母弟,由他汇集手下门客思想言论编纂成《魏公子兵法》。
魏无忌处于魏国走向衰落之时,魏国自梁惠王魏罃时的马陵惨败后,国势衰落,江河日下,而西邻秦国经商鞅变法、张仪略地,在列国中突起,有兼并六国之势,没有一个国家敢真正抗御秦国,魏国毗邻秦国,受秦害较深。
他效仿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的辅政方法,延揽食客,养士数千人,自成势力。他礼贤下士、急人之困,曾在军事上两度击败秦军,分别挽救了赵国和魏国危局。
但屡遭魏安釐王猜忌而未能予以重任。为离间信陵君和魏王的关系,秦王派人持金万斤到魏国行贿,找到晋鄙的门客,叫他们诋毁信陵君。
秦王又几次派人假意祝贺信陵君,问他是否已经做了魏王。魏王因听信谗言,心生疑窦。信陵君则推说有病,日夜以酒色自娱。如此四年,被魏王赐予鸩酒毒死。
二、平原君赵胜
赵胜,战国四公子之一,赵国贵族。赵武灵王之子,惠文王之弟。因贤能而闻名。封于东武,号平原君。
他礼贤下士,门下食客至数千人,和朋友关系处理的很好。但不注意礼貌对待平民,后在一名门客的指导下和平民搞好了关系,威名大震。初为赵惠文王之相,赵惠文王死后,又为赵孝成王之相。
赵孝成王七年,秦军进围赵都邯郸,赵王派平原君向魏和楚求援。九年,食客毛遂自告奋勇,同平原君去楚国求援,说服了楚王,派春申君率军救赵。此即“毛遂自荐”。
援军到来之前,邯郸城内兵困粮尽,平原君尽散家财,发动士兵坚守城池。直到楚军和魏信陵君援兵赶到,解邯郸之围。赵平原君虽立大功,却不向赵王请封。
有一次和秦昭王喝酒,秦昭王想让他杀他的好友魏相魏齐,但他却厉声拒绝了。赵孝成王十五年卒。武安君记叙:“至于平原君之属,皆令妻妾补缝于行伍之间。臣人一心,上下同力,犹勾践困于会稽之时也。”
三、春申君黄歇
春申君,名黄歇,为战国时期楚国公室大臣,曾任楚相。黄歇游学博闻,善辩。楚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春申君明智忠信,宽厚爱人,以礼贤下士、招致宾客、辅佐治国而闻于世。
楚襄王时,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带兵打败韩国和魏国后,联合韩、魏两国共同讨伐楚国,形势危急,楚襄王派能言善辩的春申君出使秦国,说服秦昭襄王退兵。
楚襄王病重,春申君设计使留在秦国作为人质的楚太子熊完逃回楚国即位,即楚考烈王。楚考烈王任他为相。在秦军围攻邯郸时,春申君带兵救援。后又为楚北伐灭鲁。
当时楚考烈王无子,春申君以此为忧。后来,春申君娶赵人李园之妹。李园之妹有身孕后,献于楚考烈王,生子被立为太子,而李园之妹被立为王后。李园因此逐渐掌握大权,蓄养死士,欲杀春申君。
考烈王病死后,李园令人埋伏于棘门之内,杀死春申君及其全家。
四、孟尝君田文
孟尝君,妫姓,田氏,名文,中国战国四公子之一,齐国宗室大臣。其父靖郭君田婴是齐威王幺儿、齐宣王的异母弟弟,曾于齐威王时担任军队要职,于齐宣王时担任宰相,封于薛,权倾一时。
田婴死后,田文继位于薛,是为孟尝君。孟尝君以广招宾客,食客三千闻名,同时也是权倾一时,孟尝君死后,葬于薛国东北内隅,与其父亲的墓冢东西排列,为古薛“四门八堌堆”之中两大堌堆。
信陵君魏无忌位列四公子之首,其能力也都在其他三位之上,除了个人品质上的无可挑剔之外,为了拯救赵国苍生甘愿接受客死他乡的结果,说明此人忠肝义胆,尤其是在魏国国君犹豫不决时,明白赵国一旦灭亡,魏国也将活不长的道理,表明了信陵君长远的战略眼光,此外还有冷静沉着,善于用人等特点,也都给他加了不少分。
在个人能力上,春申君可以和信陵君相媲美,尤其是在春申君成为楚国的令尹后,整个国家的实力开始走向强盛,虽然“毛遂自荐”掩盖了春申君在支援赵国上的作用,但是其战略眼光还是值得称赞的也许是在楚国丞相的位置上呆的太久了,或者说是对权力的贪恋。想要和吕不韦一样给大王戴绿帽子的他,最终被门下的李园给阴死了。
提到孟尝君,自然会想到他那三千人的门下食客,不过,能养活这平时不干事的三千人,我们首先得佩服孟尝君的有钱任性。总的来说,孟尝君没有干出值得一提的大事。
就对待齐国的内政事务上,孟尝君还是比较看重个人私利。在整个战国历史上,赵国一直是能够和秦国相提并论的强国。不过平原君的才能不仅不如功绩赫赫的信陵君和春申君,也比不上平庸的孟尝君。
在上党之争中,平原君的目光短浅充分暴露。而让毛遂自荐,也表明自己之前没有知人善用。而且老好人的他,在执政赵国的过程中,政治军事全面无能,促使赵国一步一步走向衰败。
盘点战国四大谋士排名:鬼谷子居然排第三
一、范雎
在战国四大谋士中范雎的成就可以说流传到至今,他是战国时期的魏国人,是当时非常优秀的政治家和军事谋略家,是为很有智慧的人,为当时魏国的强大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只是到最后竟是因为嫉妒而失宠,然后不久就病死了。
二、张仪
张仪主要是秦惠文王的谋士,一生中为秦惠文王出谋划策,其中最有名的联和魏国等小国投向秦国,然后从被的方面破坏楚国和赵国的关系,有不错的功绩,但张仪他在个人品德上是有些非议的,所以当秦惠文王去世后,他就被排挤出了秦国。
三、王禅
王禅又被称为是鬼谷子,道家的代表人物,从一生的成就上来看他被誉为是战国时期最厉害的谋士,他的谋略水平被评价为是高深莫测,不少当时也很厉害的谋士都是他的土地,算得上名盖天下。
四、鹖冠子
鹖冠子这位战国时期非常低调的谋士很少有人知道,他其实算是一位世外高人,曾经帮助武灵王出谋划策,当时可是武灵王身边的大红人,而提出和推行了不少制法主张,后来因为沙丘之变而心灰意冷,就选择隐居了。
西施如何巧送城防图
春秋末期,越国为了洗雪“会稽之耻”,大夫范蠡忍辱负重,亲自将绝色美女西施送往吴宫。西施一住就是十年。她听说越国将兴师伐吴,就设法搞到一张吴都姑苏的城防图。可是宫墙里,戒备森严,地图怎么送到越国去呢?
西施苦思了三天,云鬓懒理,衣衫不整,饮食无味,眉心紧蹙。吴王不安地问她什么事不开心?西施以手捧心说:“大王,不知为什么,臣妾近来又常感到胸口疼。”
吴王忙召来最好的御医。但西施服了药,“病”反而更重了。吴王说:“有谁能治好你的病?”
“能治好我病的是我的堂伯父施老医生,住在越国的苎萝山上。臣妾儿时胸口痛,一吃他的草药就好啦。”
吴王马上派出特使。几天后,施老医生匆匆带了一包草药,来到馆娃宫,跨进椒花房。切脉问诊后,觉得西施并无大病,只是肝经稍郁,就开了方,交给吴王说:“大王放心,娘娘不过是偶染小恙,马上就会好的。”
吴王大骂:“老朽莫非想耽误娘娘的病?”
施老医生不顾西施的暗示,生气地说:“娘娘是我的侄女,凭什么说我要耽误她?”
吴王勃然大怒,拔出宝剑,直向施老医生劈去。西施“啊”地惊叫一声吓昏过去。施老医生忙上前抢救。西施醒过来后,连声道:“大王,杀不得!杀不得!杀了施老医生,臣妾就无救啦!”这时,外传相国伍子胥求见,吴王对西施说:“放心吧,寡人就叫他守在你身边,直到病愈。”
吴王走后,西施向堂伯父讲明了装病的原因。又拿出地图,将它反摺,做成一朵白花,教他如此这般,然后亲自送他出了内苑。
施老医生手持白花,正要跨出内宫大门,伍子胥突然拦住了去路,说:“娘娘的病还没有好,怎么就走?”
施老医生道:“娘娘乃思念亡父,结郁成疾,现在对症下药,不出三日保能痊愈。”
伍子胥又问:“手里拿的是什么?”
“娘娘做的花,叫小人带回,献于亡父坟前。”
“大王有令,凡出入内宫者,均要检查!”
西施见伍子胥要夺花,忙掀帘而出,质问道:“伍相国,难道我的东西,你也要检查?”
伍子胥只得放行。施老医生跨出内宫大门,谁知台阶未下,吴王又到。
伍子胥忙奏道:“大王,老医生说要回越国。臣认为,他应该永远留在宫中。”
吴王连说有理。
施老医生说:“娘娘乃小人侄女,我能常住在宫中,吃的山珍海味,住的琼楼玉宇,何乐而不为啊!可小人来时,没有多带当地草药,百宝箱也没带来,让小人回家一趟再来,定效犬马之劳。”吴王答应。
半个月后,范蠡收到地图,立即改变战斗计划,分兵两路直攻姑苏,终丁首战告捷,最后灭了吴国。
荆轲刺秦为什么会失败原因分析
成语“图穷匕见”家喻户晓,荆轲因刺秦王而成为战国时期四大刺客之首,他也因此闻名于后世。荆轲借来秦叛将樊于期的脑袋,用燕国督亢的地图包住凶器——涂了剧毒的徐夫人匕首,带上燕太子丹为他准备的助攻手秦武阳,易水一别,以赴死之心出使秦国,然而图穷匕见之际,荆轲不但没刺着秦王,反而血溅秦国宫殿,壮士一去兮不复返,那么荆轲刺秦王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刺杀目标不明确
燕太子丹给荆轲下达的任务居然有两种可能性:一是挟持秦王嬴政,退还各国失地,二是万一劫持不行,就刺死他。因为刺杀目的的不明确,模棱两可的任务无疑让荆轲在刺杀秦王嬴政时可能犹豫不决,在那种千钧一发的情况下,只要有一丝的迟疑,便会引发截然不同的后果。在易水一别前,荆轲还在等他的一个朋友一起去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然而太子丹有些不耐烦了,催促道:我先叫秦武阳先出发吧!至使荆轲生气直接出发。一场生死对决,居然连人员都没到齐,就草率赴命,这仓促出发,准备不足实是战争之大忌!加上荆轲对形势严峻性估计不足,自以为能挟持秦王,逼其归还各国失地,而自己不但闻达于诸侯,而且能够全身而退,导致荆轲刺秦王时选择上的失误,这为荆轲刺秦王失败埋下了隐忧。
二、遇上猪队友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荆轲刺秦王时,燕太子丹给荆轲的助攻手秦武阳无疑堪称猪队友中的首席,枉有虚名,来到秦国大殿上,吓得腿肚子发软,走起路来直哆嗦,捧着装有地图和匕首的匣子的手就像得了柏金森综合症一样抖个不停。这样的队友不但没起到任何助攻效果,反而给刺杀加大了难度系。好在荆轲头脑灵活,巧妙地称秦武阳没见过大场面,被秦国的威风凛凛的迎接仪式吓坏了,这才设险过关。然而预定的两个人的刺杀计划,无奈变成了荆轲一个人的只身行动。当奉上地图,图穷匕见,荆轲一人行刺,他剑术不精,又选择了难度系数更大的挟持,秦王又佩有长剑,又熟悉宫殿的环境,又有下面群臣的后盾,荆轲自然不是秦王的对手,败局已定。
三、寡不敌众
荆轲只身一人,秦王宫殿内大臣御医侍卫,人多势众,虽有秦律王不诏不得上,但声势在,威风也在。荆轲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持匕首欲刺秦王,秦王大惊,立刻跳起,扯断衣袖,躲过一刺,向屏风外的大柱子跑去,一边跑,秦王一边拔出长剑欲刺杀荆轲,无奈剑太长,只得握住剑鞘,用力往外拔,秦王一紧张一着急剑反而拔不出来。眼看荆轲就快追到秦王,又欲刺杀,说时迟,那时快,殿下御医夏无且急中生智,把手中的药囊当作武器扔向荆轲,荆轲一闪身,就这一两秒钟之间为嬴政赢得了时间,殿下的人齐声喊:“大王,从后面拔剑!”
秦王利剑出鞘,荆轲匕首太短,又无法近身,只得孤注一掷,把匕首向秦王扔去,然而却击在柱子上,“铛啷”一声掉在地上。秦王一剑劈下荆轲左腿,血染大殿,荆轲跛脚无力回天,倚柱狂笑:我没有成功,是想劫持你,拿约契报燕太子,悔没直接杀了你!秦王又刺了荆轲七剑,没再给他说话的机会。
秦王有御医群臣助力,荆轲个人英雄主义,这也是团队合作胜过单枪匹马的范例。胜利者一要打有准备之仗,二必须目标明确有的放矢,三有优秀的团队支持,然而荆轲却三缺三,是个人英雄主义者,单凭匹夫之勇,怎可敌胸有丘壑,欲战胜六国,一统天下第一代帝王秦始皇呢?
中国古代四大刺客事迹概括
专诸
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生计,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其交好。后来,吴公子光欲刺其兄吴王僚,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诸。为了刺杀吴王僚,专诸于是隐太湖学治鱼三月。藏鱼肠剑于鱼腹,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当时吴王僚之子公子庆忌与其手握兵权的母弟掩余、烛庸均被派出征楚国,因此,公子光谋成王位,即吴王阖闾。
聂政
战国时侠客,韩国轵(今河南济源东南)人,以任侠著称。聂政年青侠义,因除害杀人偕母及姊荌避祸齐地(今山东境),以屠为业。韩大夫严仲子因与韩相侠累(名傀)廷争结仇,潜逃濮阳,闻政侠名,献巨金为其母庆寿,与政结为好友,求其为己报仇。
聂政待母亡故守孝三年后,忆及严仲子知遇之恩,独自一人仗剑入韩都阳翟,以白虹贯日之势,刺杀侠累于阶上,继而格杀侠累侍卫数十人。因怕连累与自己面貌相似的姊姊荌,遂以剑自毁其面,挖眼、剖腹自杀。其姊在韩市寻认弟尸,伏尸痛哭,撞死在聂政尸前(一说因悲伤过度,暴死于聂政尸前)。
豫让
姬姓,毕氏。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人,是晋国正卿智伯瑶的家臣。晋出公二十二年(前453年),赵、韩、魏联手在晋阳之战中攻打智氏,智伯瑶兵败身亡。为了给主公智伯瑶报仇,豫让用漆涂身,吞炭使哑,暗伏桥下,谋刺赵襄子未遂,后为赵襄子所捕。临死时,求得赵襄子衣服,拔剑击斩其衣,以示为主复仇,然后伏剑自杀。赵国有志之士听到豫让之死,都为他伤心、流泪。
荆轲
战国末期卫国人,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后游历到燕国,被称为“荆卿”(或荆叔),随之由燕国智勇深沉的“节侠”田光推荐给太子丹,拜为上卿。秦国灭赵后,兵锋直指燕国南界,太子丹震惧,与田光密谋,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荆轲献计太子丹,拟以秦国叛将樊于期之头及燕督亢(今河北涿县、易县、固安一带,是一块肥沃的土地)地图进献秦王,相机行刺。
太子丹不忍杀樊于期,荆轲只好私见樊于期,告以实情,樊于期为成全荆轲而自刎。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于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临行前,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荆轲来到秦国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荆轲在献燕督亢地图时,图穷匕现,刺秦王不中,被杀。
历史上谁有实力能单挑项羽
历史上,有无数的英雄人物。但如项羽这样铁血柔情的汉子却很少。万军包围,四面楚歌也打不倒这个铁骨铮铮的汉子。可虞姬的离去,却让他选择了死。战场上的纵横吟啸,面对伊人却柔情刻骨,像项羽这样的英雄,当之无愧的受后人景仰。
根据史书的记载里上曾经被比作项羽的人物有四个。三国孙策,南北朝高敖曹,隋杨玄感,唐代的李密。但是这些人都是被比喻成项羽,项羽自称为西楚霸王,力压群雄无人敢于争锋。在军事上主持了巨鹿之战,彭城之战等等。很多以少数多战役。在勇武方面,可以说史无第二,他可以单枪匹马对阵汉军的几千士兵而斩杀数百,可以突破韩信的十面埋伏,在四面楚歌中更是表现了他的英勇无畏,因此历史上成其为"战神"。
他的失败原因很多,但是总体而言,它仅仅输给了军事奇才韩信,仅仅输在了军事上。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姬姓,项氏,名籍,字羽,泗水下相(今江苏宿迁市)人。秦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杰出军事家,楚国名将项燕之孙。
勇猛好武,跟随叔父项梁发动吴中起义,反抗秦朝。项梁阵亡后,率军渡河援救赵王歇。巨鹿之战,击破章邯和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杀死秦王子婴,自称西楚霸王,定都于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大封灭秦功臣将领,拥立六国贵族后代为王。汉王刘邦从汉中出兵,掀起历时四年的楚汉之争。项羽在正面战场屡破刘邦。彭越不断后方破坏楚军补给。韩信统一了黄河以北,挥师南下。项羽刚愎自用,猜疑亚父范增,终为刘邦所败。公元前202年,项羽退守垓下(今安徽灵璧县),突围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最后霸王别姬,自刎于乌江。
战国四大著名战役盘点
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一说是周赧王五十五年农历四月至九月间,又一说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
马陵之战:
马陵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著名战例,近代考古显示战场位于今山东省郯城县马陵山附近(另有大名、鄄城、范县、濮县诸说),这次战役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其就范,使战局始终居于主动地位。
马陵之战发生于周显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年),魏国发兵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应允救援,以促韩国竭力抗魏国。齐威王以田盼为主将,田婴,田忌为副将,孙膑为军师,运用“围魏救赵”战法,率军直趋魏都大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国之困。又用“减灶示弱”的方法,将魏军10万人杀得溃不成军,并俘虏了魏太子申。经此一战魏国元气大伤,失去霸主地位。
桂陵之战:
桂陵之战是历史上一次著名截击战,发生在河南长垣西北。公元前354年(周显王十五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邯郸,国内空虚,于是率军围攻魏都大梁,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孙膑却在桂陵(一说山东菏泽,一说河南长垣)伏袭,打败魏军,并生擒庞涓。孙膑在此战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创造了“围魏救赵”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
城濮之战:
城濮之战,是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晋、楚两国在魏国城濮(山东鄄城西南)地区进行的争夺中原霸权的首次大战。晋文公兑现当年流亡楚国许下“退避三舍”的诺言,令晋军后退,避楚军锋芒。子玉不顾楚成王告诫,率军冒进,被晋军歼灭两翼。楚军大败。
古人为什么要抽贱骨头
抽陀螺,是一种民间传统游戏也叫抽贱骨头,历史悠久,山西夏县西陰村仰韶文化遗址(距今约五六千年前)中曾出土陶制小陀螺。
“陀螺”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明朝,刘侗、于弈正合撰的《帝京景物略》中有“杨柳儿活,抽陀螺;杨柳儿青,放空钟;杨柳儿死,踢毽子”的记载。
陀螺有陶制、木制、竹制、石制多种,以木制居多。木制陀螺为圆锥形,上大下小,锥端常加铁钉或钢珠。玩时,以绳绕陀螺使其旋于地,再以绳抽打,使之旋转不停。抽打得越狠旋得越快,故又称“抽贱骨头”。
到明朝以后,陀螺已成为一种颇受儿童喜爱的游戏。有些玩技好的孩子,可一人同时抽打2至3个陀螺,亦可2至3人同时各抽陀螺,转的时间最长者为胜。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侵占了北京城,不少汉奸助纣为虐,老百姓就借抽陀螺时出气儿,一边抽一边说:“抽汉奸,打汉奸,打败日本,打汉奸。”“抽汉奸,打汉奸,棒子面涨一千。”以解心头之愤恨。
兵家四圣六大将:第一位吴起一生无败绩
“兵家四圣”是指中国古代兵家中四位战略家和军事家,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故历代史学家对“兵家四圣”有不同说法,总结起来一共有七种:第一种是兵圣孙武、亚圣吴起、计圣孙膑、尉圣尉缭,第二种是兵圣孙武、谋圣鬼谷子、亚圣吴起、次圣孙膑,第三种是兵祖吕尚、兵圣孙武、亚圣吴起、次圣孙膑,第四种是兵圣孙武、亚圣吴起、人屠白起、帝师王翦,第五种是兵祖吕尚、兵圣孙武、隐圣黄石公、谋圣张良,第六种是兵圣孙武、亚圣吴起、人屠白起、兵仙韩信,第七种是人屠白起、兵仙韩信、战神李靖、武圣岳飞。在这七种说法中,大将占了六位,故称此六位为“兵家四圣六大将”。
第六将:武圣岳飞(1103-1142)。南宋抗金第一将,“南宋中兴四将”之首,南宋初唯一组织大规模进攻战役的军事统帅,中国历史上著名军事家。北宋末年投军,与金军进行大小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位至将相”。1140年,完颜兀术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又于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后遭受秦桧、张俊等人诬陷,以“莫须有”的“谋反”罪被杀害。宋孝宗为其平反,追谥武穆,又追谥忠武,封鄂王,被后世尊为“武圣”。
第五将:战神李靖(571年-649年),唐朝开国、开疆大将,封卫国公。善于用兵,长于谋略,为唐朝开国开疆立下赫赫战功,南平萧铣、辅公祏,北灭东突厥,西破吐谷浑,一生指挥几次大的战役,取得了重大胜利。军事论著颇多,病逝后李世民为他举行国葬,其墓仿西汉卫青、霍去病,建成燕然山、积石山形状,“以旌殊绩”。李靖去世后常显灵为百姓解厄,百姓立庙将其奉为“战神”。
第四将:兵仙韩信(约前231年-前196年)。西汉开国第一将,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与彭越、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集王侯将相于一身,是继孙武、吴起、白起之后的杰出军事家,“功高无二,略不世出”,被后人奉为“兵仙”、“神帅”。早年受“胯下之辱”,后投项梁、项羽,不被重用,又投刘邦,仍不被重用,经萧何举存方被刘邦拜为大将军,军事才能得以发挥,取关中、平魏国、代国、赵国、燕国、齐国,在潍水全歼龙且率领的20万援齐楚军,随后会师垓下,围歼楚军,项羽自刎。先拜相,又封齐王,西汉建立后徙为楚王,被人告发谋反贬为淮阴侯。后吕后与相国萧何合谋,将其骗入长乐宫中,斩于钟室,夷其三族,著有《韩信》兵法三篇。
第三将:帝师王翦。战国时期秦国名将,“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秦国统一六国的主战将,破赵国都城邯郸,消灭燕、赵,以秦国绝大部分兵力消灭楚国。与其子王贲一并成为秦始皇兼灭六国的最大功臣,秦始皇尊其为师,故为“帝师”。
第二将:人屠白起(?-公元前257年)。战国时期秦国大将,“战国四大名将”之首。在秦昭王时期征战六国,歼灭六国之军百余万,有“人屠”之称,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曾在伊阕之战大破魏韩联军,攻陷楚国国都郢城,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战功赫赫。在中国历史上,白起是继孙武、吴起之后的优秀统帅。可到最后,白起却被秦昭王赐死,到死都不知道犯了啥罪。
第一将:亚圣吴起(约前440-前381年)。战国初期军事家、大将,有“中华第一名将”之称,一生从无败迹,载入《资治通鉴》,为史上最为优秀的常胜将军。早期投笔从戎,一生历侍鲁、魏、楚三国,仕鲁时曾击退齐国的入侵,仕魏时屡次破秦,尽得秦国河西之地,成就魏文侯的霸业。担任西河郡守期间率兵南征北战,为魏国夺取千里土地,期间共与诸侯军队大战76次,大胜64次,12次不分胜负。与孙武并称为“孙吴”,《吴子》与《孙子》合称《孙吴兵法》。吴起最后在楚国遭到贵族嫉恨,贵族围攻将其乱箭射杀。论用兵,孙武第一,吴起第二,孙武为兵圣,吴起为亚圣。
谁逼死了田横和五百壮士
田横,狄县(今山东高青东南)人。齐国贵族,秦末从兄起兵。“齐王田广死后,田横乃代立为王,与灌婴战于赢(山东莱芜西北)下,横败走与其属五百人人居海岛”(见《元和郡县图志》)。当年这个海岛就是今天江苏连云港市云台山的田横岛,这是后人为纪念田横而起的名。
山东境内即墨县东北海中也有个纪念田横的田横岛,有人考证田横当时人居的是此岛。故田横率部属五百人究竟逃于哪个海岛,至今还是个谜。据说追田横的汉将艾不追至艾塘湖畔,不敢过海上岛,为把田横及五百壮士困在悬居赣榆县海中郁州山海岛上,于艾塘湖泻湖口构筑起一座土城(遗址在今江苏赣榆县罗陽乡大沙村北),后人称艾不城,并改艾塘湖叫艾不湖。
汉高祖刘邦知田横深得民心,田横又是齐国旧贵族,居在齐地海疆岛屿上,怕他们日后乘机作乱,用武力征服不行,只好派使者去招降。田横与五百壮士商议,谢绝归汉,并要求使者替他们拜谢汉王,让他们能平平安安地做个老百姓。
这时,处心积虑的汉高祖不放心,当然也不愿放过他们。于是再次派使者带着使节、诏书去海岛招收田横及500名壮士。田横考虑再三,只好带两个壮士,跟随使者出海岛奔洛陽,走到离洛陽30里地,田横不愿称臣于汉,也不愿落入汉王之手,于途中自杀了。这时,汉高祖刘邦为了笼络人心,收买壮士,以安葬国王的礼节安葬了田横,这就是传说的现在河南省偃师县西的田横墓。
两位忠于田横的随从也于田横墓前自杀,然而汉高祖仍不肯放过忠于田横的五百壮士,他认为他们情深义重,不能留他们于海岛,第三次派使者去骗五百壮士归汉。这五百壮士被骗出海岛,走在路上,听说田横已死,拜了齐王田横墓之后,便于墓前集体自杀,不少史料就是这样概述的。
但据《史记》记载:五百壮土是“蹈海”死的。而许多书籍则说五百壮士是在海岛上集体自杀的,《中国历史人物辞典》(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和《辞海》等均说:“留居海岛者闻田横死讯,也全部自杀。”《科学画报》1984年第8期《“殷人东渡”考析》说:“秦末汉初,齐人后裔即有逃亡于山东海上孤岛,后来演出了‘田横五百壮士’宁死不臣服汉朝的悲壮史迹。”
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说五百壮士当时并未集体自杀。依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田横之弟一直避汉居住在离田横岛不远的小鬲山里生活至老。此处三面绝壁皆百余仞、惟东南一道略能容行。由此推断那五百壮士也不会尽数自杀。
《北京晚报》1983年8月25日发表《田横的壮士到哪里去了》一文则指出,《史记》说田横来到洛陽便自觉耻辱,遂自杀身亡,这是事实,但田横的五百壮士集体自杀是假的,其实他们已逃走了,而且是驾舟渡过太平洋,逃到了美洲。
据《三十八国游记》载,直到本世纪初,美洲大陆还有“田人墓”的遗迹,“田人墓”就是田横门人之墓。他们及其后代,曾有人回过山东。这样,五百壮士的下落牵涉到古代中西交通的问题,更增加了传奇色彩。
看来对他们的结局之谜,是要下一番更大的功夫才能揭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