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刺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刺配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具体内容为在犯人脸上刺字,然后发配到边远地方。刺配最早出现于唐末五代时期,到了宋朝刺配之风盛行,而且手段变的更加残忍。宋朝的刺配罪分为好几个等级,根据犯事的轻重来决定到底处以怎样的刑罚,最重的可能会终身服役,等于判下无期徒刑。

  大家读《水浒传》时,总是会看到宋江、林冲、武松这些人脸上都有刺字。那么,这些人脸上刺字,就因为曾经是朝廷的罪犯吗?那达到什么样的罪才会被刺字?这种给罪犯脸上刺字的刑罚又始于何时?

  (一)刺配的起源

  一般来说,古时刑法大致分为死、流、徒、杖、笞五等。

  马端临在《文献通考》卷一百六十八说:“流配,旧制止于远徒,不刺面。晋天福中始创刺面之法,遂为戢奸重典。宋因其法。”天福是后晋石敬瑭的年号,所以说在犯人脸上刺字是从石敬瑭的晋朝开始的。

  到了宋代,统治者发明了独具特色的刺配法,并得到了充分发展。

  《水浒传》第八回说:“原来宋时,但是犯人徒流迁徙的,都脸上刺字。怕人恨怪,只唤做打金印。”因此,刺配就是集刺、杖、流于一身的刑罚,是指脸上刺字,外加杖脊而后流配充军。

  正如明朝人丘浚在《大学衍义补》中说:“宋人承五代为刺配之法,既杖其脊,又配其人,而且刺其面,是一人之身,一事之犯,而兼受三刑也。”这样说来,三种刑罚连在一起用,在宋以前是没有的。

  刺配自宋初作为免死的刑种出现以后,后世的使用越来越频繁,以致于出现了滥施的局面。有关刺配的法令,宋真宗大中祥符编敕止有46条,到仁宗庆历年间增到170余条,到南宋孝宗淳熙十一年已达到570条之多。自此以后,直到清朝,各个朝代都保留了刺配之刑。

  (二)刺配的分类

  宋律法律规定,流、徒、杖刑都要同时加黥刺。不过,黥刺一般是作为附加刑使用的。对于流刑和充军的,是一定要附加黥刑,而且方法多种多样。

  初犯刺于耳后,再犯、三犯刺于面部。

  流刑、徒刑犯刺方形,杖刑犯刺圆形,直径不过五分,也有刺字的。

  刺面分大刺、小刺。凡是审判官认为罪行严重、犯人“性情凶恶”的,就把字体刺的特别大。

  刺字内容,除了《水浒》所说的“迭配某州(府)牢城”外,也有把所犯事由、所配地名、军名、服役名色等都刺在脸上的。比如“配某州屯驻军重役”,就是指发配到驻屯部队里服劳役。刺“龙骑指挥”或“龙猛指挥”,就是发配到这个番号的部队当兵。

  到了南宋,又有了一种更野蛮的规定,凡犯强盗罪免死流配的,“额上刺强盗二字,余字分刺两脸”。

  (三)刺配后的相应刑罚

  一是服劳役:劳役的名号极多,如到官营的工业做煮盐、造酒、烧窑、开矿,或者修造军械等,或是参加修城修河堤等苦工。

  二是去从军:有当厢军、当水军的。宋朝的兵都是招募的,一旦检验合格后,就要刺面,防止战时逃跑。比如,北宋时当到枢密使的狄青,由于是禁军兵士出身,脸上一直保留着标记士兵身份的“面涅”。

  三是加杖脊:法律规定,犯盗窃罪一贯以上、贩私盐一斤以上都要杖脊刺配。

  不过,古时有“刑不上大夫”之说。到了宋神宗熙宁二年,宋朝关于刺面、脊杖的法律,对“命官”就不适用了。“命官”们贪赃枉法,止于流配,不刺面、不脊杖,这充分体现了统治阶级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


!admin 发布于  2023-4-1 09:20 

活人殉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虽说在史料当中并没有详细的记载过人殉的制度,不过对于人殉的制度多少还是有提起一些,有一些相关记载。为何关于人殉的记载如此之少?说白了,记载历史的,还是那些掌权人。

  自古至今,真理,正义,是站在哪一边的?毫无疑问的,都是站在历史的胜利者那边的,如果翻遍史书,权威的史书,可以发现,历朝历代,对于自己这个朝代,自己这个国家的皇帝,社会风情,有几个人会将这些描绘的惨不忍睹?

  执笔的都是那些文化人,书生才子,都是控制在皇权下的人,百姓,普通百姓能够通过口耳相传传递历史吗?可以,但会有个头,普通百姓永远无法在历史上多说一句话,因为没有文化,因为大字不识,因为没有执笔权,只能做待宰羔羊。

  人殉制度存在多久了?如此落后,腐朽,不人道的制度,怕只存在于上古时期吧?错,人殉制度,一直到封建王朝的末期,清朝的时候依旧存在。

  人殉制度在奴隶时代格外流行,奴隶的命不值钱,在很多殷商以前留下的龟甲中,可以看到很多关于祭祀的记载,祭祀使用的物品,放在今天可能是鸡鸭牛羊,放在那时候,可都是活生生的人命,普通的奴隶会被当作祭祀用的极品献给不存在的神,即使是部落酋长,在必要的时候,也会成为祭品,思想尚未开化,思想愚昧,这就导致了人殉制度流行的时候,人人自危。

  商朝之所以被周武王击败,不仅仅是因为商纣王残暴,还因为商朝祭祀活动太过残忍,周文王的长子,伯邑考就曾经被众人分食,哪天商纣王的心情不好了,随时可能将某国太子拉过去当作祭品,这绝非是危言耸听,看看商亡时诸侯卖力的样子就知道了。

  历史是写给活人看的,很多时候,大规模的屠杀,大规模的人殉,并不会被记入史书,不是因为不能记,而是因为负责记得人没有那个胆子记。

  即使是大唐年间,唐太宗李世民那样看似心胸宽广的人物,也会闲时找来史官询问是否曾经自己做的错事记录在史书上,虽说他的名义是律己,但李世民希望史官如何写,这是不需要说明的。

  历史很少会直接记载那些遗臭万年,让后世谩骂的历史,因为,执笔者都是皇权下的文化人,除非皇权衰落,某些东西是只能靠民间野史来倾诉的。


!admin 发布于  2023-4-1 09:20 

锦衣卫主要负责什么

  锦衣卫是皇帝的侍卫机构,也是明朝的特务机构。它是由明太祖朱元璋所设御用拱卫司演变而来的,1384年正式改立。锦衣卫的长官被称为指挥使,由皇帝指派亲信心腹担任。锦衣卫下辖17个所和南北镇抚司。

  锦衣卫拥有三项职能,一是具有皇帝禁卫军的作用,执掌侍卫、展列仪仗和随同皇帝出巡。其中比较著名的为“大汉将军”。大汉将军在锦衣卫中自成一营,初期人数约1500人,到明末一度增加到5000余人。

  二是皇帝的私人警察。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将锦衣卫的功能提升,特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其巡察缉捕之权。他们直接听命于皇帝,可以逮捕任何人,皇帝要逮人,也通过锦衣卫去抓并且让他们审讯。锦衣卫下辖的南北镇抚司从事侦察、逮捕、审问活动;北镇抚司负责传达、受理皇帝钦定的案件,拥有自己的监狱,可以自行逮捕、刑讯、处决,不必经过一般司法机构。

  三是“执掌廷杖”。廷杖制度始自明朝,是皇帝用来教训不听话的士大夫的一项酷刑,行刑者是锦衣卫校尉,他们受过严格的训练,技艺娴熟。由此看来,说锦衣卫是爪牙走狗并不为过。


!admin 发布于  2023-4-1 09:20 

匈奴为什么会有父妻子继兄死娶嫂的习俗

  说到匈奴其实大家也知道的还是挺有意思的,这个民族的人习俗文化什么的和中原地区的完全不一样的,不如“父妻子继,兄死娶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呢?

  这习俗起源于氏族部落开始族外婚时期,具体表现为“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这种习俗肯定给匈奴妇女造成了极大的身心伤害,使得伦理道德观念难以在氏族扎根与生长,从而带来了诸多不良后果。

  匈奴是游牧民族,逐水早而居的传统,决定了没有稳固的生存区域。而在草原上生存是很不容易的,冰天雪地又地广人稀,食物难得,生存是大问题。为了繁衍子嗣,女人就成为一种重要的资源。

  又由于草原上各部落之间征战不休,男子早亡情况严重。一旦谁家的男子英年早逝,他劳神费力娶来的妻子就会被自己的儿子或者兄弟接收。在生产力低下的时候,这样省去了一大笔开销。而对家庭影响很少,至于爱情问题,是没有人考虑的。

  人类社会,从来都是”仓禀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如果身处饥寒交迫的状态,是很少有人顾虑脸面的。吃饱穿暖了才懂得体面与讲究礼仪,才知道什么是文明与道德。

  匈奴人当时之所以认为这样做顺理成章,是因为自己的生活水平低下。原始部落时期,于苍茫的大草原生活,娶一个老婆总要成群结队的牲口做聘礼,一般贫困人家根本不敢想像,往往集全家之力娶一个女子以延续后代。而以后这女子便永远是家庭的私有财产了,主要职责是不间断地为整个家族生儿育女。

  在辽阔的草原上,有的强悍的男子如果没有自己的子女,还会到别的部落里去抢亲,这时有生育能力女人就显得异常珍贵,这实际上是借腹生子的另一种形式,野蛮是很明显的,但,为了繁衍后代,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匈奴人没有受中原儒家文化的熏陶,没有什么礼仪廉耻和人伦道德观念。尽管他们有近亲不能结婚的规定,即同个氏族的男女不得通婚,亲生母子不得通婚等等,这是出入避免生出人孩子有缺陷的考虑,不是在文明方面的考量结果。


!admin 发布于  2023-4-1 09:19 

我国货币体系是怎么产生的

  我国从春秋时期进人金属铸市阶段到成国时期巴确立布币、刀货钱,环钱四大货币体系,这一货市体系的形成标志看我国完备的货币制路社建立。

  一中原地区即赵、韩、魏三国和周王室等地,主要流行布币。布币脱于青铜铲形农具“钱”和“布”同音假借。春秋时期的布市主要是空首布.有装柄的空心銎。

  而战国时期的布币主要是平首布,即相对“空首布”而言已无装柄中空的銎,而形似铲状铜片,布币形制大致分平肩、耸肩、圆肩和方足、尖足、圆足等类别,最一般的由平肩平底布或平肩方足向耸肩尖足布、圆肩圆足布演化,地区后扩展到楚国和燕国等地。

  二东方的齐国和北方的燕国主要使用刀币。刀币分“燕明刀”和“齐刀化”两大类型。刀币形状取于山戎、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渔猎用的刀类工具。由于齐刀面有“化”字文而称“刀化”。刀货形状刀背分弧背、折背、直背,刀首有平首、尖首之分,也是我国早期的一种青铜铸币。

  三、西北方的秦国独用环币,其形制取于纺轮或玉璧演化而来。环币分圆形圆孔和方孔两种。战国时期即较早铸行的是圆形圆孔,后秦惠文王,秦始皇铸圆形方孔“半两”钱。圆形环钱是方孔钱的原始状态。

  四、南方楚国铸币铜贝称蚁鼻钱,由贝币演化而来。形似鬼脸,蚁鼻喻小,意即小钱。楚国有文铜贝铸币俗称“鬼脸钱”“蚁鼻钱”。楚国除蚁鼻钱外,还有黄金称量货币,是战国时期唯一以黄金为流通货币的国家。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四大货币体系分别由刀、铲、纺轮等劳动生产工具演化而来,由此可见当时各地征战、渔猎、制陶、纺织与贸易往来等经济生活地区的特色与社会风貌。同时形成四大货币区也是诸侯割据的产物。


!admin 发布于  2023-4-1 09:19 

古代的免死金牌真的能免死吗

  要说“丹书铁券”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是干什么用的,但是若要说“免死金牌”那肯定是很多人都很熟悉了。免死金牌是皇帝赐予功臣的一种莫大的奖赏,既不是金的也不是一块牌子,而是一个椭圆形的铁板。

  在这封“丹书”的内容当中,一般都会记载着赐卷的日期以及赐卷的对象,以及被赐予者的功勋与特权。为了防止假冒伪劣,“铁券”往往还要被分割成左右两半——右边的一半留于皇宫,左边的一半由被赐者保管。需要的时候,左右部分进行对接,如果二者相互吻合,即为正品;反之,则为赝品。

  丹书铁券是汉高祖刘邦发明的,汉初的时候,为了褒奖那些帮他打天下的功臣,给每个功臣都发了一个这玩意,说明世袭罔替,子孙都可以用,然后还非常严肃地装进金盒子里保存在祖庙里面,代表世世代代不违誓约。

  既然搞这么隆重,皇帝说话总要算话吧。可是没多久,大功臣韩信就被吕后骗进宫里给干掉了,而且还一连杀了韩信的三族。又过了没多久,被刘邦亲封的最大功臣萧何,因为被人告发贪污,也被关进了大牢,最后差点没死在牢里面。

  最搞笑的是,另一个汉朝忠臣周勃的儿子周亚夫是平定七王之乱的功臣,周家可谓满门忠烈,可是这周亚夫快去世的时候,他儿子给他准备了500副盔甲和武器,准备日后当陪葬品。武将嘛,到阴间也可以组织个亲卫队,不会被阎王爷随便欺负,这是儿子的一片孝心来的嘛。

  可是皇帝不这么想啊,“哇擦,想造反!”周亚夫心里清楚啊,我都快死了,造哪门子反啊,分明是皇帝嫌我功高震主啊,要找皇帝讨个公道。皇帝支吾了半天,反正就是不能让你赖活着,在阳间造不了反,那你就是要到阴间去造反。莫须有的罪名信手拈来啊。后来这周亚夫在监狱里面绝食5天,吐血而亡。

  到明朝的时候,大功臣李善长是朱元璋的谋士,在朱元璋刚刚起来造反的时候,就屁颠屁颠跑来帮忙,为明朝的建立立了大功。后来朱元璋也发了丹书铁券给他。

  李善长是读过书的,知道当年小流氓刘邦当了皇帝以后是怎么对待功臣的,现在这个皇帝朱元璋比刘邦还流氓,他把我比作萧何,还发这个东西给我,这是要我死的节奏啊。赶快就辞官回家了。可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没几年,因为胡惟庸造反,皇帝就硬说李善长是幕后黑手,全家都遭到了灭门之祸。

  说到这里有人就问了,水浒传里面的柴进拿着祖传的免死金牌,活得多逍遥啊。且不说水浒传是小说,就算是在历史上,宋代对大臣那是好得不得了,压根也没杀过几个大臣。

  二月河在《雍正王朝》里面写过,邬先生和十三爷说,千万不要当什么铁帽子王,其实也就是这个道理。免死不免死的,和金牌根本也没什么关系。


!admin 发布于  2023-4-1 09:18 

株连九族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

  从始皇帝嬴政开始,以皇室为最高权威的集权专政基本贯穿了中华历史的绝大部分时间,直到辛亥革命。

  数千年里,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将一切异己扼杀在摇篮里,任何针对皇帝和皇室的罪行处置都变得非常严厉,于是株连这种形式应运而生。

  对于那些谋反者,株连九族似乎是能想到的最严厉的方式。在隋文帝时,株连被短暂废除,而隋炀帝时又复行并扩充至九族。

  在唐代,密谋或者煽动叛乱,其父和儿子将被处斩,所有女性亲属、14岁以下的儿童以及三代以内所有男性亲属将沦为女婢。甚至,对皇帝开的药方若服用后有所不适以及损坏御用交通工具都会被当成叛乱而被治罪。

  之后,株连的范围似乎更广,甚至还有过株十族的例子。

  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下“连坐”。

  连坐始于西周,秦律大规模使用,汉律依然沿用。一人犯错,他的邻居、家人都要受到责罚。连坐并不是中国独有,英国的十户联保(Frankpledge)、温彻斯特法(Statute of Winchester)都有这样类似的集体责罚条例。二战中,德国对犹太人也有类似的战俘处罚规定。

  连坐成了当时的征服用这种大规模的责罚来恐吓人民的手段,同时也是一种让人民互相监督的办法。当时的帝国希望用此方式来解决官吏不多而需要管辖的百姓很多的情况,即治理国家要靠全民之参与。

  连坐和株连很类似,但连坐可以适用于较轻的刑法,并且主要是一个团体,比如邻居也可能受到影响,但株连及满门抄斩主要针对其家人和亲属,并且一般都是谋反之类的重罪。

  株连对于政府执法者或者皇室的好处除了具有强大的威慑力,还在于没有后患。

  不管是小说还是影视剧,经常能看到被小说家或者剧作家用的一个古装题材便是复仇。很多主角生存的目的就是复仇,如A杀了B的父亲,B找到A的时候已经死亡,便杀掉了A的妻子和孩子,孩子中有一人幸免于难,于是苦练武功很多年,最终找到B,杀掉了他和家人,然而B的孩子中又有人一人幸免,继续开始周而复始的复仇循环。

  可见复仇的义务都是建立在亲缘纽带上,但斩草除根,以绝后患,便从理论上杜绝这种有可能的复仇。


!admin 发布于  2023-4-1 09:18 

古代是如何防止考试作弊的

  科举不仅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还是古代贫寒家庭光宗耀祖唯一的出路,所以古代人对于考试非常重视,并且科举考试原则上允许自己报名参加,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得到了当地古人的一致推崇。

  不过既然有考试,那就肯定就有作弊,那么你知道古人是如何防止考试作弊的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或许你能够看到他们最神奇的一面,而这些却与我们在影视剧和电影中看到的完全不同,甚至颠覆了我们对科举考试的认知。

  首先,考生进入考场前都需要进行严格搜查,搜查考生带着的所有物件,甚至还要脱衣服,而进入考场后,每位考生都会领到一个单间,不要说考试交头接耳了,就连看都看不到身旁的考生,更别说作弊了。

  还有考试后,这一点与现代考试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就是在考官阅卷的时候根本不会看到名字,也根本不知道是谁,等到所有试卷全部评完,才会将试卷进行拆分、登记,这就是所谓的弥封制,一直沿用至今。

  甚至,还有一种更恐怖的防作弊手段,那就是在封卷之后,会有专人将所有试卷抄写一遍再进行阅卷,而这样做也是为了防止考生在试卷上作标记、暗号,这就是恐怖的誊抄制。

  而如果被抓到作弊,后果也是恐怖的,比如唐伯虎,他就是因为被牵连进作弊案,而害得他凄惨一生。


!admin 发布于  2023-4-1 09:18 

鹿钟麟是怎么将溥仪赶出紫禁城的

  1924年11月5日,这一天,溥仪被逐出故宫。

  这一年,溥仪十九岁。

  一般人所不知的是,载沣在溥仪出宫前,不止一次赶赴南苑驻军营地,试图亲自劝说冯玉祥不要“逼宫”。但冯玉祥丝毫不为所动,溥仪此前也曾派帝师陈宝琛拜望过冯玉祥,也被拒绝。

  一个有趣的历史内幕发生在京畿警备司令鹿钟麟和警察总监张璧等商量如何执行几经修改的《清室优待条件》时,当时,鹿钟麟仅仅带领二十人的手枪队,怀里揣着两颗手榴弹,从神武门闯进紫禁城,赶往养心殿。

  这些士兵采取“钉人术”,每见到一人,就强令站住,这样一直找到内务府大臣绍英,要求他向溥仪马上转达命令,限时离开紫禁城。

  当时溥仪正在储秀宫跟孙耀庭踢完鸡毛毽后,跟婉容一起吃苹果。

  由于事态紧急,限时将到,鹿钟麟将怀中揣着的两颗手榴弹掏出来,猛然摔在绍英的桌上,故意大声向随从说:时间虽然到了,景山先不要开炮,再延长二十分钟。

  溥仪被吓得胆战心惊,只好在鹿钟麟等人的“护送”下,怅然离开了紫禁城。

  巧合的是,四十年后,溥仪在全国政协纪念辛亥革命五十周年的活动上,遇到了鹿钟麟等人,溥仪特意向鹿钟麟询问当年景山上是否真的架有大炮。

  鹿钟麟哈哈大笑:“那是骗你的呀,哪儿有什么大炮?”

  溥仪出宫之际,召唤心腹之人去养心殿西暖阁将最具书法价值的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私藏在行李卷中欲带出宫外,结果被守门的国民军搜出,《快雪时晴帖》后来辗转到了台湾,现藏于台北故宫。

  而三希堂的另外两件珍品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被敬懿太妃偷偷地带出了宫,此后又叫贴身太监卖给了后门桥一家名叫品古斋的小古玩店。

  1951年,故宫将两件珍品从香港的英国汇丰银行购回,现藏于北京故宫。


!admin 发布于  2023-4-1 09:18 

兰陵王历史上有妻子吗

  北齐兰陵王高长恭,是北齐高祖高欢之孙,北齐文襄帝高澄之第四子,据说相貌柔美,为了在战场上能够威吓敌人,故戴面具上阵。也因此被列入十大美男子,但是关于他的生母与妻子的相关记载却少之又少,那么兰陵王的妻子是谁呢?

  根据史书记载,高长恭正妃姓郑,应该就是兰陵王妃了。

  关于她的出身不太清楚,估计应该是朝中某位姓郑的大臣的女儿。《北齐书》第11卷中有如下记载:武平四年五月,帝使徐之范饮以毒药。长恭谓妃郑氏曰:“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妃曰:“何不求见天颜?”长恭曰:“天颜何由可见。”遂饮药薨。

  另外,高长恭还有位妾室,姓王,是北齐王所赐。

  兰陵王最爱的应该是郑氏,记载不是很多:据说兰陵王高长恭有一妻一妾,长恭正妻兰陵王妃郑氏,名子歆,妾室王氏,名不详。北齐武成帝高湛为了奖赏他的战功,命令贾护帮他买了20个女人送他,他只接受一个,就是王氏。

  关于他的正妻郑氏的记载只有在兰陵王死的时候提到过。

  武平四年(573年)五月,北齐后主高纬派遣使者徐之范送毒酒给高长恭,高长恭跟妻子郑氏说:“我对国家如此忠心,哪里有辜负皇帝,而要赐我毒酒?”妻子回说:“为什么不亲自当面去跟皇帝解释呢?”高长恭说:“皇帝怎么可能会见我?”之后就饮酒而死,妻子郑氏则入佛门。

  关于他的妻子郑姓也是从这里得来的,据说兰陵王与王妃感情甚好,不然在兰陵王高长恭被赐死后,郑氏也不会兑堕入佛门,兰陵王与妻子郑氏也算得上伉俪情深。


!admin 发布于  2023-4-1 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