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与明朝经济对比
从版图面积上来看,宋朝的版图面积相对较小,在北宋时期仅有280万平方公里,而在明朝的永乐时期,国土面积则和新中国差不多,为997万平方公里。从整体的军事实力层面来看,明朝显然要比宋朝强得多。但是从经济角度来看,明朝的经济水平整体上则明显低于宋朝。
宋朝的人口规模已经达到1亿多人,知名历史学家漆侠等认为,在两宋统治时期,当时的我国经济和文化发展空前,和欧洲做横向对比也是当时国际上的强者。根据麦迪森,英国著名的史学家的研究,如果根据1990年美元的购买力来换算成宋朝的人均GDP,在赵匡胤时期,人均GDP为450美元,而到了宋末则高达600美元。
宋朝时期商业的发达水平要显著的高于农业,因为赵匡胤对地主的兼并执行的不干涉政策,所以在有宋一代,宋朝的农业发展整体水平要低于明朝。而正是因为地主兼并十分严重,所以很多人变成了手工业者,这促进了宋朝商业的发达。也正是因为宋朝商业的发展,传统的金属货币已经供不应求,所以纸币开始出现。而纸币的出现同样极大的促进了宋朝经济的发展。
另外宋朝是唯一一个全面取消宵禁政策的朝代,所以在宋朝,夜市极为发达,而且全国的商业城镇数量也远远超过了唐朝。即使唐朝版图更大,但是唐朝是一个全面施行宵禁的朝代,对于商业也及不重视,所以商业城镇数量远远没有宋朝多。而作为唐朝主要向周边国家收保护费,所以不愁吃不愁穿。但是宋朝,却要向周边国家交保护费,没办法,只能够大力发展经济去搜刮财富了。
下面再来分析以下明朝的经济,首先明朝的人口数量,大部分学者认为抵不过宋朝,再加上明朝的幅员辽阔,所以人口密度相对较低,那么商业城镇数量相对于宋朝就相对较少。不过也有极个别的富裕商业城市,主要集中在江南。另外明朝对于商业不够重视,匠人籍的地位相对较低,不能够应试。
明朝重新启用了重农抑商的政策,尤其是在明初时期,宋朝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并没有在明朝延续,相反被当时的重农抑商的政策扼杀了。只不过到了晚明时期,由于大量农民流离失所,再加上手工业技术的进步,资本主义又重新开始有了萌芽,但是整体水平还是比不上宋朝。
而且明朝还执行了海禁和宵禁制度,原来宋朝一年360多日在发达城市的夜市开始进一步缩减,每年可以开启夜市的日子显著减少。另外随着海禁的施行,明朝的海外贸易整体水平也比不上宋朝。
宋朝与明朝的相似之处
宋朝和明朝是我们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朝代,我仔细对比了一下两个王朝,发现两者有非常多的相似点。
一,政治制度上,两个朝代都是重文轻武,都是文官在政治上是主导地位。两个朝代中,出的历史名人都是文官比武将多得多。只不过,明朝的军队战斗力不像宋朝那么弱。
二,外部环境上,两个朝代都饱受外族的侵扰。长期在和外族做斗争。宋在西北有西夏,在北方前期有契丹,中期有女真,后期有蒙古。明前中期有蒙古,后期有满族。沿海地区还有倭寇。并且都在战斗中打死了对方的皇帝。宋朝在钓鱼城保卫战中让蒙古大汗蒙哥战死。
明朝在宁远大捷中让努尔哈赤身受重伤而死。在和同外族做斗争的同时,都有皇帝被俘虏。宋在靖康之难中宋微宗和宋钦宗被俘,明在土木堡事变中明英宗被俘。并且都是因为外族的原因亡国,宋朝被蒙古直接灭亡。明朝虽说是李自成攻入北京,但是主要原因还是在和满清的战斗中消耗太多的力量。
三,在对待抗击外敌的中流砥柱的良臣武将上,都有自毁长城的举动。宋朝用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明朝也用相似的手段害死于谦和袁崇焕。
四,两个朝代的皇帝也有较大的相似之处。宋朝和明朝都没有出现像汉武帝和唐太宗一样流传千古的君王。但是都出过不务正业的皇帝。宋朝的宋微宗喜欢文学,喜欢玩。明朝的明武宗喜欢玩,天启帝喜欢做木匠。两个朝代都出现了太上皇。而且都是被少数民族俘虏的那两位。只不过,宋微宗是自己主动让位,明英宗是被动接受的。
五,两个朝代都出现了以姓氏命名的军队,并且都流芳百世。一支是抗金名将岳飞率领的岳家军,一支是抗倭名将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并且在国家即将灭亡,大厦将倾的王朝末期,都出现了试图力挽狂澜的英雄豪杰。可惜,都没有成功。宋有文天祥,被俘多年,宁死不屈。明有孙承宗,被俘之后也是向南自尽身亡。
六,两个朝代都诞生了著名的哲学理论学者,宋朝有朱熹,通过对儒学的理解开创了朱子理学,明朝有王守仁创造的心学。心学和理学的区别在于。理学认为:求天理,去人欲。心学认为:理在心中。并认为去人欲是不可能的,因为欲是正常的。
七,两个朝代都进行了变法,试图通过变法富国强兵。宋有王安石变法。明有张居正变法。两者的变法都以失败而告终。只不过,张居正的变法比王安石的变法效果要好点。
宋朝与明朝哪个更富庶
当然宋朝了。
从版图面积上来看,宋朝的版图面积相对较小,在北宋时期仅有280万平方公里,而在明朝的永乐时期,国土面积则和新中国差不多,为997万平方公里。从整体的军事实力层面来看,明朝显然要比宋朝强得多。但是从经济角度来看,明朝的经济水平整体上则明显低于宋朝。
宋朝的人口规模已经达到1亿多人,知名历史学家漆侠等认为,在两宋统治时期,当时的我国经济和文化发展空前,和欧洲做横向对比也是当时国际上的强者。根据麦迪森,英国著名的史学家的研究,如果根据1990年美元的购买力来换算成宋朝的人均GDP,在赵匡胤时期,人均GDP为450美元,而到了宋末则高达600美元。
宋朝时期商业的发达水平要显著的高于农业,因为赵匡胤对地主的兼并执行的不干涉政策,所以在有宋一代,宋朝的农业发展整体水平要低于明朝。而正是因为地主兼并十分严重,所以很多人变成了手工业者,这促进了宋朝商业的发达。也正是因为宋朝商业的发展,传统的金属货币已经供不应求,所以纸币开始出现。而纸币的出现同样极大的促进了宋朝经济的发展。
另外宋朝是唯一一个全面取消宵禁政策的朝代,所以在宋朝,夜市极为发达,而且全国的商业城镇数量也远远超过了唐朝。即使唐朝版图更大,但是唐朝是一个全面施行宵禁的朝代,对于商业也及不重视,所以商业城镇数量远远没有宋朝多。而作为唐朝主要向周边国家收保护费,所以不愁吃不愁穿。但是宋朝,却要向周边国家交保护费,没办法,只能够大力发展经济去搜刮财富了。
下面再来分析以下明朝的经济,首先明朝的人口数量,大部分学者认为抵不过宋朝,再加上明朝的幅员辽阔,所以人口密度相对较低,那么商业城镇数量相对于宋朝就相对较少。不过也有极个别的富裕商业城市,主要集中在江南。另外明朝对于商业不够重视,匠人籍的地位相对较低,不能够应试。
明朝重新启用了重农抑商的政策,尤其是在明初时期,宋朝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并没有在明朝延续,相反被当时的重农抑商的政策扼杀了。只不过到了晚明时期,由于大量农民流离失所,再加上手工业技术的进步,资本主义又重新开始有了萌芽,但是整体水平还是比不上宋朝。
而且明朝还执行了海禁和宵禁制度,原来宋朝一年360多日在发达城市的夜市开始进一步缩减,每年可以开启夜市的日子显著减少。另外随着海禁的施行,明朝的海外贸易整体水平也比不上宋朝。
宋朝与明朝衣服的区别
1、特点不同
宋朝服饰一般指宋朝流行的服饰,包括北宋南宋流行的服饰,是服饰史发展的一颗明珠,其特点是修身适体。
明朝衣裙比例的明显倒置,由上衣短下裳长,逐渐拉长上装,缩短露裙的长度。衣领也从宋代的对领蜕变成以圆领为主。
2、风格不同
宋朝服饰别出心裁地设计出许多种装扮方法,追求出新与别致。不但衣料选择考究,而且梳妆也很特别,有的梳大方额,有的扎发垂肩,有的云光巧额鬓撑金凤,贫者还有用剪纸装饰头发,身上抹香,足履绣花等。
明朝服饰纹样较明前期增多,此半身像可见:乌纱翼善冠增加了纹饰,黄色圆领袍增加了色彩和纹样(加入了十二章纹),两肩圆形纹样红色者为日纹,白色者为月纹,袖子变宽,其上可见华虫(红腹锦鸡),其余章纹见于袍服其他部位。
明一代的服饰特点主要体现岀等级限制的严格。书生多穿直裰或曳撒,戴巾。平民则穿短衣,戴小帽或网巾。明朝女子髻式也颇多,且常在额上系兜子,名“遮眉勒”。衣裙近似宋元两朝,但内衣有小圆领,颈部加纽扣。衣身较长,缀有金玉坠子,外加云肩、比甲(大背心)等。
明代的男装,大人多穿青布直身的宽大长衣,头上戴四方平定巾,一般平民穿短衣,裹头巾。
这个时候出现了一种六瓣、八瓣布片缝合的小帽,看起来很像剖成半边的西瓜。本来是仆役所戴的,但是因为戴起来很方便,所以就普遍流行起来。这就是清代「瓜皮小帽」的前身。
明代的贵妇多是穿红色大袖的袍子,一般妇女只能穿桃红、紫绿及一些浅淡的颜色。平日常穿的是短衫长裙,腰上系着绸带,裙子宽大,样式很多,像百褶裙、凤尾裙、月华裙等。
宋朝与明朝之间是什么朝代
中国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岁月中出现了多个朝代,也经过了多次的朝代变迁,而宋朝和明朝都是中国古代比较著名的朝代。宋朝建立于公元960年,经历了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灭亡于1279年。而明朝建立于公元1368年,灭亡于1644年。
第一个原因其实很好理解,因为宋朝和明朝之间还间隔着一个大一统王朝。一般而言,两个王朝之间间隔的都是乱世,但是宋朝和明朝之间比较特殊,因为他们间隔的是一个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的时期,也就是元朝。
我们不难看出,宋朝灭亡之后仅仅过了89年,明朝便建立了,这是一段比较短的时间。但是奇怪的是,对于人们而言,大多数的人却觉得这两个王朝之间相距很远。
1279年,元军彻底攻灭南宋剩余的势力,一统中国并结束了南宋与金朝南北政权相互对峙的局面。虽然元朝建立的时间仅仅几十年便土崩瓦解了,但是不妨碍他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一般而言,大一统王朝都是比较比较长久的,因此人们觉得宋朝和明朝之间距离很久也是没有毛病的。
宋朝和明朝之间经历了文化断层。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虽然也经历过少数民族统一汉族的情况,但是一般而言,他们都会被中华文化所征服。
但是元朝不一样,他继承的是金朝的文化,并且将汉人定义为国家之中最底层之人,这样一来的话,汉人得到的教育便十分有限。等到明朝建立之后,国家的政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人们便不会觉得明朝和宋朝有很大的关系。
但是倘若按照时间而言的话,这只不过是相距今天一百多年之前的事情,也就比宋、明两朝的距离多了20年罢了。
明朝和宋朝哪个更强大
就我个人而言,宋朝的综合国力更强一些。首先,明朝的疆域确实比宋朝大,尤其是南宋。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两个国家继承的政权:明朝继承了元朝,宋朝继承了后周。与元朝相比,明朝的疆域要小得多,并且在后期变得越来越小。到明朝末年,基本也就收复了燕云十六州和南诏的北宋。但宋朝与周朝相比,疆域几乎翻了一番,并且两宋都在扩大疆域。
还有就是军事,明军的实力确实很强,但是我想说,宋军也不错。不仅不错,而且宋军的个人战斗力和武器装备在当时基本上是世界顶尖的。从宋军可以和契丹军、金军和蒙古军在鼎盛时期打几十年的角度来看,就可以看出宋军的实力并不差,只是掌权者愚蠢罢了。
第三就是经济,即使是黑粉也不得不承认,宋朝的经济在中国封建时代是最强大的,商业几乎是宋朝建立的基础。在明朝,因为朱元璋过于强调农业,压制商业,导致明朝的商业没有办法得到长期发展,根本没法和宋朝比。
最后一点就是文化,这个明朝也无法与之相比。宋代的文化可以称为中国古代的顶峰。然而,明朝在遭受元朝的摧残之后,再加上朝廷的高压政策,文化一直无法得到恢复,比宋朝要糟糕太多。
明朝和宋朝的军制是不是一样
每当提起宋朝为何军事疲软,大家都会想到这四个字“重文轻武”。不过历史上并不是只有宋朝重文轻武,明朝同样也很注重文化发展,但就军事实力来说,明朝比宋朝明显更加强大。
实际上,还是因为两个朝代军制不同所造成的差异,当然和“人”也有很大的关系。那今天就借此机会跟大家讲讲,明代和宋代在军制上的区别,以及各自面临难题时都是如何解决的,这要从多个角度来了解。
两朝的皇帝给人的印象不同
这和这两朝的帝王,给人的印象有关。宋朝的皇帝,给人文弱的感觉。比如宋真宗,在澶渊之盟前,宋军打了败仗,辽国都要打到家门口了。如此危难之境,寇准请他去战场给战士们鼓鼓劲,结果,他死活不去,一心想的是迁都避祸。最后,还是寇准硬把他拉去了,最后宋朝军队大受鼓舞,打赢了。
只是,历来打仗的目的,都是为了给双方一个坐下来和谈的机会罢了。可是,澶渊之盟前,明明是宋朝打了胜仗的情况下,宋真宗却还是给了谈判的大臣,一百万两银钱的赔偿标准,让人感觉过于怯懦。另外,宋仁宗儿子死了,还没难过够呢,却被一帮大臣逼着马上立储君。可见,宋朝的皇帝给人的感觉,过于文弱,这对于宋朝军队给后世的印象有所影响。
那,明代呢?与宋代的皇帝相比,明代的皇帝就强硬的多。比如,不被人喜欢的明英宗朱祁镇,混是混了点,但是他好歹敢带兵亲征,这在宋代中期的皇帝中并不都见。甚至是,给人的印象一直是沉迷妓院、养豹子的正德皇帝,也是个喜欢上战场的人,而且是在群臣硬拉着他不让他去的情况下,非要去的,结果呢?打了个胜仗回来。可见,明朝的皇帝,比较强硬,这对于明朝军队给后世的印象有所影响。
再者,同样是皇帝被俘,宋朝被抓的虽然是两个昏庸的皇帝,但是,这两位皇帝终其一生都未在返回故土,靖康之变对宋朝造成恶劣的影响,也让后世对宋朝的印象不喜。而明朝的明英宗朱祁镇呢?同样是被俘,但是,他被抓的地点是战场,不是靖康二帝那样,在自己国家的都城之中被人所抓,虽然也不值得欢喜,但是,相较于宋朝,情况稍微好些。这区别,也让宋朝军队的印象相较于明朝军队而言,稍有逊色。
宋明两朝军制的不同
1、宋朝军制过于强调分权
除了帝王的形象给军队强弱所造成的影响,两朝的军制所造成的影响,才是重中之重。而宋朝军队的战斗力不能说算差,胜仗也打了不少,甚至是军队的武器装备配置也不差,比如当时闻名的大宋步兵也算是顶尖兵种。可,宋朝的军队给人的印象,却是弱,原因是因为宋朝的军制过于强调分权,所谓,"权任轻而法制密"。
这和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有关,在此之后,宋朝禁军的领导机构被重组,由:殿前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和马军都指挥使(三帅)统领。可是,这三位军事大将,却没有发兵的权力。因为,宋朝的建立是武将夺权,为了限制武将的权利,另置了枢密院来管理军务。而枢密院的顶头上司,只有皇帝本人,任何官员都没有资格过问。
可是,枢密院虽然是管理军务的,却没有统帅大军之权。如此一来,宋朝军队的发兵权和调兵权,就被完全分离开了。为了防止军队出现第二个赵匡胤,宋朝的军队中,将领更换的频率非常高,战争时战区司令皆由文官或太监担任,甚至,作战时的战略决策更换也得皇帝同意,为的就是防止将领专权,形成兵士只知将领而不知帝王的局面。可,这样严重影响了行兵打仗时的灵活性,毕竟打仗时讲的是"兵贵神速",遇事先请示,不利于作战时将领对军队的指挥,干啥不都晚了?
更让人无语的是,由于将领更换的太频繁,将军甚至不知道跟随自己的将校所擅长的是何种作战方式,将校也不知道自己手下的兵士,谁才是真正的勇士。"元戎不知其将校之能否,将校不知三军之勇怯,各不相管辖,以谦让自任。"谁也不了解谁,谁也管不了谁,这怎么打胜仗呢?
而这样的情况,也导致,历史上宋朝打的胜仗,虽然不少,但是因为将领换的太频繁,结果,胜利的果实不知道安到谁头上,没有出现太出名的大将,自然也对后世对宋朝军队的印象造成了影响。这一现象,还是南宋后期出现私兵后,才有所改观,出现了岳飞这样闻名于世的大将,可是,当时的大宋江山,都被金人割去了多少?岳飞一人对整个宋朝军队的印象分没有改观。
2、宋朝文官怯懦
还有,宋朝的政治政策使得文臣的地位增高,因为军制问题,军队被过分分权,这使得文臣担负了军队的高级职位,因为将领无权决定军事策略的更换,只能提出建议。而拥有最后决定权的人,只有文弱的皇帝和文官。宋朝皇帝的形象,上文已经简单提到,而宋朝文官们比起皇帝,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范仲淹的名言:"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
比如,澶渊之盟签订前,辽国的大军长驱直入,宋朝举国震惊,结果呢?大臣们关心的不是如何上阵杀敌,而是何时迁都南京?要不是寇准力挽狂澜,逼着宋真宗亲赴战场鼓舞士气,还说谁胆敢再提迁都,就拿他人头祭旗。最后,因为宋真宗的到来,宋朝军队的士气大受鼓舞,打赢了这场仗,只用了每年赋税的百分之一的钱,就换来了两百多年的平安,宋朝说不定就提前偏安南方了。这也是宋朝军队给人的感觉很弱的原因。
历史上的太上皇的生活是怎样的
“太上皇”是刘邦创建的。刘邦夺了天下,当了皇帝,成了权力至高无上,所有人都得向他跪拜的人物。但是,这时候他爹成了一个难题。既然所有人都应该向刘邦跪拜,自然包括他爹。但是自古以来都是儿子跪拜爹,没有爹跪拜儿子的。那么,究竟是他跪拜他爹,还是他爹跪拜他呢?
最后有人给他出了个主意,说,你干脆封你爹为“太上皇”,这样一来,你爹就不用向你跪拜了。由此,“太上皇”就这么尴尬地产生了。
“太上皇”是在不正常的情况下出现的。一般来说,都是皇帝去世后,新皇帝才会继位,这样一来,也就不可能出现“太上皇”。也因此,一个朝代出现了“太上皇”,基本上都是在一种非正常的状态下出现的。不管这个“太上皇”是皇帝主动让位出来的,还是被逼的,总之都是非正常的状态。
那么,当一个皇帝成为“太上皇”后,他的日子一般都是怎样的呢?
遭猜忌
一山不容二虎,一国不容二君。不管这个“太上皇”是主动让位的,还是被逼让位的,他都必然会被猜忌,会被新皇帝猜忌。
历史上除了刘邦的爹外,其他“太上皇”,都是曾当过皇帝的。毕竟曾经是皇帝,曾经是君临天下说一不二的人物。所以,其权力影响的余波,肯定是存在的。
如果这个“太上皇”是主动让位的,比如宋高宗、乾隆这样的,新皇帝肯定担心,皇位说不定又会被收回去。如果是被逼让位的,比如李渊、李隆基之类的,他们又会担心,“太上皇”会利用自己尚存的影响,搞复辟。
毕竟“太上皇”曾经是皇帝,曾经是说一不二的人物。所以,新皇帝猜忌他,也是很正常的。
被防范
当新皇帝猜忌“太上皇”的时候,他必然对“太上皇”防范森严。
“太上皇”住的地方,必须不能是很显眼的。“太上皇”的身边,必须派侍卫严密盯防。“太上皇”的人际交往,必须被严格限制。
不过,所有这些,都是在暗中进行的,决不能明目张胆地做。表面上,还得把最孝道的模样放在首位。必须要做到早请示晚汇报,给天下人做表率,让天下人看看,皇帝对“太上皇”有多么的孝道。
历史上的宋孝宗,之所以庙号是“孝”,就是因为他对宋高宗早请示晚汇报做得好。像他这种庙号的皇帝,历史上是并不多的。
受疏离
无论是“太上皇”主动让位给新皇帝,还是被逼迫退位的。大臣们都绝对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对待“太上皇”,那样做,肯定是会惹得新皇帝不高兴。新皇帝一旦不高兴,其后果是很严重的。
乾隆皇帝死后,还不到十天,嘉庆皇帝就把和珅逮来杀了。很多人都说,这是因为嘉庆想得到和珅的银子。不过我认为,想获得银子的想法,并不是主要的。那时候的嘉庆并不是特别缺钱。嘉庆缺钱,是他在台上的时候,镇压过白莲教起义等农民运动,才把国库给打空了。嘉庆一定要杀掉和珅,就是看不惯和珅一直巴结乾隆,一直和乾隆的关系很近。
因为被大臣们疏离,“太上皇”的心情,肯定很不爽,很郁闷。
很失落
现在的一些官员,当他们退休以后,他们心里都很失落。何况是古代的“太上皇”,其失落的心情,一定是很强烈的。
就算是一些主动退位的,如果新皇帝不听他的时候,他都有很失落的心情。比如宋高宗,就曾对宋孝宗北伐,多次表达过不满。而假设太上皇是被逼退位的,其失落的心情,则尤其强烈。白居易写《长恨歌》,所要表达的,就是唐明皇的那种失落和无奈。
因为失落。除了宋高宗这种极个别的外,大多数“太上皇”,都不会活太长时间,常常在郁闷中就去世了。
为何历史上杀功臣的大多是布衣天子
人常说“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这似乎成为了帝王对待功臣的常态,然而纵观中国历史,却很容易发现一个极为有意思的巧合,出身越低的皇帝对功臣越狠,例如刘邦、朱元璋;而出身越高的皇帝反而对功臣大多宽容,例如李渊、赵匡胤,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因之一:出身高低决定了功臣身份落差
对于布衣天子来说,由于他们出身较低,因此在打江山时与文臣武将,尤其是嫡系亲信,更多是一种称兄道弟的关系。而出身较高的天子,却在起兵之时便已经建立了明确的上下级关系,君臣身份早已明确。
出身较低的皇帝,在打天下时笼络文臣武将的一个重要手段便是情义,然而一旦他们荣登帝位,曾经的“兄弟”情义便迅速宣告破裂,剩下的便只有“君臣”这一层关系。
然而,曾经出则同马、入则同塌的“好兄弟”,突然变成有着明确界限的君臣,一个高高在上、一个却见面就要跪拜,对于这种巨大的身份落差,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的。
此外,正式由于这种曾经的“兄弟”关系,很容易让功臣滋生出居功自傲的情绪。
与之相对应的,出身较高的帝王便不存在这种情况,他们的出身决定了在起兵之日起,便已经明确了上下级关系,建立起了上下尊卑的制度,这种天然的关系,使得功臣很容易适应之后的君臣关系和身份。
原因之二:帝王出身高低决定了功臣出身
这同样是个共性问题,由于古代阶层固化极为严重,因此出身越低的帝王,他的功臣群体出身也普遍偏低,这便是大家常说的,例如刘邦和朱元璋的功臣之中,便有相当一部分人来源于曾经的同乡、好友、亲戚。
正是由于出身较低的缘故,这些人对于官场之事本就不太懂,在处理君臣关系方面将会显得极度生疏,而一旦君臣名分已定,如果还以之前的“兄弟”之情来处理君臣之事,便极容易碰触到皇帝的逆鳞,为自己惹下杀身之祸。
同样由于出身较低的缘故,这些功臣在打江山时的确能够忍受常人难以忍受之苦,勇猛无畏、悍不畏死,然而在功成名就之日,在突然获得高官厚禄之时,却同样有相当部分的功臣会就此变得骄奢淫逸,这种情况下便难以避免的会触碰到律法。而即使再念旧情的君王,对于功臣为非作歹会容忍一时,也不会容忍一世。
而对于出身较高的帝王,在长期上下尊卑观念的影响下,臣子本就养成了谨小慎微的习惯,因此即使在功成名就之日,也很少有人会因此犯禁。这里有个典型,那便是李世民麾下的尉迟敬德,也曾屡屡犯禁,直到被李世民教训一顿之后这才收敛。
原因之三:出身高低决定了自信心强弱
这是一种极为奇怪但却又实实在在存在的现象,即使是现代也仍然存在,那便是出身越低的成功者,往往在成功之后对于权威和尊严看的更重,似乎生怕他人因为出身而看轻自己。而出身较高的帝王却不存在这种情况,毕竟曾经的显赫身份摆在那里。
出身较低的帝王之所以会对尊严和权威看的极重,很大程度源于自信心的不足,即使是从不避讳曾经要饭,也拒绝了大臣为自己攀附显赫宗祖的朱元璋,也对君臣大义看的极重,就更不要说那些一旦功成即使造假,也要为自己找个显赫先祖的人了。
然而,对于出身较低的帝王来说,却存在一个极为尴尬的问题,那便是由于曾经的关系过于亲密,他们的很多私事都无法瞒过那些功臣,而这些事情却很容易成为身为帝王的逆鳞。若是有功臣仗着曾经的关系,拿着个作为资本炫耀,那么结果可想而知。
同样的,出身较高的帝王却不存在这种问题,即使是在艰苦的创业阶段,身份上的差距也使得他们能够很好的保护自己的隐私,再加上长期作为上位者养成的自信心,他们对于尊严和权威反而看的没有那么重要。
原因之四:出身高低决定了有无杀功臣必要
对于帝王来说,什么最为重要?自然是江山的稳固和皇位的传承。
古代皇权社会,尤其是在皇权尚未高度集中的明清以前,帝王为了维护统治,往往需要借助宗族势力,而出身较低的帝王,宗族势力显然要弱的多。
如果帝王的出身较低,自然也就导致宗族势力较弱,亦或者宗族人员水平普遍较低,很难起到维护皇权统治,成为皇位屏障的作用。
例如刘邦,异姓诸侯王韩王信叛乱之后,刘邦便曾分封兄长刘仲为代王,结果这位仁兄在匈奴南侵时,直接便弃国逃亡了。再如朱元璋,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后,曾大肆分封自己儿子为实权藩王,其实也并非没有这方面的考虑。
由于出身较低的帝王宗族势力普遍偏弱的缘故,相对应的便显得功臣集团的势力太过庞大,作为帝王自然难以安心,为了江山的稳固、皇位的传承,这时候皇帝便难免会狠心削弱功臣集团的势力,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朱元璋。
出身较高的帝王则不存在这个问题,他们的宗族势力不仅普遍较大,且学识能力普遍较高,因而能够很好的起到屏障作用。但也有因此将自己玩死的,例如曹魏的曹丕,由于宗族势力过大,他称帝后对宗族进行严格限制,结果导致这种屏障作用消失,最后被司马氏篡了江山。又如西晋司马炎,称帝之后为削弱地方势力而增强宗族势力,结果酿成了“八王之乱”。
如上所述,我们往往只看到了帝王屠杀功臣血淋淋的事实,却很少能够看到他们背后的无奈,帝王出身的高低不仅决定了帝王的心态,而且决定了功臣集团结构和朝廷势力的平衡等各方面,而功臣被杀也并非是一句“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所能简单解释的。
马顺:明朝最窝囊的锦衣卫
锦衣卫是明朝最恐怖的特务权力机构,上面没有任何机关,直接对皇帝负责。皇帝赋予锦衣卫逮捕权,可以不经过批文就直接逮捕官员,甚至皇亲国戚,就连审判过程也可以私下进行。
虽然权力重大,但也意味着要干最累的活儿,承担最重大的责任。
作为没有权力制约的机构,难免办了糊涂事引发众怒,这时锦衣卫头子就要被牵出来溜溜,杀头算轻了,有时候还会被牵连九族。
比如锦衣卫特使毛骧,帮着朱元璋摆平了胡惟庸案,牵连甚广,杀人无数,最后引发众怒,朱元璋下不来台,只好把毛骧杀了,来平息大臣们的怒火;再比如纪纲,仗着朱棣宠爱,想一手遮天,滥杀无辜,最后也被朱棣凌迟处死。
所以,锦衣卫头子不是很好当的,历史上的锦衣卫头子几乎都逃不掉死亡的命运。
今天要说的锦衣卫,就是马顺。他死的方式很特殊,别人都是因为刑罚处死,他是被大臣们在公堂之上活活揍死的,这也算是千古第一例了。
这事还得从他的上司王振说起。
1449年,蒙古侵犯明朝,王振出了个馊主意,怂恿皇帝御驾亲征,结果被蒙军打了个狗血淋头,皇帝还被俘虏了。王振在军中,被大将军一榔头锤上了西天。
消息传回了国都,大臣们在公堂之上吵的不可开交。皇帝被抓了,王振首先得背锅,虽然被锤死了,但死还不能抵消罪行,大臣们建议满门抄斩。但这时,身为王振部下的锦衣卫指挥使马顺居然为王振说好话,顿时引发了众怒。
大臣们一想到马顺这个兔崽子,还是王振一手提拔上来的得力干将,闷声不说话还好,一说话居然还为主子说话,气不打一处来。其中户部管事一把就上前薅住马顺头发,用朝牌几棒子就给敲出个脑瓜蹦,大臣们接着上前群殴打死。
作为锦衣卫头头的马顺拥有一身的好武艺,却被一群文人用老拳、王八拳,当着皇帝老儿的面活活揍死,简直太窝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