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和唐朝都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

  汉朝的对外关系在汉高祖刘邦到文景时期主要是与民休息,主要致力与国内,因而其外交政策更多的是屈辱性的和亲;到了汉朝的繁荣期即汉武帝时期,其外交政策更多的表现为武力征服,汉武帝曾三征匈奴;

  到了中后期,即汉武帝死后,汉朝的对外关系更多是与周围和平相处,比如昭君出塞等等,汉明帝时期蔡谙还去印度取经,这些都能体现出当时外交政策的一些特点。但是这各时期的和平与前期不同,这个时期是国力强盛时期的友好往来,而建国初期也进行过一些和亲,这些是屈辱性的,比如,刘邦在白登山之围后的和亲就是屈辱性的。

  唐朝的对外政策比较开明,和周边的国家都保持友好的关系,例如与三韩,日本和天竺。三喊你可以算是唐朝的属国;日本和唐朝的交往主要是通过遣唐使和民间宗教组织的相互访问进行的;而唐朝和天竺的交往则是围绕佛教进行的,大家都熟知的玄奘(唐僧的真人版)和义净在这个时候都去天竺(印度)取过经。


!admin 发布于  2023-4-1 09:07 

汉朝和唐朝和亲有什么区别

  汉朝和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强大的两个王朝,但两个王朝在对外都不约而同地采用过和亲政策,将自家的公主下嫁到蛮荒偏远的异族去,从和亲后的成果来看,汉朝的和亲要比唐朝成功,为什么这么说?汉、唐的和亲不是真如现代人吹捧的那样是为了世界和平,实质上仅仅只是为了边疆安全,而汉、唐和亲后的结果是汉朝更成功。

  匈奴在整个两汉期间,给予汉朝最大的屈辱全是汉朝的老祖宗刘邦两口子承担的,一次是刘邦在白登山被匈奴大军包围,依靠贿赂匈奴王的老婆才解决危机,另一次是吕后执政时期,匈奴王写信给吕后,里面甚至有“陛下独立,孤偾独居,两主不乐,无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无”这样侮辱性的话语,但吕后都忍下来了。

  也是从刘邦白登山之围后,西汉开始了首次对匈奴的和亲,东汉时期是没有和亲的,西汉时期的和亲也分为两个阶段,从汉高祖时期到汉武帝时期是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和亲可以理解为屈辱性的求和,是因为打不赢匈奴,被迫和亲,为了给自身换来修生养息的时间,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壮大自身的实力后消灭匈奴。

  西汉和亲的第二阶段是汉昭帝时期到西汉灭亡,这个阶段的和亲可以理解为拉拢和分化,和亲的对象也不仅仅限于匈奴,还包括丝绸之路上任何可以对匈奴形成威胁的国家,最终目的是为了拉拢这些国家帮助汉朝对付匈奴或削弱匈奴,即在不能完全消灭匈奴的情况下,尽量降低他的实力,当然,能有机会彻底干掉匈奴也不会放过。

  比如王昭君,她受命和亲的时候,匈奴已经分裂成两部分,王昭君去的是南匈奴,汉朝的目的是为了拉拢南匈奴一起对抗北匈奴。再比如著名的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她们下嫁的国家是乌孙,乌孙在丝绸之路上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并且和汉朝互为盟国,共同的敌人就是匈奴,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的和亲,目的还是为了干掉匈奴。

  因此,纵观西汉的和亲,不管是哪一个阶段,被迫求和也好,主动拉拢也好,最终的战略目标都是为了削弱和干掉匈奴,即使和亲做了亲戚,也始终视匈奴为敌人,这个原则在整个西汉都是始终不渝地坚持,到了东汉,匈奴已经被削弱得完全对汉朝造不成任何威胁了,和亲也就停止了。匈奴再次对中原造成威胁时,就到东晋时期了。


!admin 发布于  2023-4-1 09:07 

古代打屁股的刑罚是什么

  在古代的打屁股和现在可大有不同,毕竟也是刑罚的一种,切不可小觑。今天就一起来看看吧。

  笞刑

  汉文帝废肉刑,将早在奴隶社会就已有的笞刑取代黥、劓、刖左趾,使笞刑成为汉代重要的刑种。汉景帝时,制定《箠令》,规定用于笞刑的刑具应是长五尺、本大一寸、末薄半寸且平节的竹板,受刑的部位是臀部,行刑者不能换人。

  魏晋时,妇女受笞刑不能打臀部,而要打背部。隋朝时笞刑被正式定为新五刑之一;唐以后笞刑的刑具改为用大头二分、小头一分半的荆条;清朝时小荆条改为长五尺五寸、大头一寸五分、小头一寸的小竹板。虽然笞刑并非损伤肢体的肉刑,但笞打也触及犯人的皮肉,往往笞刑没有执行完就把人打死了,也是一种酷刑,直到辛亥革命后才被废除。

  杖刑

  南朝梁武帝将杖刑正式列入刑书,使其成为法定刑,实际上杖刑也主要是打屁股,所用的“杖”是生荆制作的。廷杖也属于杖刑,不过是一种十分特殊的杖刑。廷杖的下令施刑者是皇帝,受刑的是朝廷大臣,受刑地点多是在朝廷上,施刑由太监指挥。

  廷杖最早也出现在汉代,不过使廷杖成为制度是明太祖朱元璋,明代还形成了一套比较固定的廷杖程序。明嘉靖初年,发生“议大礼”事件,受廷杖的大臣就有一百三十四人,打死十七人。


!admin 发布于  2023-4-1 09:07 

汉朝和唐朝哪个影响力大

  说盛世必道汉唐,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说不尽道不完的伟大帝国。两相比较,现时国人似乎觉得唐朝更牛逼,个人觉得汉朝更牛逼。理由如下:

  1,汉立国四百年,唐立国三百年,汉胜(东西汉中间虽有个王莽篡位,但唐朝中间也有武周代唐)。

  2、军事上,汉胜唐。汉朝除初期对匈奴作战比较被动外,对内对外战争完胜,拓西域,灭匈奴,不教胡马度阴山。即使汉亡,它的继承者“魏、蜀、吴”三个军事集团对付四方的少数民族割据政权完全是打着玩的,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曹魏一己之力能征辽东(高丽),控西域(这一点宋朝的皇帝应该脸红),蜀汉七擒七纵孟获。更难得的是,汉朝四百年,不论长安还是洛阳,都城始终都在中央政权手中。

  唐朝内战内行,外战外行世界著名。唐初对突厥也比较被动,后虽然也消灭了突厥。但是对西域的控制力度较弱,比不上两汉,不但表现在对中亚的开拓过程中与阿拉伯帝国竞争失利,即使自汉朝以来就归顺中央的西域诸国也是反叛无常。再次表现在与吐蕃、回鹘等少数民族割据政权的竞争中优势不明显,终唐一朝,吐蕃始终独立于中央政权之外,并且始终威胁着唐朝的安全(青藏高原是元、明、清三朝千辛万苦才正式纳入中央政权的)。

  所谓的几个著名的公主嫁给干部,那是国与国之间的联姻。不是上下级的赐婚。唐朝都城长安曾四次被少数民族割据政权、叛军、潘镇割据军队攻破(755年,安禄山破长安,763年,吐蕃破长安,783年,泾原叛军破长安,881年,黄巢破长安),长安基本被打烂了,龙脉尽失,这也是为什么唐朝灭亡后,再也没有中央政权将都城定在长安的原因之一。

  唐朝灭亡后,它的继承者汉族割据政权完全被少数民族割据政权压制,比起三国时期汉族割据政权差远了。就算宋朝作为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政权,甚至都不能控制幽云十六州和河套平原,更别提西域了。

  3、经济上,汉胜唐。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经济强弱的一个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人口数量了,其地位相当于现在的GDP。《后汉书·郡国志》注引《帝王世记》:汉桓帝永寿二年,户千六百七万九百六,口五千六万六千八百五十六人。唐朝即使经过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大发展,至最顶峰的安史之乱前,都没有达到东汉末年的规模。

  4、文化上,汉平唐。汉朝武帝期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中华民族两千年的主流价值观。最牛逼的是,汉朝给了古老的华夏族一个崭新的名字—汉族。即使有唐诗,即使有万邦来贺的天可汗和现在世界各地的唐人街。两千年来,汉人从来就是汉人,没有变成唐人(不信的话可以看自己的身份证)。汉朝还给中原农耕民族注入了“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血性,封建社会两千年来,中华名将灿若星河,能说出这句话的也只有汉将陈汤。

  总之,汉朝比唐朝,汉朝完胜。之所以现在唐朝的地位没有汉朝高,除了年代更久远外,应该是汉朝的文化工作者宣传工作没有做好,唐朝有李白等一众写手的吹捧,才获得了现在的地位。


!admin 发布于  2023-4-1 09:07 

长江三峡指的是哪三峡

  长江旅游线上最著名的风景区当属长江三峡。是长江旅游的热点,1985年被选入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它西起四川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的南津关,全长近200千米。

  18649、最西面的是瞿塘峡,从白帝城到大溪镇,长8千米,以雄著称,有“夔门天下雄”之说。瞿塘峡雄伟壮观,名胜古迹很多,以粉壁石刻为最,还有古栈道遗迹、古人悬棺、诸葛八阵图、刘备托孤的白帝城等;

  18650、中间为巫峡,西起巫山大宁河口,东到湖北巴东的官渡口,全长40千米,以秀著称。著名的巫山十二峰屹立在南北两岸,挺拔秀丽,是三峡山水美景最迷人的一段,其中最著名的是神女峰;


!admin 发布于  2023-4-1 09:06 

楚国八百年观后感1000字

  一部恶补楚文化历史的纪录片。“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作为一个湖南人,这应该是我关于楚国最直接、也最深刻的印象。央视播出《楚国八百年》完全刷新了我对于楚国的所有想象,除了为后人熟知的屈原,原来这个“王朝绵延了800年”,原来“楚人一直是以中原之民自居”,原来“老子与楚国还有关联”,原来“伍子胥与楚国还有那么深刻的纠葛”……

  所有这一切,让我重新了解楚国,一个风云数百年的朝代,从诞生之初,到挺进中原,到变法图强,到大厦将倾,再到最后灭亡,一部坎坎坷坷的楚国历史,宛如诸多王朝的兴衰沉沦史,反反复复,总是如此相似,却又如此特立独行。挺有意思的一部纪录片,引人入胜,看得出来,央视、湖北等多家单位花了大力气。

  1、兴衰800年,但楚人其实是历史的大赢家,你知道吗?商朝驱除楚人,因此楚人被挤压到所谓的南蛮之地,其实在楚人心中,他们一直认为自己是中原人。兜兜转转800年,楚人陈胜、吴广起义;西楚霸王楚人项羽,分封天下;刘邦攻破秦都咸阳,又战胜项羽,创立大汉王朝,要知道刘邦也是楚人……世事沧桑,但楚人在历史中书写了璀璨的一页。从这一点看,楚人确实是大赢家。

  2、楚人是炎帝火师祝融的后代,楚人跟老子还有点渊源,你知道吗?纪录片第一集讲,原来楚人的历史还可以追溯到祝融。我一直以为他们发源于南蛮,其实不是。楚国的军事战斗力强大,但是万万没想到,这部纪录片中提到老子竟然也是楚国人,要知道,老子可是“无为而治”。

  3、楚国的军事战斗力怎么来的?纪录片第三集“受挫”告诉你答案。楚国深受蛮夷文化影响,不受礼仪文化的约束,于是攻打周边国家,楚成王时期,试图称霸天下,不承想在城濮之战中,被晋文公所败。楚国由此盛而衰。

  4、楚国知耻而后勇,楚国能够再次“雄起”吗?第四集王孙满的那句至理名言给了我们答案:能否拥有天下的统治权,在德不在鼎。任何一个国家想要制霸天下,不单单需要雄厚的武力,还得有令人心悦诚服的文化力量,这才是长久的生存之道、不二法则。

  5、楚国重整旗鼓后,楚灵王昏庸无度,伍子胥要开写楚国历史了?原来丝绸之路是从楚国开始的,你知道吗?历史没有让伍子胥成王成霸,而是让楚国的国运颤颤巍巍地保留了下来,纪录片第5、第6集讲述伍子胥攻打楚、楚再次陷入崩溃的边缘,却又苟延残喘地活了下来。楚昭王时期,楚国一跃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楚国在此时,还开辟了古代丝绸之路,开放给楚国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6、商鞅变法、吴起改革的结局,你知道吗?商鞅在秦国,吴起在楚国,两个国家开始改革,结局却大相径庭,商鞅虽死得凄惨,秦国逐渐强大;而吴起被被射杀于楚悼王尸首之上,但楚国却开始堕落沉沦。

  7、屈原其实也想变法,无奈国力已经经不起折腾,楚国的灭亡究竟为何?从前总觉得昏君是主因,但其实楚国的衰颓也不是一朝一夕所成,也经历了上百年的时光消磨,有一种历史注定的悲哀。

  《楚国八百年》展示了楚国兴衰八百年的历史进程,每一集既相互联系,却又独立成篇。总撰稿人是张宏杰,《百家讲坛》里的名嘴,《论乾隆》系列当年我可是戴着耳机听完的,张老师庄重又不失幽默,挺有意思的。《楚国八百年》真是纵横捭阖,像一副画卷,英雄情结和史诗情怀比较让人过瘾。

  再加上制作考究,从画面到音乐(网友吐槽虚拟场景太多,其实我反而觉得节目团队的不容易,毕竟让一个距今几千年的王国复原,虚拟场景做起来其实还蛮费时费力的,着实不容易,尽管做得还有点粗糙,但国内技术估计就暂时这个水平了),都比较精致,随便捯饬一下感觉都可以剪辑出一档湖北省的对外形象宣传片了,甚至还特别制作了主题曲,试想近年来能够做主题曲的纪录片,在我脑海中好像只有《第三极》这类大投资了。《楚国八百年》用心用意,弥足珍贵。

  如果要扒一扒这部纪录片的不足,也许最大的问题还是张宏杰老师的撰稿吧,真是各种煽情啊,让我一度怀疑他是不是爱楚国爱到痴狂了。感觉有点把所有的功德都归因于楚人了,其实,历史才是造物主啊,他耐心的一遍一遍讲解着同一个道理,楚人不过是恰好成了这个幸运儿。如果以后还有同类题材纪录片,煽情还是请把握好度。


!admin 发布于  2023-4-1 09:01 

楚国八百年观后感1000字

  一部恶补楚文化历史的纪录片。“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作为一个湖南人,这应该是我关于楚国最直接、也最深刻的印象。央视播出《楚国八百年》完全刷新了我对于楚国的所有想象,除了为后人熟知的屈原,原来这个“王朝绵延了800年”,原来“楚人一直是以中原之民自居”,原来“老子与楚国还有关联”,原来“伍子胥与楚国还有那么深刻的纠葛”……

  所有这一切,让我重新了解楚国,一个风云数百年的朝代,从诞生之初,到挺进中原,到变法图强,到大厦将倾,再到最后灭亡,一部坎坎坷坷的楚国历史,宛如诸多王朝的兴衰沉沦史,反反复复,总是如此相似,却又如此特立独行。挺有意思的一部纪录片,引人入胜,看得出来,央视、湖北等多家单位花了大力气。

  1、兴衰800年,但楚人其实是历史的大赢家,你知道吗?商朝驱除楚人,因此楚人被挤压到所谓的南蛮之地,其实在楚人心中,他们一直认为自己是中原人。兜兜转转800年,楚人陈胜、吴广起义;西楚霸王楚人项羽,分封天下;刘邦攻破秦都咸阳,又战胜项羽,创立大汉王朝,要知道刘邦也是楚人……世事沧桑,但楚人在历史中书写了璀璨的一页。从这一点看,楚人确实是大赢家。

  2、楚人是炎帝火师祝融的后代,楚人跟老子还有点渊源,你知道吗?纪录片第一集讲,原来楚人的历史还可以追溯到祝融。我一直以为他们发源于南蛮,其实不是。楚国的军事战斗力强大,但是万万没想到,这部纪录片中提到老子竟然也是楚国人,要知道,老子可是“无为而治”。

  3、楚国的军事战斗力怎么来的?纪录片第三集“受挫”告诉你答案。楚国深受蛮夷文化影响,不受礼仪文化的约束,于是攻打周边国家,楚成王时期,试图称霸天下,不承想在城濮之战中,被晋文公所败。楚国由此盛而衰。

  4、楚国知耻而后勇,楚国能够再次“雄起”吗?第四集王孙满的那句至理名言给了我们答案:能否拥有天下的统治权,在德不在鼎。任何一个国家想要制霸天下,不单单需要雄厚的武力,还得有令人心悦诚服的文化力量,这才是长久的生存之道、不二法则。

  5、楚国重整旗鼓后,楚灵王昏庸无度,伍子胥要开写楚国历史了?原来丝绸之路是从楚国开始的,你知道吗?历史没有让伍子胥成王成霸,而是让楚国的国运颤颤巍巍地保留了下来,纪录片第5、第6集讲述伍子胥攻打楚、楚再次陷入崩溃的边缘,却又苟延残喘地活了下来。楚昭王时期,楚国一跃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楚国在此时,还开辟了古代丝绸之路,开放给楚国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6、商鞅变法、吴起改革的结局,你知道吗?商鞅在秦国,吴起在楚国,两个国家开始改革,结局却大相径庭,商鞅虽死得凄惨,秦国逐渐强大;而吴起被被射杀于楚悼王尸首之上,但楚国却开始堕落沉沦。

  7、屈原其实也想变法,无奈国力已经经不起折腾,楚国的灭亡究竟为何?从前总觉得昏君是主因,但其实楚国的衰颓也不是一朝一夕所成,也经历了上百年的时光消磨,有一种历史注定的悲哀。

  《楚国八百年》展示了楚国兴衰八百年的历史进程,每一集既相互联系,却又独立成篇。总撰稿人是张宏杰,《百家讲坛》里的名嘴,《论乾隆》系列当年我可是戴着耳机听完的,张老师庄重又不失幽默,挺有意思的。《楚国八百年》真是纵横捭阖,像一副画卷,英雄情结和史诗情怀比较让人过瘾。

  再加上制作考究,从画面到音乐(网友吐槽虚拟场景太多,其实我反而觉得节目团队的不容易,毕竟让一个距今几千年的王国复原,虚拟场景做起来其实还蛮费时费力的,着实不容易,尽管做得还有点粗糙,但国内技术估计就暂时这个水平了),都比较精致,随便捯饬一下感觉都可以剪辑出一档湖北省的对外形象宣传片了,甚至还特别制作了主题曲,试想近年来能够做主题曲的纪录片,在我脑海中好像只有《第三极》这类大投资了。《楚国八百年》用心用意,弥足珍贵。

  如果要扒一扒这部纪录片的不足,也许最大的问题还是张宏杰老师的撰稿吧,真是各种煽情啊,让我一度怀疑他是不是爱楚国爱到痴狂了。感觉有点把所有的功德都归因于楚人了,其实,历史才是造物主啊,他耐心的一遍一遍讲解着同一个道理,楚人不过是恰好成了这个幸运儿。如果以后还有同类题材纪录片,煽情还是请把握好度。


!admin 发布于  2023-4-1 09:01 

楚国八百年的介绍

  《楚国八百年》是由中央电视台、湖北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央视纪录频道和湖北卫视联合摄制,张晓敏执导的人文纪录片。

  该片共分为《初生》《觉醒》《受挫》《称霸》《歧途》《劫难》《变革》《涅槃》八集,第一次完整地讲述楚国800年的历史和楚文明。

  该片于2014年2月24日至3月3日,在CCTV-1、CCTV-9、湖北卫视同步播出。

  中国历史上第一段长城、第一个县、第一支毛笔,甚至第一把铁剑,都出现在楚国。三千年前创造辉煌历史的楚国,今天的人们却知之甚少。

  全盛时期的楚国北到黄河,东达东海,西至巴蜀,南抵岭南。在吸收、融合以及创新之中形成的楚国文化,对中国长江流域以及东南和西南地区影响深远。楚辞的浪漫优雅、青铜器的庄严厚重、漆器的神秘艳丽,这些极具标志性的楚文化遗存早已溶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也成为了中华文化的标志。

  楚国自立国到公元前223年灭国,历经四十几代君王,楚人一直在为重回中原,称霸乃至一统中原的目标努力。楚武王熊通年逾七十征讨随国,战死沙场。“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将武力与礼仪合二为一,一鸣惊人,使楚国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国,成长为问鼎中原的强国。楚灵王空有野心却被物欲蒙蔽,大肆建造章华台,便有了“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这一典故。楚怀王偏信张仪、令尹子兰,背信盟国齐国,疏远屈原,终致国力衰微。


!admin 发布于  2023-4-1 09:00 

楚国八百年为什么起源于淅川

  楚国王族先祖原为周天子帝师,因教化之功而受封于南阳盆地西南。楚熊氏带领楚人披荆斩棘、筚路蓝缕,在中原政权与九黎族交界的荒蛮之地(今淅川和西峡)开宗立国,在今淅川建立了始都丹阳。楚政权从为天子镇守南方的一方诸侯逐渐壮大,因姓氏高贵、久居边陲,后擅铸鼎器、自立为王,与中原诸侯分庭抗礼。楚国800多年的历史,有400多年建都在淅川,45位楚王,23位在淅川。

  楚人性格狂放、不拘俗礼,追求浪漫与真理,诞生了写下《九歌》、《天问》等不朽名篇的大诗人屈原。这种不屈不挠的性格和奔放心态,成就了南阳人传承数千年的文学脉络,并在当世大放异彩,南阳作家群、南阳诗人群等等都是例证。

  楚国八百年历史,四百多年建都在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楚人在丹淅流域频繁的活动,给这里留下了众多的遗址和遗物,可几千年来它们一直都沉睡在地下并不为人所知,40多年前国家在这里修建了丹江口水库,使丹淅流域方圆几十公里的区域被大水淹没,成了一望无际的丹江口水库库区。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丹江口库区水位的不断变化,使这些沉睡几千年的遗址遗物得以重见天日。

  楚人以丹阳为起点,取威定霸于春秋战国,开疆拓土,一路南征,先后统一50多个小国,成为南方霸主,并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淅川这个地方也孕育了一代商圣范蠡、史学家范晔、唯物主义思想家范缜等一批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


!admin 发布于  2023-4-1 09:00 

中国封爵制度的演变过程

  爵位虽然只是一种称号,但它却是社会地位高低和享受物质利益多少的标志。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商王朝开始,一直到清朝,封爵制度经历了一个不断嬗变的过程,主要有以下四个阶段。

  1、先秦时期

  商朝时期,封爵即分封诸侯,爵称同时也是官称。商王朝在王畿之外,设有侯、伯、甸等称号,分封给商王的子孙和亲族进行管理。这些爵称,实际上就是王畿之外地区的职官名称。西周时封爵制度更加正规化。内服官的爵位分为公和伯侯两等,凡太师、太保、太史都为“公”爵;凡是王畿内贵族入朝为卿称为“伯”爵;而四方诸侯入朝为卿则称为“侯”爵。被分封的诸侯,在爵位上则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号,但它们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等级差别。

  封爵制度_中国封爵制度的演变过程_中国历史网

  春秋时期,原本是官职的卿、大夫,也开始作为爵称。如卿有上卿、中卿、亚卿的等级差别,大夫则有上大夫、中大夫等爵称。至战国时期,不少国家开始改变按血缘关系授予爵位的做法,而主要根据对国家功劳、贡献大小来授予。

  2、秦汉六朝时期

  秦自商鞅变法后,逐渐实行二十等爵制度,称号是公士、上造、簪鸟、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长、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驷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彻侯。秦实行的是军功爵制,把在战争中立下的军功同爵位、享受的待遇联系起来,并且主要面向军队战士和立有战功的平民。这同此前的封爵制度相比,有了很大的区别:一是改为了以血缘亲疏定爵位高低的做法,二是这种爵位享有的仅仅是衣食租税,而不掌握食邑和封地内的政权和兵权,而且爵位也不世袭。

  3、唐宋时期

  隋唐时期封爵制度又发生了一定变化。隋唐都实行九等爵制,只是爵名略有不同。唐代九等爵位为:王、郡王、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县侯、开国县伯、国开县子、开国县男。唐代封爵在内容上同前代也有不同之处,所授爵位一般都不享有实际封地或封邑,只有在爵位前加上“食实封”,才能享受封地内的租税,而能获这种爵位者也是极少的。

  宋代封爵制度与唐代基本一致。只是爵位增加了三级,为十二级:王、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开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公、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同唐代一样,封爵的食邑也是虚数,只有明确食实封的爵位才能享受实际收益。元代凡宗室、附马通称王,有实封的采邑。

  4、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封爵制度又发生了一些变化。明代封爵有皇室与百官之分。皇室以皇子为亲王,亲王之子为郡王,都为实封,且可世袭,但袭王位者必须为嫡长子。庶子支派则封以奉国将军、镇国将军等虚爵。除了皇室封王之外,文武官员的封爵只有公、侯、伯三级,不一定都世袭,而且只有岁禄,并无实际的封邑。

  清代封爵同样有宗室与百官之分,分别称为王爵和世爵。王爵也称为显爵,分为十二等,依次为:和硕亲王、多罗亲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按宗亲世系分别授予。宗室凡年满二十者均可题请。世爵是封给功臣贵戚的,共分九等:公、侯、伯、子男、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清代封爵都没有实地。


!admin 发布于  2023-4-1 0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