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
第一位秦始皇:
要说有作为的皇帝那么肯定是要首推秦始皇了,因为秦始皇扫六合而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南征百越,北击匈奴,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形成车同轨、书同文的混乱局面,修建万里长城抵御匈奴的入侵;可称之为千古一帝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同时他也是一个有名的暴君,焚书坑儒,破坏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焚烧了不少的百家经典。
第二位汉武帝: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在今天我们把它引用为“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汉武帝绝对是一个雄才大略的人,他打破了汉朝长期以来用和亲换取边境和平的局面,积极抵抗匈奴;听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对思想文化的控制;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我国同西域的文化交流,形成了“丝绸之路”。不得不说汉武帝眼观独到,在那时就想到了要与世界接轨。汉武帝可谓是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帝王。
第三位唐太宗:
都说唐太宗李世民得到皇位是不合法的,他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才得到的皇位;但是我认为只要是能对百姓好的皇帝他就是一个好皇帝。在诸多的帝王中李世明绝对是一个很少见的帝王,因为他是一个能打天下又能治理天的有道明君。广纳善言,从谏如流,任人唯贤,任用贤臣;要不然的话,像魏征这样的人要是在明朝不知要死多少回了!完善前朝科举制度,为我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大唐帝国在他的统治下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
第四位宋太祖:
结束了五代十国各自为政的局面。务农兴学,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体恤百姓疾苦。杯酒释兵权轻轻松松的将各位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不像刘邦和朱元璋那样大杀功臣,搞得满朝文武人心惶惶;但是他过渡的重文轻武,导致宋朝长期的积弱不振。我们也都知道在宋朝文官是很受欢迎的,宋朝也可算得上是我国文化的繁荣期。
第五位康熙帝:
康熙,这个将帝王权术运用的十分娴熟的皇帝,老成持重,懂得权利的平衡,他拿下权臣鳌拜、平定三藩的叛乱、收复我国的宝岛台湾。不得不说康熙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皇帝,在清朝的皇帝表中他认第一绝对没有人敢说第二。
曹雪芹为什么没写完红楼梦
曹雪芹四十八岁,因幼子夭百亡,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大约于这一年的除夕病逝于北京。
在曹雪芹之外索隐出多达65个作者,如洪升、吴梅村、冒辟疆、顾景星、袁枚、曹頫、曹颙及其他闻所未闻的人物都被拉来做《红楼梦》作者,炒作、娱乐、戏说的成分大于求真、求实、求是的成分。
曹雪芹著《红楼梦》,有史证度,有自证。史证即胡适、周汝昌等人考知证出来的史料,自证即原著第一回作者自序及署名。文中与书名题旨“金陵十二钗”、自题诗“满纸荒唐言”、创作经过“十载五次”、作者斋号“悼红轩”相连的是唯一的曹雪芹。
曹雪芹最伟大的贡献在于文学创作。他创作的《红楼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道情节复杂、描写生动,塑造了众多具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堪称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曹雪芹为中华民族、为世界人民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内财富,不仅对后世作家的创作影响深远,而且在绘画、影视、动漫、网游等领域产生了大量优秀衍生作品,学术界、社会上围绕《红楼梦》作者、版本、文本、本事等方面的研究与谈论甚至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红学。
康熙为什么传位给老四
清朝的康熙皇帝子孙众多,据统计他共有有三十五个儿子、九十七个孙子。在众多的儿孙当中,康熙最喜欢的是雍亲王(雍正皇帝)之子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
甚至有这样的一种说法,康熙帝之所以传位给皇四子雍正,是因为康熙偏爱乾隆的原因,那么康熙为什么如此偏爱乾隆呢?据说康熙第一次见到乾隆时,就被眼前这个少年吸引住了,后来看了他的生辰八字后,康熙更是十分的器重他,也正是因为弘历的八字,才有了后来的乾隆皇帝。
那是康熙皇帝生命中最后的一个春天,圆明园牡丹台前数百牡丹开得正艳丽。雍亲王提出请父皇来家中观赏牡丹,康熙帝欣然答应。这是爱新觉罗家族中两个伟大人物的历史性见面,康熙帝和后来的乾隆帝,在圆明园第一次见面了。不过那时的弘历还只有十二岁,他不可能了解这一次偶然的见面对自己乃至对国家将会产生多么大的影响。
这一次见面,弘历让康熙帝过目难忘。这个孩子十分的与众不同。凭借着丰富的阅人经历,康熙帝确信这个孩子将来肯定会非同凡响。康熙帝慈爱地向弘历招了招手,让弘历来到自己的面前,询问他的功课,弘历落落大方地背了几段,从头到尾利落清晰地讲解了一遍,过后一阵喜悦牵住了康熙的心。他见过的所有孙子中,弘历无疑是最出色的。
于是在康熙帝回到皇宫不久,就做出了一个让人吃惊的的决定,他要把弘历带进宫来亲自教导他,于是在最后的一年里,康熙皇倾心教导弘历,可以说弘历的到来,和最终的受宠,就已奠定了雍正的皇位,这对雍正和弘历来说都是一件好事情,同时也对整个清朝都是好事,因为这一举动成就了清朝80年的繁荣昌盛。
康熙帝病情加重,知道自己以时日不多了,就召来阁老马齐,对他说:''我的四子(雍正)最贤明,待我死后立他为皇帝,他的儿子弘历有英雄气概,一定要封他为太子。''乃以为君臣不易之道,平治天下之要,训诫胤禛。解脱其头项所挂念珠,对胤禛说:''此乃顺治皇帝临终时赐朕之物,今我赠尔,有意存焉,尔其知之……''言讫而逝。
曹雪芹为什么写红楼梦
曹雪芹出生于康熙年间,他本是汉族,但祖上侍奉皇帝有功,被赐予了满正白旗出身,成为贵族。他出生的时候,正是曹家权炳如日中天之时:他的曾祖父任过江南织造,曾祖母还做过康熙的奶娘。要知道,古代皇子都不是母乳喂养,乳母之恩已经是非常重要的亲情了。更何况康熙自幼登基,本身就缺少父爱母爱。他的祖父曹寅更是从小成为康熙的伴读书、侍卫,后来弃武从文,继承了江宁织造的职务。
后来他的父亲、叔伯也都曾经担任过江宁织造。算下来,他家占据这个位置居然长达五十八年之久,江宁织造简直成了曹家的世袭之位,三代为皇家采买劳碌奔波。这样的曹家怎么会不被康熙宠信呢?据说,康熙曾经六次南巡,四次都专门住在曹家,还曾授予曹家“皇家密探”的令牌,享有专折密奏的特权。
出身在这样的优越家族,曹雪芹可谓是掉进了富窝。从小就过着锦衣玉食、风流潇洒的日子。只见他每日都的姐妹丫鬟们厮混在一起,吟诗作对、游戏作乐,曹雪芹本人对此也是甘之如饴、乐此不疲,有时甚至还以给丫鬟们跑腿为乐趣。然而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等到康熙去世,曹家开始盛极而衰、一落千丈。因为曹家在任江南织造时犯有中饱私囊的罪过,雍正皇帝开始对曹家进行清算。被抄家的曹雪芹无奈从江南繁华之地返回北京老宅,由于倾家荡产、身无分文,他不得不靠卖字画为生,有的时候甚至不得不依靠亲友接济过活。
面临人生坎坷、大起大落的曹雪芹饱经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让曹雪芹萌生了把自己所经历感悟写成书供后人赏析的念头。根据《红楼梦》开篇自序,曹雪芹是在度过碌碌无为半生后,有一天恍然似有所悟,梦回自己早年所经历的繁华旧梦,特别是往日与诸多美女爱恨纠缠,更让他百感交集。于是天人感应、似有所悟,便提笔把自己往日经历的点点滴滴都记录在案,以为纪念。从此一发而不收拾,笔耕不辍十年、前后修改五次,终于写成了这本鸿篇巨著。而为了避免自己因书遭祸,便有了“真事隐去,假语村言”。
君不见曹家和贾家同样倍受帝王青睐,获封高官厚禄,成就豪门贵族。君不见雪芹宝玉同样含着金汤匙长大,倍受老祖宗宠爱,整日流连于莺莺燕燕之中,享尽齐人之福。君不见曹贾二人同样在遭受家族巨变,一无所长、穷困潦倒,经历悲欢离合。我们可以确定的说:正是有了曹雪芹大起大落的经历,中国文学史才有幸出现了《红楼梦》这本巨著。曹雪芹为纪念自己人生写出的《红楼梦》自传,成就了这本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红楼梦》又成就曹雪芹名垂青史。
吴承恩的资料简介
吴承恩(1500年—约1583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汉族,淮安府山阳县人(现淮安市淮安区人)。祖籍安徽,以祖先聚居枞阳高甸,故称高甸吴氏。
1500年(大明弘治十三年)吴承恩出生于淮安府山阳县一个学官沦落为商人的家庭。他的父亲吴锐性格乐观旷达,奉行常乐哲学,为他取名承恩,字汝忠,意思希望他能读书做官,上承皇恩,下泽黎民,做一个青史留名的忠臣。
吴承恩自幼聪慧,喜读野言稗史、志怪小说,“尝爱唐人如牛奇章、段柯古辈所著传记,善模写物情,每欲作一书对之”,“髫龄,即以文鸣于淮”,颇得官府、名流和乡绅的赏识。朱应登认为他“可尽读天下书”,而“以家所藏图史分其半与之”。
1529年(嘉靖八年),吴承恩到淮安知府葛木所创办的龙溪书院读书,得到葛木的赏识。
1550年(嘉靖二十九年)吴承恩大44岁才补得一个岁贡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职,没有被选上。
1551年(嘉靖三十年)吴承恩接任河南新野县知县。修建行台察院,尊经阁,增修儒学,表彰贞节,兴办水利等德政事迹。
1553年(嘉靖三十二年)周游湖南新化(古梅山)卖文写书为生。
1556年(嘉靖三十五年),由于母老家贫,去做了浙江长兴县丞,常与友人朱曰藩豪饮,寄趣于诗酒之间,和嘉靖状元沈坤,诗人徐中行有往来。
吴承恩喜读稗官野史、志怪小说,“尝爱唐人如牛奇章、段柯古辈所著传记,善模写物情,每欲作一书对之”,“髫龄,即以文鸣于淮”,颇得官府、名流和乡绅的赏识,《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做诗文下笔立成。爱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类的书籍,如《百怪录》、《酉阳杂俎》之类的小说或野史。
吴承恩是哪个朝代的
吴承恩是明朝的小说家。吴承恩(1500年-1582年),字汝忠,号淮海浪士,又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著有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被翻译成世界语言。
吴承恩一生创作丰富,但是由于家贫,又没有子女,作品多散失。据记载还著有志怪小说集《禹鼎记》,现在已不见。吴承恩的外甥孙小球搜集其残存之稿,仅存"十一于千百",包括诗一卷、散文三卷。后人将其诗文编成《阴阳稿》。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由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完善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的汉族长篇神魔小说。主要描写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沿途遇到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取材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汉族民间传说。
自《西游记》问世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各式各样的版样层出不穷,明代刊本有六种,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种,典籍所记已佚版本十三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大量被译为西文,西渐欧美,已有英、法、德、意、西、世(世界语)、斯(斯瓦希里语)、俄、捷、罗、波、日、朝、越等文种。并发表了不少研究论文和专著,对这部小说作出了极高的评价。
施耐庵是哪个朝代的
施耐庵是元末明初的文学家。施耐庵,本名彦端,汉族,今江苏兴化人。博古通今,才气横溢,举凡群经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象等,一切技术无不精通。
施耐庵35岁曾中进士,后弃官归里,闭门著述,与门下弟子罗贯中一起研究《三国演义》《三遂平妖传》的创作,搜集整理关于梁山泊宋江等英雄人物的故事,最终写成“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
施耐庵于元延祐元年(1314年)中秀才,泰定元年(1324年)中举人,至顺二年(1331年)登进士不久任浙江钱塘县尹。
施耐庵一边讲学一边写书。一天,他写到《水浒传》中石秀智杀裴如海,头陀敲木鱼这一段,突然想到东林庵珍藏的木鱼木槌,心中疑惑不解,便向徐麒问:你这庵里的木鱼木槌,为何像宝贝一样珍藏呢?徐麒说:这庵里原先住着一位老和尚,他念经拜佛用心极诚,一边念经一边敲木鱼。
说着他用手指着木鱼的凹陷说:你看,想让他们懂得,读书,做学问就是要专心致志。施耐庵听了,连连点头:我们写书,也要有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才行啊!事后,他提笔写了“耐庵”两个字,贴在门楣上,意思是告诫自己要排除一切困难,写好《水浒传》。外人不知其意,便把他称为“耐庵先生”,时间长了,他也觉得这个名字不错,便改名为:施耐庵。
施耐庵和罗贯中什么关系
1、最普遍的说法是:施耐庵和罗贯中为师徒关系。
罗贯中姓罗名本字贯中。尽管历史记载不多,但依然可以考证施耐庵、罗贯中同属元末明初,施耐庵年长二三十岁,二人曾先后参加张士诚起义。
有《录鬼簿续编》介绍,罗贯中”乐府隐语,极为清新“,因此很多学者认为《水浒传》中诗词的掺入多为罗贯中所为,作为纂修者罗贯中又对《水浒传》进行了修改,这样与《三国演义》有部分情节相似也是正常现象。
2、有部分学者认为:罗贯中就是施耐庵。
2006年8月,在山东举行的“罗贯中与《三国》、《水浒》国际研讨会”上,来自国内外的500位专家又重新提出了“罗贯中说”。他们普遍认为,《水浒传》在明初是禁书,不可能实名出版,罗贯中本身就是山东东平人,而施耐庵在历史资料中却查不到踪迹。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很有可能托名出版。
在明代早期版本中就有罗贯中单独署名,后期又发现施耐庵和罗贯中的联合署名。“施耐庵”倒着写就是“俺乃是”,用山东口音说施耐庵,发音也是“实乃俺”,而根据当时许多作家撰书署名的习惯,“施耐庵-罗贯中”的潜台词很可能就是“俺乃是罗贯中”。在结合了《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写作特点后,专家们认为这两本巨著是罗贯中运用了不同的作品采集方式撰写而成的。
吴承恩写西游记的目的是什么
从深沉次角度来说的话,作者的目的是以虚幻的故事情节讽刺当时社会黑暗,当权者腐朽无能。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人事真谛的探索,追求崇高的精神世界。
吴承恩在《西游记》开篇写到“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意思就是“要想知道人生的真谛,那就必须看西游记”。官场的失意,生活的困顿,使他加深了对封建科举制度、黑暗社会现实的认识,促使他运用志怪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懑。他自言:“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神魔小说中的巅峰之作,书中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一路降妖伏魔,历经整整九九八十一难取经专的故事。
作者细腻而深刻地塑造了四个极其经典的形象:慈悲、宽厚但属软弱、迂腐的师父唐僧;富有反叛精神、神通广大的孙悟空;自私狡猾、好吃懒做的猪八戒;任劳任怨、忠心耿耿的沙僧……他们怀着不同的目的走上了同一条取经路,面对各种难以想象的妖魔鬼怪、险恶绝境,他们既有矛盾,又有合作与情谊。
楚国为什么打不过秦国
人才取用范围差异
秦国:惠文王他不仅重用王族公室的嬴华、赢疾(樗里疾)等秦人,也重用了大量的外籍能臣。诸如公孙衍、张仪、魏章等……秦国唯才是举,秦国强大基本上都是引进的国外人才缔造的,前有商鞅(卫国),现有张仪(魏国),后有魏冉(楚国)、范雎(魏国)、李斯(楚国)楚国:楚怀王并不昏庸,但其可选用的人才却非常有限。
因为楚制的权贵世袭,军政要职都由屈、景、昭,以及一些贵胄氏族把持。外来人才要想突围上位,就意味着要有某个贵族让位。也许一个人让位并不难,但各大贵族绝不允许开这个先例,因为可能下一个让位的就是自己。可想而知这阻力有多大,外来人才基本上不可能拿到主政大权。(曾经的吴起做过,被众贵族乱箭射杀)
国力转化率差异
秦国:虽有封君封候,但都是虚封。比如把某个县封给你,那么你的俸禄就是这个县的租税。但是,这个县的民众不归你管,依然归国家,由官署依照国家法度来管理政务民生。征收赋税、招募兵员、执行法令……都由国家负责,你就吃你的地方租税就行。
国家需要人力、兵力,直接抽调。封主想保住利益,贿赂当地官署进行瞒报?你问问官员敢不敢,受贿被砍的可是他一家子。楚国:各大氏族皆为实封,尤其像屈、景、昭这种大贵族,把持这大片的富庶地区。贵族封地除了要尊奉国法以外,封主还对土地上的平民等具有高度自治权。
说白了,楚国的封地是连地带人都属于贵族的。国家需要的时候,贵族往往估计自己利益,不报、少报、瞒报,以使自己的封地尽可能少的损失人口和财帛。使的国家民众转化为国力的比率非常低。楚王知道了也没辙,贵族盘根错节,动不得。
制度差异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秦制规定平民可耕战授爵。也就是说,你在战场上杀敌,就可以记功,杀死的如果是军官(低级贵族)则会获得爵位,从平民晋升为小贵族。爵位有什么用呢?国家赏赐土地、奴仆、提高俸禄、身份提升,并可以出任军中职务。如果你家中有亲人因罪被罚没为奴,你可以退掉爵位赎回亲人的平民身份,去掉奴籍。
你的军功会由国家记录,并直接赏赐到你家,不用担心你战场上挂了赏赐就没了。也不用担心,你死了没人报,因为秦制规定军中五个人为一“伍”,同伴会把你的功劳上报的。别以为他们多诚实,是他们不敢瞒报,因为瞒报军功的罪很重。故有“秦人闻战则喜”一说,因为战争可以让这帮平头小民有机会翻身,让自家祖坟冒青烟。横竖都要服兵役,在战场上每个敌人的脑袋都是金矿,秦人当然战斗勇猛。
楚国:恢复旧制的楚国各阶级固定,贵族永为贵族,平民永为平民,奴隶永远是奴隶。战争胜利了,有功的赏赐些财物,甚至赏赐都没有。想当官?对不起,你的身份太低微,完全不考虑。虽然个别出色的人会受到贵族赏识,破格提拔,但凤毛麟角,且只能是低级职位。
这种制度比之一些已经变法改制的国家,比如:魏国、齐国、韩国。明显的无法有效激发士兵的战斗积极性。战死就战死了,打赢了,也都是贵族们的功劳,故民皆畏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