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礼崩乐坏

  春秋和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是非常重要的时期,从公元前770年一直到公元前221年秦一统六国,被称为“春秋战国”。这个时期由于周王朝的逐渐衰落,产生了一些非常奇特的现象。

  中原地区的诸侯争霸是周天子权力的分崩瓦解的象征。诸侯们的相互吞并和战争引起了“恩德治国”的转变。从春秋到战国,就是一个礼崩乐坏的过程,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

  春秋的百家争鸣

  公元前771年,诸侯故意让西戎去打周王城,当时的周天子和太子均被杀死。新上任的周平王东迁国都,东周开始,这也正式的标志周王统治权力的衰落。

  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是东周的前半段时期,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鲁国史书《春秋》记载了期间242年的历史,所以后世称这段时期为“春秋时期”。

  周朝前三百年的沧桑和分封导致了诸侯的兴起,曾经一统天下的大周王朝变成了诸侯面前的摆设。诸侯兴起改革,加速推进了文明的发展。

  孔孟引领的诸子百家

  春秋时期,诸侯国中涌现了“诸子百家”。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更是站立主导地位,众诸侯和贵族们推行儒道,提倡“恩德”、“礼仪”。儒家的“仁政”、“王道”、“礼制”使各君王相信,只有德行出众,才能获得贤明的声誉,天子、诸侯、百姓会爱戴这样的人,如此才会拥有统治一个国家的权利。

  春秋时期已然开始流行:诸侯国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在礼仪、德行、文明上,失去道德礼仪就会如商纣王一样走向灭亡。此时的中原各国,发生矛盾,不是派大军拼命死攻,而是先由将军进行谈判,士兵被要求不能直接下“死手”,只需要击伤,减少对方战斗力。诸侯各国都在彰显恩德,体现仁义。

  礼仪下的真实战争

  公元前597年,邲之战。

  楚国与晋国还未交战,楚国的许伯、乐伯、摄叔三人驾驶一辆战车突然冲到晋国军营袭扰示威,摄叔杀一人又生擒一人。晋国大军立刻派兵追击围剿,战车上的乐伯看到车前有一鹿,射杀后把鹿进献给后面的追兵。晋国的鲍癸看见到鹿竟然感叹:乐伯如此有礼,真是君子!下令停止追击。

  晋鲍癸当其后,使摄叔奉麋献焉,曰:「以岁之非时,献禽之未至,敢膳诸从者。」鲍癸止之,曰:「其左善射,其右有辞,君子也。」既免。

  随后开战,晋国大败,而士兵在撤退时非常匆忙,一辆战车陷进泥坑之中。楚国士兵为了表示“仁义道德”,上前帮忙,还是在技术上进行了指导,把木棍放在轮子下增加摩擦力。

  最后,晋国的战车顺利撤退了。

  晋人或以广队不能进,楚人惎之脱扃,少进,马还,又惎之拔旆投衡,乃出。

  春秋的礼仪缺乏实用性

  这时的战争就如同一场戏剧表演。虽然礼仪、仁政可以让各个诸侯得到赞扬,可是这样的战争能获得的实际利益非常少,甚至如齐桓公一样还因为“面子”,白白送出大面积的土地。

  拥有宏大的声望就如舞台上摇旗呐喊的勇士,台下的观众大声叫好,台上的人更加起劲。当舞蹈谢幕,台下的观众得到了愉悦,台上的舞者得到了满足。

  可是回头想一想,这场闹剧双方都没有得到什么实质性的好处,心理的安慰可以抚平伤痛和仇恨,但得不到真正的利益。诸侯逐渐发现,那些“礼崩乐坏”的人反而在“闷头发财”。

  战国的实用主义

  公元前476年,周元王元年。后世把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这段时间称为“战国时期”。

  随着这段时期的历史发展,各个诸侯君王发现,礼遇并不能换来多少实际利益,很多新的君王开始摒弃“礼义廉耻”,开始变的暴虐无常。当一个人坏了规矩,所有人都开始加入这场掠夺的竞争中,他们开始肆意争夺,把之前的“仁义”抛到战马的扬起的尘土之中。

  三家分晋的灭族危机

  公元前377年,晋国大夫赵襄子不同意智伯的献地要求,引起智伯、韩氏、魏氏共同发兵围攻。赵襄子带领全族守在晋阳,在灭族危机之下,赵人体现了刚毅的坚强,一面死守,一面策反了韩氏、魏氏,三家共同灭智氏,瓜分了土地。公元前304年,赵、韩、魏被无奈的周王朝封候。

  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唯辅果在。

  有很多史学家认为三家分晋是战国时代的开始。作为晋国的大夫,赵氏在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刻选择了联合其他两氏而彻底消灭智伯,这个过程像极了当时的周朝统治。晋国公已经无法干涉手下大夫们的“拼死”争斗,周天子也一样。各个诸侯国开始用杀戮解决争端的时候,周朝的曾经奉行的“礼仪”荡然无存。

  秦国的侧重点

  在战国时期的每一次战争都会有数万人死去,秦国自商鞅变法后更是推行“人头”军功制度。武安君在长平杀死赵国士兵45万人,在夺回上党的同时,也让诸侯知道了惹怒秦国的代价。

  秦使武安君白起击,大破赵於长平,四十馀万尽杀之。

  此时期的谋略、纵横策术开始流行起来,战国的战争相比于春秋时期的表演,而更具有“技术水平”,各个国家开始把移花接木、借刀杀人、隔岸观火、离间反间、围魏救赵的计谋纷纷上演,而演出的结果早已没有了欢呼,剩下的只有血淋淋的战场。

  公元前313年,张仪用欺骗的手段在楚怀王手中获得六百里土地,让楚王派人大骂齐王。楚王知道实情后发兵。结果不但惨败,又丢失了更多的领土。

  仪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於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乃朝,谓楚使者曰:「臣有奉邑六里,原以献大王左右。」...还报楚王,楚王大怒,发兵而攻秦。

  实用主义带来的疼痛

  张仪的行为放在春秋时期,就是罪大恶极的表现,就是引起王道怒火的挑衅。可是秦惠文王面对多得的数百里土地,做梦都会笑醒。张仪继续得到重用,而秦国的实用主义换来了真实的利益。

  当诸侯还在信奉礼仪至上的时候,还在顾及恩德的时候,秦国已经在开始应用实用主义。这就仿佛大家都在泼水节开心的泼水时,秦国已经偷偷在人群中浇开水了。

  虽然无耻,但是真的很痛。

  当礼数成为战争中的笑话,当看到逐渐显露头角的秦国在发展壮大。诸侯们从心底发现了一个秘密:实用主义带来的是真正的强大。诸侯膜拜、百姓欢呼可能会带来荣光,可是那些在用长矛、战车冲锋的秦国士兵正在掠夺自己的土地,那些围攻而来的士兵目的就是毁灭。

  在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刻,中原各国已然改变了思想观念。

  春秋到战国的礼崩乐坏

  春秋和战国形成了一个非常鲜明的对比,诸侯虽然都在夹缝中求发展,但形式却进行了改变。春秋的“以德服人”深受孔孟之道影响,他们推崇的贤明、顺应天道确实在当时收获了一世英名。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弱肉强食”变得更加现实,更加有效率。

  当秦国的商鞅提出的人口登记,当秦国的士兵以“人头”当作军功,礼仪在秦国虎狼之师面前变成了最大的笑话。当范雎提出“远交近攻”的策略,秦王突然醒悟,把每一寸掠夺而来的土地变成秦国的土地,这才是最实用的理念。

  正是这种实用价值的转变,它让秦国走在了崛起的路上,而实用主义也落到了每个秦国百姓、士兵身上,他们信奉着商鞅灌输给他们的思想:种地交税,才能活下去。杀人得军功,才能过的好。

  生活在同时代的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类所需要的知识有三:理论、实用、鉴别。

  实用被他誉为人类最需要的知识,而远在万里之外的战国,正在上演着由“礼仪”到“实用”的转变。

  历史是大浪淘沙,在纷乱的古代只有土地和百姓、城池和士兵才能带来强大,虽然战国时期诸侯也在口口声声的喊着崇尚恩德,但背后的匕首早已经露出了锋芒。

  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人。但不得不说,用人也是“实用主义”的体现。秦国用人从不考虑名声,能骗人的张仪、无德的商鞅、睚眦必报的范雎,只要对秦国有好处,秦王把实用主义一直用到了一统了天下。

  春秋到战国的礼崩乐坏,持续了500多年,死了数百万士兵,但对于历史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这个过程让战国的华夏子孙真正的明白了:“礼仪”不能丢,但“实用”才至上。


!admin 发布于  2023-4-1 08:47 

刘彧:借种生子的奇葩皇帝

  在中国古代的帝王中,有一个十分奇葩的帝王——宋明帝刘彧。别的男人唯恐被人给自己戴绿帽子,生野种。而这个皇帝呢,竟然反其道而行之,主动的让心爱的妃子给自己戴绿帽子,而且还是自己筛选目标。

  自己生不出儿子,只好派心爱的女人去别处借种,这是宋明帝刘彧的无奈。

  如今科技发达,“借种”可以通过人工授精,从而避免男女之间的肉体接触。只可惜刘彧不是现代人,他生在1500年前的南北朝时期,所以为了得到儿子,只好让自己的女人与别的男人肉搏一番了。

  在正史记载中,“借种”生子的皇帝在中国历史上唯有刘彧。

  这个刘彧姬妾成群,但是只有原配王氏生下两个女儿,其他姬妾毫无怀孕的迹象,更别说生什么儿子了。可见刘彧的机器是不怎么好使的,这让他很是焦虑。

  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更何况他是堂堂一国帝王。为了后继有人,刘彧终于下了狠心,让自己心爱的妃子陈妙登借种生子。

  既然已经决定了借种了,那该找谁借种呢?

  刘彧暗暗筛选着目标,最后锁定在了李道儿身上。这个李道儿和刘彧关系不错,而且李道儿还算得上是宋明帝刘彧的老师。如此便不用担心借种这种隐秘的事情外泄出去,至少刘彧是这样认为的。

  刘彧之所以选择李道儿,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李道儿本是湘东王师,要文化有文化,要学历有学历。这在刘彧看来,能够保证后代的高素质、高智商。然而,事实将会跟刘彧开一个大大的玩笑,会残酷地告诉他,有其父未必就有其子。

  现在决定已经做好,目标也已经选定,下一步就是该怎么行动了。怎么操作才能确保万无一失,既能顺理成章,又可以掩人耳目呢?

  刘彧嘛,跟普通人不一样,不能直接把爱妃送到李道儿的府上。因为他时时刻刻都是焦点,一举一动都牵扯着群臣的神经。搞不好,就会露馅了。

  据史料来看,有关刘彧借种生子的情形有两种。

  第一种是《宋书》记载的,说是刘彧开始很喜欢陈妙登,后来就烦陈妙登了。陈妙登见不得宠,便主动提出转嫁给李道儿,得到了刘彧的批准。后来刘彧不见陈妙登,甚是想念,便又把陈妙登接过来了,而陈妙登回来后不久就产下了儿子。

  对于《宋书》上的说法,没有人相信,认为这纯属糊弄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一语道破天机,说是刘彧有意将陈妙登赐给李道儿的,所以一切都在刘彧的计划之中。毫无疑问,司马光的看法是比较有说服力的。

  刘彧有了一个儿子,但又觉得只有一个儿子是不够的。因为一旦夭折,情形还会和以前一样糟糕。既然一个儿子不够,那就再要吧。那就再向大臣借种?不行,做一次还行,做多了就容易走漏消息。

  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彧想出了一个更加荒唐也十分残忍的主意——派人秘密查访诸王的姬妾中有没有孕妇,有就将孕妇拖进宫里,待其生产。如果产下的是男孩,那就杀了母亲,留下孩子,然后令自己的宠姬来充当孩子的母亲。

  就这样,刘彧又获得了11个儿子。加上之前借种所生的,刘彧共有了12个儿子。不过,这12个儿子没有一个是他的亲生骨肉。

  他借种所生的那个儿子,叫刘昱,后来继承了他的帝位,成了新一任国君。刘昱凶暴异常,为君不仁,致使人心尽失,最后竟然落得个被杀的命运。可见好种子未必就会结出好果实。


!admin 发布于  2023-4-1 08:46 

古代九州对应现在哪些地方

  1、最早的九州。《说文》曰:“水中可居者曰州。”“州”“洲”通用,本义是小岛。本义逐渐放大为地名称呼。如《左传》中鲁国有阳州、齐国有平州、卫国有戎州、楚国有夏州、西戎有瓜州,均是不大的小邑。

  《左传》有“九州之戎”,即陆浑戎,分布在今天陕西商洛至河南嵩县之间。又“四岳、三涂、阳城、大室、荆山、中南,九州之险也。”据顾颉刚先生考证,这些大体都在这片区域。此九州大致与汉代弘农郡重合,在今天河南西部、陕西东南一带。不过,此九州具体包含哪些,到底是实数的九州,还是虚数的九州,今天已无从考证了。

  2、在这个现实版“九州”出现同时,文献也记载了想象版的“九州”。《左传》中魏绛引周初太史辛甲《虞人之箴》曰“芒芒禹迹,画为九州,经启九道”,齐灵公《齐侯钟》铭文也说成汤“咸又九州,处禹之堵”

  可见在春秋中期,已有把中国等于九州的概念了。但这不能证明商夏商时期就有“九州”观念,因《诗》《书》相关西周文献未以“九州”代中国,而区域多以“方”“土”“国”相称。顾颉刚先生以为此“九州”概念当在春秋中叶从“九州之戎”之“九州”演化而来,而春秋之“九州”观念形成之时尚无确指。

  3、战国西汉则出现了多种“九州”的名称。除了下图列举外,《说苑·辨物篇》的“九州”与《尔雅》比除“营州”作“青州”外,其余八州陈述完全一致,可知青、营为一。

  四种说法相比,冀州、兖州、青州(营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雍州都一致,《禹贡》(《夏本纪》沿袭)有梁州无幽州、《职方氏》有并州无徐州、《吕氏春秋》《尔雅》《说苑》则一致。

  相较而言以《吕氏春秋》最为具体,主要的是指出了对应方位,明显是以战国区域为模板。其得名大概扬为越、幽为燕之音转,雍、冀、营为都邑,青为五行,兖为水流,徐、荆为国名。


!admin 发布于  2023-4-1 08:46 

杯酒释兵权反映了北宋的什么

  “杯酒释兵权”是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反映。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使用和平手段,不伤及君臣和气,轻而易举地就解除了大臣的权力威胁,成功地防止了军变,是历史上有名的安内方略,影响深远。

  不同意此观点的人则认为宋太祖专力巩固中央政权,“杯酒释兵权”含有对内严防的性质,直接造成内政腐朽。在外患强烈的背景下,削夺大将兵权也削弱了部队的作战能力。原因是皇帝直接掌握兵权,不懂军事的文官控制军队,武将频繁调动,致使宋朝与辽、西夏、金的战争连连败北,无力解决边患。军事积弱,还使两宋亡于社会制度落后于自己的游牧民族。

  宋朝确立的文人治军的军事制度,其目的是为了彻底消除造成强唐灭亡的藩镇军制,其出发点是好的,结果是富有成效的,思想也是先进的。两宋亡于游牧民族原因则是多方面的,与两宋朝对峙的先是辽、夏,再是辽、金,最后是金、蒙,从作战态势来看,北宋面临的是两线作战只能主守。

  杯酒释兵权出自宋太祖赵匡胤,北宋乾德年间,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避免下属将领也被迫“黄袍加身”,起兵篡夺新生政权,通过酒宴方式,威胁利诱,要求高级将领交出兵权。宋太祖即位后,接受赵普建议,解除武将兵权,以免重蹈晚唐五代灭亡之覆辙。建隆二年(961),太祖召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都指挥使王审琦等宿将饮酒,劝谕他们释去兵权,这是消除禁军将领发动兵变夺取政权而采取的重要步骤。开宝二年(969),太祖又宴请节度使王彦超、武行德、郭从义、白重赞、杨廷璋,劝使罢镇改官,以消除藩镇割据的隐患。这就是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杯酒释兵权只是宋太祖为加强皇权,巩固统治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措施的开始,其后还在军事制度方面进行了多项改革。“杯酒释兵权”做为一个成语,逐步引申为泛指轻而易举地解除将领的兵权。


!admin 发布于  2023-4-1 08:46 

楚国为什么没有统一中国

  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最强盛的诸侯国之一,是当时中国疆域最大的诸侯国。楚怀王时期,楚国吞并越国,势力达到了巅峰,楚国占据了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霸占了半个南中国,面积高达上百万平方公里。

  由于当时的亚历山大帝国已经崩溃,孔雀王朝刚刚兴起,楚国成为当时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大国”。楚国疆域辽阔,物产丰富,人口众多,军队强劲,曾以一己之力独抗周王朝,一度问鼎中原,可谓风光无限。但是如此一个牛哄哄的国家却没有统一中国,最终被地处西陲的秦国灭掉了。那么为什么如此强大的楚国却没有统一中国?

  第一,楚国虽然疆域辽阔,但地广人稀、文明程度低,大部分地区处于半开发和未开发,所以看似强大,实际国力和魏国、齐国相差不大,经济上和人口甚至比不上齐和魏。

  第二,楚国一直是贵族政治,权力都被几个宗族势力控制着,这种体制排外性很强,除了吴起几乎没有平民或者外来的人得到重用。吴起变法想削弱宗族势力,可惜刚刚有点起色,楚悼王一死,吴起被各王公贵族合伙干掉,随后变法也就失败了,楚国唯一统一天下的机会错失了。

  第三,楚国地处南方蛮荒之地,一直被中原各国瞧不起和排斥,楚国根本融不进中原诸国的圈子。楚国一直渴望得到中原的承认,但是一次次的失望。楚国发展的时候他们说楚国是南蛮,都玩周礼,楚国玩周礼的时候他们却耍套路……

  第四,国内形势复杂,就像一个联邦国家,宗族和地方势力非常强大,楚王说白了就是联邦的元首,虽然大家都承认楚王是老大,但地方上还是自己玩自己的。最直接的一点就是那些被楚国降伏的国家仍然保留自己的军队,打仗的时候自然不像过去秦国那样玩命,也不像秦国那样可以很有效的将国家人力、物力、财力动员起来,除了最后抵御秦国吞并之战,楚国就没打过什么上规模的大战。此外,缺马也是楚国北上屡屡失败的重要因素。

  第五,楚国在春秋的表现不错,开拓进取,独霸一方。可到了战国时期就不行了,开始吃老本,不思进取,又连出多代昏君和庸君,楚国再大的家底也败光了。


!admin 发布于  2023-4-1 08:45 

杯酒释兵权是哪个皇帝

  杯酒释兵权出自宋太祖赵匡胤,北宋乾德年间,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避免下属将领也被迫“黄袍加身”,起兵篡夺新生政权,通过酒宴方式,威胁利诱,要求高级将领交出兵权。

  宋太祖即位后,接受赵普建议,解除武将兵权,以免重蹈晚唐五代灭亡之覆辙。建隆二年(961),太祖召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都指挥使王审琦等宿将饮酒,劝谕他们释去兵权,这是消除禁军将领发动兵变夺取政权而采取的重要步骤。

  开宝二年(969),太祖又宴请节度使王彦超、武行德、郭从义、白重赞、杨廷璋,劝使罢镇改官,以消除藩镇割据的隐患。这就是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杯酒释兵权只是宋太祖为加强皇权,巩固统治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措施的开始,其后还在军事制度方面进行了多项改革。“杯酒释兵权”做为一个成语,逐步引申为泛指轻而易举地解除将领的兵权。


!admin 发布于  2023-4-1 08:45 

楚国为什么称王

  今往古来今天来跟大家说说楚国作为诸侯国为什么要称王?成王时封楚为子爵,封地位于江汉区域,中原诸侯一直视楚国为蛮夷之地,并不待见楚国。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此时中原混乱,楚君熊通趁势攻伐姬姓诸侯随国(随国是侯爵)。随国不敌于是求和。

  因为西周那会儿楚国出了一个叫熊渠的大佬,他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然后,他果断里自己的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但是熊渠自己还是低调做着周天子册封的楚子。再后来,因为周厉王当政,熊渠担心这位特别能搞事情的周天子来找麻烦,所以他就让几个儿子把王号给去了。

  周厉王之后,周宣王继位算是太平了一段时间,到了周幽王的时候。在周幽王继位了他祖父搞事情的基因,为了削藩,换老婆换太子,他生生把他的老丈人申侯跟犬戎合作,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拥兵入了镐京。大周王后褒姒被掳走,褒姒的儿子和周幽王都死在这场动乱了。事情搞大了,诸侯们就拥立申侯的外孙继位当了周平王。平王东迁后,王室声望不负当年了,诸侯们渐渐开始各自为政了。

  于是,这时候楚国的大佬熊通觉得自己在这阶段兼并的土地很多,在叫楚子不合适。他先派人人跟周天子的随侯去说,希望他可以去周天子那里说一下楚子想要加爵的心愿。随侯真的这么做,但是周天子没批。熊通又想起了自己太爷爷的话,他效仿熊渠开始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

  然后,他自尊王号,从他之后只有楚王没有楚子。不过,这里要说一个问题,其实在西周到春秋吧。王,并不稀缺,除了有楚王,还有徐王,吴王等等。但是天子非常稀缺,只有周天子一家。春秋争霸,吴王夫差在黄池会盟诸侯的时候,他的说辞是以全周室,希望大家同意他做会盟长的口头理由也是太伯之后,在周室诸多的姬姓国之中,他的先人辈分是最大的。再加上楚国实力太强横。

  今往古来觉得楚国虽然不被周天子以及大家待见,但怎么说也属于周王朝的一部分,而周围的那些真正的蛮族那是他的对手?而且它占据的地理也非常有优势,不用与中原诸侯抢夺地盘,经过历代楚国君主的努力,楚国一跃成为南方大国。其实力绝不容小觑,以至于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中原霸主,明知道楚子不尊王道,还是不能把他怎么样,它的国土疆域与其它诸侯国加起来相差不多,当年秦始皇灭楚几乎倾国之兵。

  见自己一直得不到认可,楚国干脆破罐子破摔,我就是蛮夷了,我们不一样,我要当王,之后它打败了随国,让随国提它向周天子说情,承认他的王爵地位,天无二日,周天子岂能答应,既然不承认,楚国就自立为王。


!admin 发布于  2023-4-1 08:45 

楚国为什么最冤

  楚顷襄王熊横,公元前298-前263在位,在位时楚国已处于衰落状态。楚国自公元前312年丹阳、蓝田之役,被秦国打败以后,便一直受秦国欺压。楚怀王便想重新和齐国联合,而秦昭襄王则给楚怀王写信请他到武关(在陕西丹凤县东南)相会,当面订立盟约。尽管大夫屈原力阻,但楚怀王还是听信了公子子兰的话去了秦国。但一到秦国后,秦昭襄王就将楚怀王押到咸阳软禁起来,一年多后病死在秦国。

  楚国的大臣们听到国君被押,便立太子熊横为新的国君,即楚顷襄王。尽管楚国地广兵多,但楚顷襄王是一个奢侈腐朽、卑弱无能之君。他昏庸无能使得奸臣当道,民心涣散,守备松懈。并轻信令尹子兰和靳尚,而将欲拯救国家于危难的楚政治家、诗人屈原多次流放,致使屈原跳汨罗江自杀。

  而强秦见打击楚的时机成熟,于公元前279年令白起率军进攻孤立无援的楚国,并决定长驱直入楚国腹地,给楚以毁灭性打击。最终秦军大败楚军,掠取十六城。公元前280年楚割上庸、汉北等地予秦。公元前278年,秦兵继续进攻,攻陷楚都郢,迫楚顷襄王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

  最后,秦军又西取西陵(今湖北宜昌),再向东攻占竟陵(今潜江西北)直至安陆一带,向南直达洞庭湖边。大别山以西的江汉地区尽为秦有,从此楚国本土丧失殆尽,楚国更加衰弱下去,直至灭亡。公元前263年(楚顷襄王三十六年),楚顷襄王病死,在秦国做人质的太子完逃回楚国立,是为楚考烈王。

  秦王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楚国内部发生叛乱,楚将项燕将秦叛将昌文君拥立为荆王,秦以镇压荆王为名,举兵攻楚。楚国当时虽败,但实力尚在。当秦破三晋之后,就全力攻楚。秦将李信自恃年少壮勇,在秦王面前夸下海口:以20万兵力即可横扫楚国。秦王又问老将王翦,王翦答非60万不可。秦王以王翦怯弱而李信勇,于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派李信率20万兵众攻打楚国。李信轻敌惨败,秦军退出楚境。

  嬴政遭此挫折,即亲赴王翦家,向王翦赔一礼,请其率兵出征,倾全国兵力——60万人,于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大举伐楚。楚国以全部兵力拒秦,大将项燕战死,楚军大败,秦军俘虏楚王负刍,攻占楚都郢(今湖北荆州市),楚国灭亡。而后,秦军又向江南广大楚地及降服于楚的越地进攻。不久越君降秦,至此,楚国全部覆灭。

  楚国的面积和经济强过秦国,但政治与外交不如秦国,楚王不善用人才,“唯楚有才,楚不用才”,军事训练与武器装备不如秦国,秦国长期与强悍的北方游牧民族作战,军队很具战斗力,武器先进,秦国拥有大量的铁制武器、弓箭和马匹,楚国还在大量使用青铜武器,缺乏马匹。

  楚国政治、军事与外交上的失败,即使有较好的经济状况,也会亡国的,所以秦朝灭亡以后,项羽打出恢复‘楚’的旗号,号西楚霸王,因为项羽的父亲是楚国大将项燕,项燕战死以后,项羽被叔叔项梁收养,他们都是楚国的贵族,自然希望恢复楚国的地位,只是不如汉中王刘邦,所以刘邦夺取天下以后,就叫汉朝,如果是项羽夺取了天下,就应该叫楚朝了,呵呵。


!admin 发布于  2023-4-1 08:45 

楚国为什么被称为蛮夷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和秦国都是周天子分封的正牌诸侯国,为什么它们都被中原各国等国称为蛮夷之国呢?

  一、它们出身低,分封晚

  周朝建立后,周武王实行分封制,把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分封为诸侯。周武王和周公共分封了三百多个诸侯国,其中七成以上都是姬姓诸侯国,比如鲁国,燕国,晋国等,齐国则是功臣姜太公的封地。

  相比以上各类诸侯国,楚国和秦国的统治者的出身比较低,获得分封的时间也比较晚。

  楚国统治者虽然宣称是高阳氏(黄帝之孙)的后裔,但已经流落南方荒蛮之地数百年。楚国建立国家的时间比周朝还早一些,但直到周成王时期,楚国首领熊绎拿着桃木弓和棘枝箭侍奉周天子,替天子驱邪除灾,才获得周成王的承认,被封为“子爵”。

  秦之先人也是高阳之后,因助禹治水有功,舜赐姓嬴氏。周孝王时,赐秦地为封邑,方圆五十里,号为秦嬴。秦庄公时,因征伐西戎有功,被周宣王封为西垂大夫。

  公元前771年,犬戎和申侯攻杀周幽王时,秦襄公出兵救周,并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被周平王封为伯爵,赐给岐(今陕西岐山县东北)以西之地,秦国正式成为诸侯国。

  平心而论,楚和秦的出身并不低,而且很高贵,他们都是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周王的赏赐,比那些无功而受禄的周王亲戚们牛多了。

  但是,当时的姬姓诸侯国数量占绝对多数,他们都很有优越感。他们的君主看秦国楚国,就跟后世王朝的皇亲国戚看待一般官吏没啥区别。他们看不起秦、楚,认为它们是蛮夷也就很好理解了。

  二、位于蛮夷之地

  姬姓诸侯国大多被分封在中原的肥沃之地,生活比较滋润。外姓诸侯大多被分封在边缘之地,土地贫瘠,还要负责与夷狄打仗,保卫王室。

  秦国被封在岐山以西,与西戎诸部相邻,秦国的职责就是与西戎作战,秦襄公后来就在与西戎作战时战死沙场。最终,秦国吞并了西戎,拓地千里。

  秦国吞并西戎是为周朝做贡献,永久解决了西部边患。但这样一来,秦国大部分土地就是蛮夷之地。中原各国就把秦国当成夷狄之国。

  楚国则是在南边吞并周边小国,成为南方最大的国家。楚国的地盘大部分位于南方,远离中原,因此也被中原各国成为蛮夷。

  当然,楚国在攻打一些小诸侯国的时候也自称蛮夷。

  三、中原国家掌握话语权

  从上面我们也可以看出,秦国和楚国虽然地盘大,军事力量也比较强大,但是并没有什么话语权。中原各国基本由齐国、晋国等霸主国家说了算。

  霸主国家带领一帮小弟,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不管是共同抵御楚国还是进攻秦国,都是名正言顺。

  四,诸侯国利益

  西周时期,虽然周天子分封了几百个诸侯国,但是在当时的中华大地上还有数百个没有经过周王分封的土著国家。

  从西周到战国前期,周朝的诸侯国一直在组织联军攻打这些“夷狄”国家,直到战国中期,“夷狄”国家基本已不复存在,全都并入了中原诸侯国。在春秋战国时期,攻打夷狄之国是最名正言顺的。

  春秋时期,齐国称霸40年,其余时间基本都是晋国在称霸。而晋国与秦国和楚国关系都不怎么好,秦晋、晋楚之间多次爆发战争。

  晋国与姬姓诸侯国,是春秋时期最强大的国家,又拥有很多小弟,掌握国际话语权。晋国极其同盟为了在与楚国、秦国的战争中获得更多道义支持,自然就把秦国和楚国称为夷狄之国。

  总结一下,秦楚之所以被称为夷狄之国,最主要原因是他们是强大的后发国家,且经常和中原霸主齐国和晋国爆发战争。


!admin 发布于  2023-4-1 08:44 

宋明帝为什么被称为猪王

  永初三年,公元422年,被后世评为“南朝第一帝”的宋武帝刘裕,带着未能北上伐魏一统天下的遗憾咽了气。

  他儿子女儿生了一堆,愣是没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反而一个比一个混账不是东西。眼看这刘宋王朝还没迎来辉煌的巅峰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刘裕的子子孙孙里总算出了个有潜力的好苗子。

  巧的是,好苗子也叫刘彧(yu第四声),是宋文帝第十一个儿子,宋武帝刘裕的孙子。

  《广雅》云:彧者,文也。

  少时的刘彧确实人如其名,是个文采斐然的美少年。

  【帝少而和令,风姿端雅。····好读书,爱文义,在籓时,撰《江左以来文章志》,又续卫瓘所注《论语》二卷,行于世。】——《宋书·本纪第八明帝》

  并且刘彧极有孝心。他年少失母,是由嫡母路皇后抚养长大,路皇后有疾,他常亲自侍奉医药。

  长得好,有才华,又仁孝,这样的品貌搁在一堆歪瓜裂枣般的刘氏子弟里,那无异于是黑夜里的一颗璀璨明珠,只要眼不瞎,是个人都能看得出刘彧的优秀。

  如果坐在皇位上的是刘彧他爹,刘彧自然是越优秀越好。可问题是,当皇帝的是刘彧他三哥。他三哥呢又是个猜疑心特别重的人,在继续当一个耀眼的美少年和平平安安地活着之间,刘彧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活着。

  他开始装傻充愣,努力地减弱自己的存在感。天天除了吃还是吃,短短几年,就成功地把自己从一个翩翩美少年吃成了肥头大脑的胖子。刘彧的三哥一瞧,果然放下心来。然而保住小命的刘彧还没能松一口气,就遇上了个更凶残的侄子刘子业。

  这刘子业别的本事没有,当昏君暴君倒是一把好手。

  刘子业看谁都可疑,尤其还有谣言说“湘中出天子”(《宋书·本纪第七前废帝》)。而刘彧恰恰就是湘东王。刘子业二话不说,就把包括刘彧在内的几位皇叔全抓了。

  大概是看刘彧长得蠢胖,刘子业干脆把刘彧当猪养,还改叫他“猪王”,百般折辱。

  【尝以木槽盛饭,内诸杂食,搅令和合,掘地为坑阱,实之以泥水。裸明帝内坑中,以槽食置前,令以口就槽中食之,用为欢笑。】——《宋书·列传第三十二文九王》

  在刘彧命悬一线之际,刘子业这天怒人怨的皇帝就被人里应外合给杀了。

  刘彧被皇弟刘休仁拥上帝位。

  虽然刘彧如今不再是美少年而是油腻青年,但好在当明君的潜质还在。当上皇帝后,他宽厚仁和,大力提拔有识之士,不避亲疏用人唯贤,并且厉行节俭。

  只可惜,好景不长。就像当初的美少年刘彧是昙花一现,明君刘彧也没能有始有终!

  在位后期的刘彧逐渐昏聩。挥霍享乐起来,比之他的昏君三哥、侄子,有过之而无不及。

  【上奢费过度,务为雕侈。每所造制,必为正御三十副,御次、副又各三十,须一物辄造九十枚,天下骚然,民不堪命。其余事迹,别见众篇。亲近谗慝,剪落皇枝,宋氏之业,自此衰矣。】——《宋书·本纪第八明帝》

  如果宋武帝刘裕泉下有知,自己豁出命去打下的江山被这么糟蹋,估计棺材板都快盖不住了。

  除此之外,刘彧的脾气也越来越糟糕。某日尚书右丞江谧不小心口误犯了他的忌讳,将宣阳门称作“白门”,刘彧当场大怒:“朕要宰你全家!”

  【上变色曰:“白汝家门!”】——《宋书·本纪第八明帝》

  刘彧没有一位康熙那样善于养生的爷爷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加上早年习惯了当个吃货,如今山珍海味任他挑,就更变本加厉了。

  他吃鱼,数量不论条,次次都以升计算;他吃腊肉,顿顿至少吃两百块。

  【以蜜渍鱁鮧,一食数升,噉腊肉常至二百脔。】——《南史·卷三宋本纪下第三》

  胡吃海喝,荒淫无度,导致他隔三差五就病一病。病久了,他还特迷信地改了年号,希望一个好寓意的年号能让他快点恢复健康。

  【泰豫元年春正月甲寅朔,上以疾未痊,故改元。】——《南史·卷三宋本纪下第三》

  但天天大鱼大肉,没有良好的生活作风、合乎养生之道的饮食起居习惯,就是一天换个年号那都不顶用。

  可是刘彧不仅没有认识到问题的根本所在,还放纵如故,甚至不听医嘱,在病中还要大碗吃羊肉。

  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刘彧就这么把自己作死了。

  【是日,上崩于景福殿,时年三十四。】——《南史·卷三宋本纪下第三》

  中国历史上335位皇帝,平均寿命41岁,只活了34岁的刘彧连合格线都没达到。

  刘彧最初明明握了一手好牌,然而却被他自己打得稀烂。


!admin 发布于  2023-4-1 0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