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帖木儿:娶皇后为妻公主为妻

  燕帖木儿的父亲是元朝的大臣。年轻时,他只是元武宗身边的保镖。由于他的才能,他一路高升,成为军队的重要官员,掌握着军事权力。

  当时,元代有两种继承王位的方式,一种是由父亲传给儿子,另一种是由兄弟传给兄弟。

  元武宗掌权的时候,他跟他的弟弟做出了承诺,在死后他将王位传给他的弟弟,但有一个条件,他的弟弟死后要将王位传给元武宗的儿子,也就是说弟弟的侄子。元武宗的弟弟同意了,但当他的弟弟真的上位时,他把元武宗的儿子送到了一个远离皇城的地方,表明他不打算让他的侄子继承王位。

  弟弟后来也去世了,宫廷里一片混乱。燕帖木儿认为是时候站起来了。他主张扶植元武宗的儿子当皇帝。在燕帖木儿的帮助下,元武宗第二子图贴睦尔一举掌权,成为元朝的皇帝,即元文宗。

  元文宗知道他不是长子,朝廷里会有很多人不满。他说他只是暂时成为一个替代皇帝,当他的兄弟回到皇城时,他会把王位还给他的兄弟。

  结果,元文宗的哥哥知道了这件事,赶赴皇城。在他到达之前,他周围的人都支持他当皇帝。结果,皇帝的哥哥就在这个时候突然去世了,没能继承王位。许多人怀疑是燕帖木儿杀死了他。

  元文宗坚定地坐在皇位上。皇帝明白这一切都是靠燕帖木儿得到的,所以他非常器重他,给了他很多奖赏,让他做了宰相。但燕帖木儿逐渐为自己的功绩感到骄傲,越来越肆无忌惮。他娶了前皇帝的皇后为妻,并让40位公主为妾。当皇帝知道这一点时,他不仅不在乎,而且还说这是国家真正的支柱。

  元文宗皇帝,因为他哥哥的惨死,非常担心他哥哥的鬼魂会每天找自己报仇,所以很快去世了。而宰相也死于过度的淫乱。


!admin 发布于  2023-4-1 09:54 

永泰公主的死因揭秘

  关于公主死的经过,《旧唐书》,《新唐书》和《资治通鉴》均有明确的记载。当时武则天年事已高,许多政事都委托张易之兄弟办理。邵王李重润和他的妹妹永泰郡主以及郡主的丈夫魏王武延基在背后偷偷议论张易之,被张发现后,告到武则天处。武则天大怒之下逼令他们三人自杀。由于三部正史都把整件事情写得清清楚楚,所以,永泰公主死于李重润一案,一直以来,史学家们都没有什么异议。

  然而,自从1960年发掘永泰公主墓,出土了公主的墓志铭之后,就逐渐有学者对公主的死因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史书与志文的记载有很大的不同,而且史书对于李重润一案在记载上有许多违异之处。例如关于李重润、李仙蕙、武延基三人的死亡时间,新、旧《唐书》及《资治通鉴》的记载各不相同,有的记年,有的记年记月,有的则是年、月、日都记,与志文上刻的永泰公主的死亡时间有所出入。因此他们推断永泰公主并非与武延基等同时遇害。

  又如关于李重润一案遭杀害人数,三本史书也分别有三人、二人、一人三种说法。关于三人之死的方式,三本史书有“杖杀”、“皆逼令自杀”、“令自杀”、“得罪缢死”、“缢杀之”、“杀”等不同的记载。综合以上三大疑点,加上永泰公主墓志铭上有“珠胎毁月、怨十里之无香;琼萼凋春,忿双童之秘药”和“自蛟丧雄锷,鸾愁孤影,槐火未移,柏舟空泛”等字样,学者们推断李重润一案并未波及到永泰公主,丈夫武延基死后,她还孤单地生活,而最终导致她死亡的原因是难产。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同意以上的观点,也有学者坚持正史的说法,认为永泰公主的确为武则天所杀。在他们看来,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在三人死亡时间的记载上  关于公主死的经过,《旧唐书》,《新唐书》和《资治通鉴》均有明确的记载。当时武则天年事已高,许多政事都委托张易之兄弟办理。邵王李重润和他的妹妹永泰郡主以及郡主的丈夫魏王武延基在背后偷偷议论张易之,被张发现后,告到武则天处。武则天大怒之下逼令他们三人自杀。由于三部正史都把整件事情写得清清楚楚,所以,永泰公主死于李重润一案,一直以来,史学家们都没有什么异议。

  然而,自从1960年发掘永泰公主墓,出土了公主的墓志铭之后,就逐渐有学者对公主的死因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史书与志文的记载有很大的不同,而且史书对于李重润一案在记载上有许多违异之处。例如关于李重润、李仙蕙、武延基三人的死亡时间,新、旧《唐书》及《资治通鉴》的记载各不相同,有的记年,有的记年记月,有的则是年、月、日都记,与志文上刻的永泰公主的死亡时间有所出入。因此他们推断永泰公主并非与武延基等同时遇害。

  又如关于李重润一案遭杀害人数,三本史书也分别有三人、二人、一人三种说法。关于三人之死的方式,三本史书有“杖杀”、“皆逼令自杀”、“令自杀”、“得罪缢死”、“缢杀之”、“杀”等不同的记载。综合以上三大疑点,加上永泰公主墓志铭上有“珠胎毁月、怨十里之无香;琼萼凋春,忿双童之秘药”和“自蛟丧雄锷,鸾愁孤影,槐火未移,柏舟空泛”等字样,学者们推断李重润一案并未波及到永泰公主,丈夫武延基死后,她还孤单地生活,而最终导致她死亡的原因是难产。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同意以上的观点,也有学者坚持正史的说法,认为永泰公主的确为武则天所杀。在他们看来,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在三人死亡时间的记载上,只有详略的差别,没有年、月、日的混乱和矛盾,而且通过计算,史书所记的三人死亡时间(九月壬申,即九月初三)与墓志所记永泰公主之死亡时间(九月初四),相距仅一天,由此并不能推断出公主并非与李重润等同时遇害。

  关于死亡的人数,三本史书之所以记载会有不同,是由于同一事件在一本书中多次出现,作者为了行文的需要,有主次和详略的安排。所以,这也不能说是史书之间互相违异。至于三人之死的方式虽说有许多不同的说法,但是遭杀害这一点是一致的,而且除了“杖杀”之外,其余记载均属赐自尽的方式。

  他们还认为唐代就有对罪犯在律外先行决杖的惯例。至于死刑,唐代也有先决杖,后行刑的惯例。所以,李重润以大逆之罪在被武则天赐令自杀之前先行决杖,是符合当时国情的。而从小娇生惯养的李重润很有可能经不起杖打的痛苦,在行杖刑时就一命呜呼。因此,“令自杀”和“杖杀”也就不矛盾了。

  排除了以上的疑点,接下来最大的问题就是,史书的记载为什么会和墓志铭的记载有所不同?学者们认为这与墓志铭的作者在当时的处境有关。给一个遭杀害的死者写墓志,如果直书死因,往往会给死者及其家属、后代带来难堪,尤其被害的人与自己是差不多时代的人,又贵为公主,若写不好,不仅牵涉到整个皇族的颜面问题,很可能自己的项上人头就要不保,所以作者只能采取避重就轻的办法,巧妙地避开死亡的真正原因,或者说是关键原因。

  永泰公主难产可能确有其事,因为她当时毕竟只有17岁,身心发育也许都还未健全,而且据出土的永泰公主的尸骨看,她的身材也很娇小。但是并不能就因此断定她的死与武则天毫无关系,说不定她就是被武则天用明的或暗的手段使之流产而丧身的。因此难产只是永泰公主死亡的次要原因,其主要原因还是祖母武则天的迫害。

  没有想到,一块墓志铭的出土竟会使原本明明白白的一段历史变得扑朔迷离,究竟永泰公主是因何而香消玉殒,可能还要等待学者们更加深入的研究,才能最终揭开谜底。不过这毕竟是有相当难度的!,只有详略的差别,没有年、月、日的混乱和矛盾,而且通过计算,史书所记的三人死亡时间(九月壬申,即九月初三)与墓志所记永泰公主之死亡时间(九月初四),相距仅一天,由此并不能推断出公主并非与李重润等同时遇害。

  关于死亡的人数,三本史书之所以记载会有不同,是由于同一事件在一本书中多次出现,作者为了行文的需要,有主次和详略的安排。所以,这也不能说是史书之间互相违异。至于三人之死的方式虽说有许多不同的说法,但是遭杀害这一点是一致的,而且除了“杖杀”之外,其余记载均属赐自尽的方式。

  他们还认为唐代就有对罪犯在律外先行决杖的惯例。至于死刑,唐代也有先决杖,后行刑的惯例。所以,李重润以大逆之罪在被武则天赐令自杀之前先行决杖,是符合当时国情的。而从小娇生惯养的李重润很有可能经不起杖打的痛苦,在行杖刑时就一命呜呼。因此,“令自杀”和“杖杀”也就不矛盾了。

  排除了以上的疑点,接下来最大的问题就是,史书的记载为什么会和墓志铭的记载有所不同?学者们认为这与墓志铭的作者在当时的处境有关。给一个遭杀害的死者写墓志,如果直书死因,往往会给死者及其家属、后代带来难堪,尤其被害的人与自己是差不多时代的人,又贵为公主,若写不好,不仅牵涉到整个皇族的颜面问题,很可能自己的项上人头就要不保,所以作者只能采取避重就轻的办法,巧妙地避开死亡的真正原因,或者说是关键原因。

  永泰公主难产可能确有其事,因为她当时毕竟只有17岁,身心发育也许都还未健全,而且据出土的永泰公主的尸骨看,她的身材也很娇小。但是并不能就因此断定她的死与武则天毫无关系,说不定她就是被武则天用明的或暗的手段使之流产而丧身的。因此难产只是永泰公主死亡的次要原因,其主要原因还是祖母武则天的迫害。

  没有想到,一块墓志铭的出土竟会使原本明明白白的一段历史变得扑朔迷离,究竟永泰公主是因何而香消玉殒,可能还要等待学者们更加深入的研究,才能最终揭开谜底。不过这毕竟是有相当难度的!


!admin 发布于  2023-4-1 09:52 

古代第一女神相19岁封侯

  许负,西汉初年女相士,被誉为“古代第一女神相”。在《史记》中,一向惜字如金的司马迁,对这位民间的女相士,却反常地给予诸多的笔墨。无论是在帝王本纪中,还是在诸侯世家中,亦是在将相列传中,我们都能从中找寻到许负的踪影。

  《史记.外戚世家》载:“媪之许负所相,相薄姬,云当生天子”。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载:“条侯亚夫自未侯为河内守时,许负相之,曰:「君后三岁而侯。侯八岁为将相,持国秉,贵重矣,於人臣无两。其后九岁而君饿死。」”。

  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许负在那个时代绝对是一个神人。她说薄姬生的孩子能当天下,后来果然应验,她的儿子刘恒做了皇帝,是为文帝。她说周亚夫过三年就能封侯,三年后因他哥哥周胜之杀人被夺爵,他得以继承绛侯爵位。为侯八年后,可为相,执掌一国朝政,八年后,周亚夫因平定七国之乱用功,荣升丞相。为相九年后,会饿死,九年后,因被诬陷造反,周亚夫绝食而死。

  可以说,如果真如史所载,许负不亏是“第一女神相”。当然不管如何,许负在汉初凭借着这等相面之术,一时享尽了人臣所能享的荣华富贵。

  公元前202年,刘邦登基称帝,因早年间许负曾预言刘邦有天子之相,因此顿觉她乃神人,并就赐她鸣雌亭侯的爵位,而这一年许负才19岁,自此她就成为了封建时代少数几个拥有列侯爵位的女子,名垂青史。

  之后,许负因预言薄姬有贵人之相,让刘邦选中薄姬为妃,而后刘恒随之出世。不久,朝局不稳,吕后当政,许负又向刘邦进言,为了保证薄姬和刘恒的安全,应该让他们尽早外放封地,就这样刘邦将刘恒封在代地,是为代王。

  如此,在当时吕后诛杀刘姓皇族时,因刘恒和薄姬早已不在庙堂之中,因此得以幸免。

  就这样,大难不死的刘恒在吕后死后,在诛吕功臣的联合推举下被立为帝,是为孝文皇帝。而后,刘恒为了感激许负当年的救命之恩,遂以帝王之尊,屈尊称许负为义母,称许负的丈夫裴钺为义父,并亲赐裴钺为洛商侯,秩两千石。

  终文帝一朝,许负都备受恩宠。文帝九年,许负五十大寿,一向节俭的文帝不仅亲自前往,还为她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仪式。不过因许负本人从无恋权的心思,对权力没有啥觊觎之心,所以在五十岁大寿之时,许负就向文帝提出致仕,然后就隐居于商洛山中,直至终老。


!admin 发布于  2023-4-1 09:52 

史上不靠谱皇帝有哪些

  在电视上看到的皇帝大多都是一本正经的严肃之人,殊不知,皇上不靠谱起来,没有人拦的住。那么历史上到底有多少个无厘头的皇帝呢?

  南朝皇帝萧宝卷就是其中之一,他因为迷恋上了做些小买卖,就在皇宫里建了一个集市,让宫女、太监们来扮演小贩和客人,自己则当气了一个小小的抄写员,有时候还坐在肉铺里切肉,如果工作稍有失误,身任市场主管的潘贵妃就会下令杖责。当然了,这可不能真打,不过是做做样子罢了。潘贵妃坐轿巡视街道的时候,他就扮演忠实的奴才在旁边伺候,有时候到了岳父家里,这位皇帝就像普通的女婿那样,表现得十分勤快,一会儿去井里打水,一会儿又跑到厨房给厨子打下手,一点儿没有身为皇帝的自觉性,让人哭笑不得。

  宋废帝刘子业也十分“无厘头”,他因为十分讨厌叔叔刘彧,就扒光了叔叔的衣服,然后把叔叔扔到了猪圈里,让他像猪一样拱着嘴吃木槽里的猪食,以此为乐趣。他还命人重画了祖先的像,画好之后,歪着脖子看了半天,突然指着世祖刘骏的像说:“他原来不是酒糟鼻,画上怎么看不见红呢?”于是就召来了画工,把刘骏的鼻子涂成了像草莓一样的酱红色,还他鼻子的一个历史真实。

  南朝的另一个皇帝萧昭业喜欢奇装异服,经常穿着五彩锦绣衣服在宫中晃荡,醉酒后之后则脱得赤条条。后来又高价买来公鸡斗耍。有时候玩腻了,就跑到父亲的墓道里去,像小孩子一样扔稀泥巴,比赛跳高,真是不怕他父亲爬起来教训他啊!

  齐后主高纬更是不靠谱,过惯了锦衣玉食的他在皇家园林内开设了一个贫儿村,自己床这破烂的衣服,手里拿着乞钵到处讨饭吃。后来又仿照西部边境的一些城池,让人穿着黑色的衣服模仿北周士兵来进攻,自己亲自披挂上阵,带着一群太监杀敌,玩的不亦乐乎。

  这些皇帝的言行都被《资治通鉴》记载下来,成为了典型的“玩物丧志”的代表。


!admin 发布于  2023-4-1 09:51 

中国一词什么时候出现并使用的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西周初年,当时这两个字指的是皇帝的都城,因为西周实行分封,制,君王居住在周边分封国的中间,中国以外称四夷,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认为秦朝处在天地的中间,故称中国。

  但在明朝之前,“中国”还不是专属的国号,一些社会开放的王朝,如汉唐时期,外国人称中国人是汉人、唐人等,明朝时期,则正式将“中国”两字称为了国号,对内对外都自称中国。

  但俄罗斯人曾经称我们为“契丹”,其原因是五代十国后辽王朝政权在北方建立了起来,存在了200多年,影响深远,俄国人误以为“契丹”就是中原王朝,“契丹”也就成为了古中国的一个称呼。

  另外,古印度称呼我国为“震旦”,“震”的意思为“东边”,“旦”指的是太阳升起的地方,“震旦”即东方的国度;古希腊称我国人为“赛里斯”,起于蚕与丝的本意。除了这些称呼外,其实还有一个高贵又霸气的名字,却鲜有人知。

  这个名字为“桃花石”,是古代中亚人对古中国和汉族人的称谓,对于“桃花石”名字的来源则有两个说法,一说“桃花石”为“拓跋”的对音,南北朝时期,拓跋氏在中国北方建立起了强大的北魏,影响甚广,对中亚地区也有很大的影响。

  还有一种说法是源于唐朝,众所周知,盛唐时期对整个世界都有很大的影响,现今唐人街在多个国家也都存在,唐朝时期建立的《阙特勤碑》、《毗伽可汗碑》等碑文也都出现了“桃花石”的称谓。

  不过实际上,“桃花石”这个称谓在隋唐之前就出现了,但由于国力的强盛,社会的开放,国人走向了世界,外国人也来到了中国人,世界各国也都认识到了中国,欣赏于中国,甚至对中国充满了向往,于是“桃花石”这个称谓并流传开来。

  追溯我国对世界的影响,早在西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万国来朝”的景象,“华夏”一名也最早出现在西周,华指的是汉服,夏指的是行周礼的大国,所以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衣冠上国”的美誉,《左传》记载:“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至于中国人自称是华夏子孙,则与炎黄两帝有关,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融合后也就成了华夏部落。


!admin 发布于  2023-4-1 09:51 

历史上真的有南诏国吗

  唐朝时期,约738年至937年之间,在云南洱海地区出现了6个比较大的部落联盟,史称六诏。

  这六记分别是蒙嶲诏——约在今天的巍山县北部至漾濞县;邓赕诏——约在今天的邓川县;浪穹诏——约在今天的洱源县;施浪诏——约在今洱源青索乡一带;越析诏——约在今天的宾川一带;蒙舍诏——在今天的巍山县一带。

  蒙舍诏地处六诏的最南面,所以又被称为南诏。六诏不相臣服,各自为政,其中蒙舍诏势力最为强大。

  “诏”是当时少数民族对王的称呼。在六诏中,南诏势力最强,它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消灭了其他五诏,统一六诏,这主要得益于唐王朝的大力支持。

  7世纪中叶,吐蕃势力崛起并逐渐南下,延伸到云南洱海地区和四川盐源一带,兵锋直逼成都,直接危及唐王朝对西南地区的统治。在这样的形势下,唐王朝采取的重要决策之一就是加强对南诏势力的扶植,希望借此能遏制和消除吐蕃在洱海地区的势力和影响,同时达到控制滇池、洱海地区的目的。

  另外,在六诏当中,蒙舍诏也是一个雄心勃勃、具有战略远见的部族,在政治上显得更加灵活和主动,对唐王朝一向采取亲附政策。细奴逻创建南诏蒙舍王国以后,就多次派遣各级人员到长安城朝觐大唐皇帝。南诏人员每到长安,都受到大唐皇帝的召见。

  同时,第四代南诏王皮逻阁骁勇善战,他不断征服各个诏都的捷报传到了唐朝皇帝的手中,又有其子阁罗凤鼎力相助,皮逻阁更是如虎添翼。经过艰难的战争,皮逻阁统一了六诏。他像是一卷狂风,呼啸袭来,将其他五诏的权力、土地统统收入自己的囊中。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唐王朝册封蒙舍诏第四代诏王皮逻阁为“云南王”。至此,南诏的概念不再是指那个仅占据巍山地区的南诏,而是据有云南以及更广阔区域的,与中原王朝保持密切联系的边疆民族地方政权。统一后的南诏,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富裕,社会呈现出“家饶五亩之桑,国贮九年之廪”的繁荣景象。

  原来寂寞无所闻见的中国西南部广大地区,因南诏王国的出现,变得有声有色,并开始参加了中华的历史活动。

  南诏是中国历史上在西南边陲地区占有重要地位的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政权,自738年皮逻阁统一六诏起至902年郑买嗣篡权灭南诏止,首尾凡165年。其疆域包括今日云南全境和贵州、四川、西藏的一部分,以及越南、缅甸的部分地区。南诏蒙氏政权自细奴逻到舜化贞,经历了13代诏王的统治。

  如今,这十三代话王早已消失在历史激荡的风云之中。背靠苍山、面向洱海的南调古城太和城的红墙黄瓦、高大巍峨的南诏王宫只剩下很少的遗迹,在历史的黄昏中只留下点点昏暗的身影;太和城前毫立着南诏德化碑,经过历史的凄风苦雨的浸泡,文字早已斑驳;剑川石宝山,石钟敲响,巨大的石窟,第二窟“阁罗凤出巡图”的石像,留下了石头写就的历史,保存着南诏一代君王的身影……这些都曾与南记王国紧紧相连。


!admin 发布于  2023-4-1 09:51 

古代牙刷一只竟价值一两金子

  在唐代,也就是9世纪的唐朝,牙刷就存在了。请注意,我说的牙刷可是和现代牙刷,在形制上基本相同的牙刷呀。

  当时的牙刷主要是骨质、兽角、竹木等材料做柄,在一端钻孔两行,然后种上马尾。钻孔越少越说明牙刷越古老,辽代和北宋的牙刷一行12孔居多。唐朝特别是晚唐的牙刷更少一些。当然,这也是靠皇家和普通有钱人的区别,皇家工艺技术更高超,那么刷孔就更多些。

  当时的牙膏的主要成分是盐、金银花、藿香、茯苓等,常常是将它们放在一起熬制。对于一般家庭和小富之人来说,牙膏容易得到,牙刷却成本比较高。所以,牙刷如果没有也没关系,用手指揩或者用布裹着木棍擦也行。别小看裹布用手指擦这种行为,直到16世纪欧洲人还这么干呢。

  牙刷的出现首先要感谢印度和佛教传入,佛教传入时引入了清洁牙齿的做法,之前和之后几千年,中国人对牙齿的保护大多是漱口和叩齿。孙思邈还专门写过扣齿百下的好处,当然,现在有时候我们也这样做牙齿保健操。

  印度的方式是把柳枝咬破利用柳枝纤维刷牙,当然你得放上盐或其他东西。当然,每次嚼完就扔掉,比较麻烦。因此,这种方式没有被中国人广泛接受,在本土佛教界则有一些人接受了。例如玄奘在《大唐唐西域记》亦日“馔食既讫,嚼杨枝而为净”,还是当做稀奇的事情。

  晚唐时期牙刷的出现,是否受了印度的影响不得而知。

  北宋时期,因为僧人刷牙现象增多,再加上对传统信仰的浸染,刷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当时的一些学者对此表示反对,例如周守中写的《养生类纂》“早起”中说:“早起不可用刷牙子。恐根浮兼牙疏易摇,久之患牙痛。盖刷牙子皆是马尾为之,极有所损。今时出牙者,尽用马尾灰,盖马尾能腐牙龈”。强烈反对在早晨刷牙。

  因此,北宋时期的牙刷并未普及。然而,与此相反,辽国却对牙刷的接受程度比北宋要高。至今辽国牙刷已经发现100多件,可以分为圆柱状细柄型、扁板状宽柄型。每类型又分为小类,至少有16种以上类型的牙刷。

  当时光进入南宋后就大不一样了,南宋时期的吴自牧在描写杭州生活的笔记体专著《梦粱录》第十三卷就写道:“诸色杂货中有刷牙子。”“铺席”一节罗列临安的著名店铺,其中就有“凌家刷牙铺”和“傅官人刷牙铺”等专门刷牙的店铺。宋朝时期的牙刷,高端材质为虎骨、象牙、驴骨。之后是各种兽角。最后才是竹木。

  不管怎样,牙刷的价格比较贵,一般人无法承受。即使到了元代,一只牙刷足有一两金子。因为辽宋金时期的牙刷太贵,牙刷在民间一直无法普及。


!admin 发布于  2023-4-1 09:50 

正七品官的知县为什么无法压制九品的巡检

  按照明清两代的官制,官员的品级分为九品十八等,即从一品到九品,每品又有正从之分。在明清两代,知县为一县之最高长官,品级为正七品。当然,偌大一个县,不可能只靠知县一个人来治理,在知县之下,还有县丞、主簿、驿丞等一些八品、九品一众朝廷正式任命的官员。

  知县的属官中,除了这些县丞、主簿、驿丞之外,还有一个比较特别的存在,那就是巡检。别看巡检这个职位品级只有九品,但是在县里面的地位却是特别,即便是知县这样的一县之长,也不会轻易得罪巡检。

  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现象,原因无外乎两个。

  第一,巡检带有军队和行政的双重性质。

  以明朝为例,在各县会设立巡检司。巡检司主要的职责就是负责缉捕盗贼,维持治安,和我们现在的乡镇派出所类似。但是在主要职责之外,巡检司还担任着另外一个重要角色,那就是国家军队在地方上的延伸,要负担起部分军队职责,诸如搜集情报,镇压流民起义。

  换句话说,巡检司虽然属于县衙的下级机构,但同样带有军队性质。

  每个巡检司下辖几十人至百余人不等,这些人不属于正规的官兵,都是从本地招募而来。如果非要说的话,巡检司招募的这些人,性质有点像现在的民兵。

  举个例子,历史上最有名的巡检司,莫过于澎湖巡检司。澎湖巡检司设立的目的,就是忽必烈为了进攻日本做准备,在澎湖一带设立巡检司,用来作为通向台湾的翘板,并以台湾作为进攻桥头堡。由此可见,巡检司的军队性质还是挺明显的。

  第二,巡检大多为本地豪强担任。

  俗话说得好,强龙不压地头蛇。知县再怎么厉害,终究也不能由本地人担任,这是古代统治者为了避免地方失去控制的一种手段。

  但是巡检却不一样,他们一般情况下都是由本地的豪强乡绅来担任,因为他们对本地熟悉有威望,用他们来管理当地治安最有效。

  实际上,古代的中央集权王朝,对于地方的控制仅仅限于县这一级,再往下深入,就必须要靠地方上有名望之人,诸如乡绅。

  所以,像知县这样的地方官,想要把所管之县治理好,维持自己在县内的地位,就必须和当地的豪强和乡绅们搞好关系。甚至有人说,豪强和乡绅们才是当地真正的主人,至于县令对于来们来说都是可有可无的。

  而巡检司里面的巡检,一般都是本地豪强和乡绅,他们招募的兵,也都是本地之人,甚至可能是本地的地痞流氓。知县自然不敢去惹。


!admin 发布于  2023-4-1 09:50 

师爷在古代是什么官职

  师爷并非是正规官职,他相当于是知府私下所聘请了一个秘书,帮助知府处理法律,税收,判案等事务。因为当年中国考试的时候都是通过八股取士的方式。所以考上来的进士都是只懂得写八股文,但是对于司法判案,税收管理等根本不擅长。

  所以在刚开始,都有些官员也就会聘请一些当地的有经验或者说名气威望的人来帮助自己处理一些事物,这些人便是最早存在的师爷。

  师爷的发展成熟期

  在明清以前,师爷是以门客的身份存在于官员身边的,最早只是一些聪明人帮助官员处理一些棘手的问题。

  等到明清时期,有人将这样的一个业务做成了一个具体的产业链,所以师爷这样一个职务也就应运而生了,因此师爷主要存在于明清时期。

  师爷的收入水平

  师爷的收入水平主要是分为两个阶段,就是初创期以及成熟期。而师爷的类型也分为两种,一种是个人经营制,一种属于团体运营制。

  一、初创期

  初创期就是刚有师爷这个业务的时候,那个时候师爷的工资全靠知府发放,所以当时的师爷属于领工资的阶段,当时不同地区的知府所能领到的工资不一一样,按照当时的行情来说,师爷可以拿到知府20%的薪资。

  有些地方比较富裕,知府可以拿到1000两的薪资而有些地方比较贫困,知府一年也就能够拿到100多两的工资,师爷也只有20多量,所以师爷这个职业刚流行的时候,工资是跟知府的工资直接挂钩的。

  二、成熟期

  不过等到后期的时候,师爷这个已经是属于一个非常成熟的行业了,做这行的人也特别的多,当时做师爷已经有了相应的技术要求,此时的师爷都是属于专业人员,他们只做这一行,其他的都不干。

  比如在清朝时期,师爷大多都是绍兴出身,因此有一个“绍兴师爷”这一说法。因为考科举太难了,倒不如专门学一些法律、税收政策的实际本事,相当于现在的律师出身。

  由于他们经过专业的培训,有着一定的专业技巧,所以他们在做工作的时候,工资自然要比普通的那种幕僚工资要高。就像现在这些律师有个人的律师,也有一些归属于律律师事务所。

  当时师爷也是类似状况,有的是个人机构,有的是团体机构。等到律师行业稳定成熟之后,也就是后期的时候,就不是知府给律师发工资的,而是律师给知府发工资。

  因为这些师爷们懂得如何计算税收,并且懂得如何受理判案,所以他们在运行的过程中可以克扣大量的银两,比如通过一些专业的名词火耗、鼠耗、鸟鹊消耗等词汇克扣税收。这些知府可能根本不懂,但是师爷对于这一块却来的特别的熟练。

  若是找一个好的师爷之外,不但可以将帮你将每个月的事务都打理的特别的好,被万民称颂被上级夸奖,而且还可以从师爷手中拿来分红。所谓的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所以师爷赚的比知府要多。


!admin 发布于  2023-4-1 09:50 

田氏代齐是怎么回事

  齐国本是姜子牙的封国,周天子为了表彰姜子牙的功劳以及为了开拓疆土,封姜子牙地在齐。

  那为什么姜子牙的齐国变成了田齐呢?这其实还是要从齐国最顶峰时期的齐桓公开始说起。

  齐桓公称霸的时候,他们齐国来了一些外来户,这其中就包括田氏,田氏本是陈国的公族,在陈国他们也是有权有势的贵族。但是,他们因为内部闹矛盾,在陈国混不下去了,所以,这一支混不下去的田氏就在齐国按了家,生活了下来。

  田氏在秦国主要是做生意,以满足日常的生活所需,那时候商人的地位是十分低贱的,但是,不要忘记,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中第一个称霸的人,齐国之所以能称霸是因为齐国的强大,这也就意味着齐国的工商业发展的比较好。

  因为工商业发展的好,田氏也就积累不少财富。

  经过田氏几代人的努力,他们终于成了齐国的贵族,毕竟有钱了,想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去朝中当个官还是很容易的事情。

  要说这时候田氏只不过是齐国的臣子,为何他最后能夺取姜氏齐国的天下呢?

  这就不得不说田氏太鸡贼了,因为他们懂得收买人心。

  因为田氏家里有钱,在齐国闹饥饿的年代,田氏就开始放开粮草,接济百姓了,当田氏给百姓粮食的时候,是用一个很大的容器,装很多的粮食给齐国的百姓,等到百姓有粮食的时候,想把粮食还给田氏的时,田氏又用了很小的容器来收回粮食。

  这样一去一来,吃亏的是田氏,老百姓占了便宜,都说田氏的好话,就这样田氏掌握了比较好的社会舆论。

  在时机成熟的时候,他们就把姜氏的齐国国君给杀掉,然后自立为齐国的国君了,就这样本来是姜氏的齐国,变为了田氏的齐国。

  因为百姓拥护田氏统领的齐国,所以,齐国也就没有发生什么大的战乱。

  最后,随着田氏势力的越来越大,周天子不得不承认他们的地位了。


!admin 发布于  2023-4-1 0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