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出身不好竟没资格参加科举

  我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朝时期完善于唐朝在寒门学子里科举考试无疑是一条让自己摆脱命运飞上枝头变凤凰的路径,古代的科举制度不像现在的高考一般什么人都能参加。

  古代的科举制度是非常的严格明确规定了几种人不能参加科举入仕为官。

  第一类:女人

  女人在中国的地位是非常的低的,这在一向男尊女卑的中国女人参加科举考试真的是天方夜谭,就算一代女皇武则天在她掌权期间也仅仅是做了个试点让女人参加科举。

  唐朝考试的科目,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进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开元礼,有道举,有童子。有时候皇帝还会自己亲自出考试题,叫做制举,所以待非常之才焉。

  第二类:丁忧

  丁忧就是祖制,具体说来,是朝廷官员的父母亲如若死去,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回到祖籍守制二十七个月、更不要说考试了。看来这个参加科举的学子们要瞅准时机了不能在父母去世期间参加科举。

  唐朝还是从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的过渡时期,门阀思想很严重,所以并不是人人都能考,起码三种人不能考,一种是工商之子,一种是罪犯之子,还有一种,上门女婿。这三种人在当时叫做贱民,国有四民,士农工商。前两种叫做良民,能考,后两种不能考。

  第三类:捕快

  以前古代的捕快就相当于现在的警察了古代的捕快,属于衙役。地方政府的组成,除了正印官之外,偶尔有杂佐,再就是六房书吏和三班衙役。

  三班衙役,第一是皂班,给县官老爷站班和做仪仗队的,审案时兼做行刑手帮同吓唬人犯。其次是快班,就是捕快。用于拿贼,破案和催租税的。第三是壮班,属于临时召集的民工,打打杂,危机状况时协助守城。显然,对于一个县的治理而言,捕快的地位很重要。

  但是,地位重要的捕快,却是贱民身份。三班衙役,除了壮班之外,都是贱民。一个家族有人干了这个,三代不能参加科举考试,至少在理论上,比一般农民地位还要低。

  第四类:冷籍

  在清朝,科举中就有“冷籍不得入试”的规定,“冷籍”是的意思是指,往前三代家族中没有人做过官,或者三代中没有人获得过秀才或者举人的身份的家族。

  在清朝就有一个状元他们家祖上就是冷籍,这个人就是实业救国的张謇。张謇的状元是通过冒名顶替得来的,最后查出他冒名顶替,可是那天正好是慈禧老佛爷的寿诞,慈禧一高兴就点了他的状元。

  古代的科举考试在防作弊方面没有现在严格,可是在查考生确是异常的严格。考生在考试时一定要有相关人员的文书,来证明自己的祖上是不是有人犯罪,是不是冷籍。如果祖上有人干过捕快?不好意思你没资格参加考试你也做不了官。

  古代科举考试是非常折磨人的。出身不好没资格。

  中国的科举制度虽然有诸多限制,可是它毕竟为寒门士子提供了一条入仕为官的道路,随着朝廷一代又一代的更替,中国的科举制度在考生的身份上已经没有太多的要求了。因为随着一些人思想的改变不在把入仕为官作为自己唯一的路子了。


!admin 发布于  2023-4-1 09:49 

古代的“喏”与“喳”有什么区别

  很多古装影视作品当中经常会听见一个字,那就是下级应答上级的时候总会说一个字“喏”或是“喳”。在汉朝时期,下级应答上级往往会说“喏”。在清朝的时候变成了“喳”。

  那么在历史上,古人在应答上级的时候真的是这么说的吗?“喏”与“喳”又有着什么区别呢?

  说道“喳”与“喏”的区别,首先要说明的是,电影中演的全部都是假的。

  首先在清朝时期,臣子应答皇帝的话并不是“喳”,而是“嗻”,在这里的读音是zhē,在满族语中的发音是jē,意思是指“遵命”或“是”的意思。而“喳”呢,在满族语言中的发音是ja,有着表示便宜、轻贱的意思在里面。要是清朝古人都用“喳”去应答皇帝的话,恐怕是活着不耐烦了,用这么嘲讽和轻贱的语气去回答皇帝的话,后果可是非常严重的。

  再来说说“喏”,在我国古代汉族人的王朝当中应答的字有两个,一个是“唯”,一个是“喏”。说道这里大家肯定会想到一个成语了“唯唯诺诺”,而这个成语的意思也就是唯命是从的意思。那为啥应答皇帝不能使用“喏”呢?

  首先前面说了“唯”与“喏”都是表达着应答的意思,但是这其中的区别在于“唯”在语气上是非常急促的,而“喏”则是比较舒缓的。这也正是所谓的“缓应曰喏,急应曰唯”。

  在孔子七十二学徒著作的《礼记》中有说过这样一句话:“父命呼,唯而不喏。”意思指的就是,父亲叫你,或是叫你做什么,必须要用到“唯”,要赶紧答应。若是用了懒洋洋的“喏”,那么这样对自己的父亲是极其不尊重的。对待自己的父亲都不能用“喏”,何况是比父亲更尊贵的皇帝了。

  那么在汉人王朝中都是如何应答皇帝的呢?

  据一些史料记载,臣子应答皇帝没那么些乱七八糟的说法,非常直接了当的说:“是”或是“遵命”。不过在秦朝的时候出现了个意外,在秦朝时期,臣子应答皇帝的时候说的是“呵”,很语重心长的语气。

  不过后来的汉民族王朝全部都是使用“是”或者“遵命”这种非常干净利落的方式来进行应答皇帝的,不会像影视剧中演的那样动不动就“喏”。

  到了清朝时期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是用的“嗻”,因为当时的清朝不是所有的官员都是满族人的,汉族人也是有着很多的。所以在这里,应答皇帝出现了两种,汉族的官员使用的是“是”或者“遵命”,而满族官员则使用的就是“嗻”。就是不同民族习惯于用自家的语言应答罢了。


!admin 发布于  2023-4-1 09:49 

古代诰命夫人是官职吗

  诰命夫人是明、清四朝受到皇帝加封的二品以上的高官母亲亦或妻子的称呼。

  对官员的妻或母进册封的制度源于唐朝。《新唐书·百官一》载“文武官一品、国公之母、妻为国夫人,三品以上母、妻为郡夫人,四品母、妻为郡君,五品母、妻为县君,勋官四品有封者母、妻为乡君”。

  也就是说一品官员母或妻封国夫人,三品以上官员母或妻封郡夫人,四品官员母或妻封郡君,五品官员母或妻封县君,勋官四品母或妻封乡君。

  当然,唐朝的册封制度相对不是很完善,它只册封五品以上官员的母或妻,对于五品以下概不行册封之事。

  宋朝,册封的范围被延伸至八品。《宋史·职官三》载“外内命妇之号十有四:曰大长公主,曰长公主,曰公主,曰郡主,曰县主,曰国夫人,曰郡夫人,曰淑人,曰硕人,曰令人,曰恭人,曰宜人,曰安人,曰孺人”。

  在当时宰相、使相、三公、三师、王、侍中、中书令的正妻可封“国夫人”。光禄大夫、太子少保、节度使等二品以上且未执政(不是宰相职)官员母或妻可封“郡夫人”。尚书、御史中丞等三品以上且未执政官员母或妻可封“淑人”或“硕人”。太中大夫、中大夫等四品以上官员的母或妻可封“令人”。中散大夫、团练使等五品以上官员的母或妻可封“恭人”。朝奉大夫、奉直大夫等六品以上官员的母或妻可封“宜人”。朝奉郎、符宝郎等七品以上官员的母或妻可封“安人”。通直郎、宣议郎等八品以上官员的母或妻可封“孺人”。

  宋朝的册封制度相对于唐朝,则显得更为的繁琐,且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哪个品级的官员可以册封其妻或母哪个等级的称号。可以说相对唐朝来说,宋朝的册封制度虽相对完善,但却是很难让人搞得懂,太过繁琐,且无定制。

  直到明朝册封制度才得到彻底的完善,且也有了严格的等级之分。

  《明史·职官一》载“一品曰夫人,后称一品夫人。二品曰夫人,三品曰淑人,四品曰恭人,五品曰宜人,六品曰安人,七品曰孺人。”,即一品妻封“一品夫人”、二品妻封“夫人”、三品妻封“淑人”、四品妻封“恭人”、五品妻封“宜人”、六品妻封“安人”、七品妻封“孺人”、八品妻封“八品孺人”、九品妻封“九品孺人”。

  同时明朝不但规定每个品级的母、妻能够获得的名号,还规定封赠的次数、条件等。具体如下:

  1.“因其子孙封者,加太字,夫在则否。”,如果她的加封是因为其子孙则在封号加“太”字,如她有一个当二品官的儿子,那么如果朝廷要册封她的时候,给她的封号就是“太夫人”。当然,如果她丈夫还在,那就不加“太”字。

  2.“凡封赠之次,七品至六品一次,五品一次,三品、二品、一品各一次。”,就是规定了每个品级能够对其家人册封的次数。比如有个人他在七品的时候,其母或妻被册封过一次,那么他升到五品之前就不会再有让其家人得到册封的机会,之后他升到三品、二品、一品的时候就分别都有一次机会让其家人得到册封或者晋升。

  3.“三母不并封,两封从优品。”嫡母、继母、生母不能同时册封。同时如果大儿子是三品官,二儿子是二品官,那么在册封的时候优先按照二品官来册封。

  4.“父职高于子,则进一阶。”如果册封其母亲的时,其父的官职比其子高,那么其母就直接升一阶。如本来是四品“恭人”则升为三品“淑人”。

  5.“父应停给及子为人后者,皆得移封。”如果祖宗的庇荫到这一代停止了,或者某命妇的儿子被过继给其他人,那么这个命妇的封号就会被取消。

  6.“嫡在不封生母,生母未封不先封其妻。”嫡母在的时候,生母不能被册封,生母未得到册封的时候,妻子不能被册封。

  7.“妻之封,止于一嫡一继。”如果要册封他的妻子的,就只能是嫡妻和继妻。

  此外,明朝还规定了册封时所用的文书类型。册封一品至五品官员的正妻或母授诰命,称诰封;册封六品至九品官员的妻或母授敕命,称敕封。

  所以按照如上所说,“诰命夫人”就是明清对一品、二品官员妻子或母亲的称呼。

  而这里我们也需要注意,“诰命夫人”只会是一品、二品官员的妻子才能得到的称号。其余品级的妻子是得不到的,如三品官员的妻子,她只能叫“诰命淑人”,而六品官员的妻子,她只能叫“敕命安人”。

  当然在解释清楚“诰命夫人”的意思后,我们再来介绍下它的作用。其实“诰命夫人”的作用就只有一个,就是皇帝以示对官员的恩宠,拉拢官员,让他死忠于皇帝。“封妻荫子”历来不就是古代读书人最高的梦想吗?能让自己的母亲或者妻子得到册封,这是何等的荣耀。

  比如,当年清朝康熙时期的周培公,他在替康熙招降了王辅臣后,康熙问他要什么奖赏,他唯一的要求就是希望康熙能册封自己的母亲,最后他的母亲就被诰封为贞烈恭人。而从中可以看出,“诰命夫人”对于文武百官可是相当有诱惑力的。

  当然“诰命夫人”虽然只是有俸禄而无实权的称号,但是其特权还是有些的,毕竟是皇帝用来拉拢百官的东西,也不能太小家子气。所以“诰命夫人”还是有些其他普通人所不能享受到的特权。

  如在皇后主持亲蚕仪的时候,诰命夫人可陪着皇后进行祭祀,同时在完成亲蚕仪后进行宴席时,诰命夫人可以在宫殿石阶上就餐,而诰命恭人等三品以下的外命妇就只能在石阶下。如在天子纳皇后、立太子、天子上尊号等重大活动时,诰命夫人可前往,并有权进表笺。

  在穿着上,一品诰命夫人礼服可用山松特髻,翠松五株,金翟八,口衔珠结。二品诰命夫人礼服可用髻上金翟七,口衔珠结。


!admin 发布于  2023-4-1 09:49 

古代养老制度是怎样的

  几千年来以农业为主的中国古代社会,没有什么养老金、退休金,但是古人在养老方面花的心思并不少,除了家庭的“色养”,还有各类的养老机构,以及各种针对困难家庭的特殊照顾。

  在古代,不管是普通老百姓,还是政府官员,都没有养老保险等“五险一金”,也基本上没有退休工资,家庭养老的严峻性超过现代。

  早在北魏时期,政府为保证老人有儿女所养,首创“存留养亲”制度。其规定,如果犯人(犯罪极其严重的除外)的直系长辈老无所养,则国家应当对这个犯人减刑或刑罚缓期执行,即便坐牢,也一般关押在当地,不会流放到外地,以便其可以随时回家照顾老人。有甚者,在特殊情况下,为了达到赡养老人的目的,可以赦免犯人一些不太严重的罪行。

  “存留养亲”制度从北魏开始,一直延续到清代,是中国古代重视家庭养老和保障家庭养老的一个缩影。对某些犯人进行特赦,以确保家庭养老的实现,不仅在古代社会有必要,在现代法治社会也有其必要性。如果能够在法律上对这种因养老而施行的特赦加以规范,一定能够比古代更加具有指导性和强制性。

  唐代的家庭养老做得很好。在唐代,社会上普遍形成了一种良好风气,子女不仅要在生活起居上照顾和赡养老人,而且要在精神上保证老人的心情愉悦,当时称之为“色养”。不管是一般家庭,还是官宦人家,唐代的老人除了在物质上老有所养,还能笑着养老。

  在唐代,如果儿媳妇不能“色养”公婆,那就可以成为休妻的理由。盛唐时期,一位叫李向秀的大臣,就因为妻子未能尽到“色养”公婆的义务而将其休掉。

  唐代的家庭,若父母还健在,儿子一般就不出远门,也不分家,更不各自攒私房钱。这种养老的社会氛围,使得老人可以在儿女的全天候照料下,安享晚年。当然,现代社会,儿女离开父母去远方工作是一种常态。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对那些因照顾老人而就近工作的人予以某种补助(或精神上的,或财物上的),那么,即便社会大环境不允许人们都守在父母身边,也能对家庭养老起到引导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弥补现代社会的养老缺憾。

  到了清代,家庭养老的法律规定相当严苛,其中,如果老人因为养老无着而自杀,那么儿子要以过失杀人罪论处。这一点,虽然在现代法治社会不可能实现,但某种道德上的约束却是必要的。

  古代较高的死亡率和较低的寿命,注定相当数量的老人会没有后代。公元521年,中国有了历史上第一家由政府开办的“养老院”——南朝的梁武帝命令设立“独孤院”,专门收养老人和孤儿。从此,中国的养老院开始制度化。

  到了唐代,国家强盛,养老院更为普遍,当时称为“悲田院”。但名副其实的养老院是北宋时期的“居养院”,只收养贫困老人。而且,在宋徽宗时期,老人的年龄标准是50岁,使养老的人群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扩展,成为历史上老人的黄金时期。

  北宋末期,政府在各地设立公墓,当时称为“漏泽园”,以安葬穷人,这也是古代国营公墓的开端。同时,宋代的官员也特别热衷于慈善事业,譬如大文豪苏轼,任职于杭州时,就在城内设立养老院,并委任德高望重的僧人为院长,救济贫困老者。

  南宋初年,中国出现专门为包括老人在内的各种贫民设立的福利医疗机构,叫作惠民和剂局。刚开始,只是象征性地收取费用。后来,干脆免费,全部由各地方财政埋单。

  明代初期,朱元璋下令全国各地建立“养济院”和“惠民药局”。养济院是一个融收容和养老为一体的机构,与南北朝时期的“独孤院”类似。惠民药局则等同于南宋的惠民和剂局。

  养济院都设立在寺庙和道观里面或周边,因为在古代,寺庙和道观本身就收容弱者和老者,把政府公办的养老等机构与这种带有宗教关怀的民办救济机构设置在一起,可以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具有较强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老者有所目标,主动寻求救助。


!admin 发布于  2023-4-1 09:48 

古代官员多少岁退休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规定退休年龄的国家之一,早在《礼记》中就明确提到:“大夫七十而致事”,70岁也就是古代官员的退休年龄,当然,这个并不是强制的,只不过是一种约定俗成。

  直到明朝朱元璋时期,退休年龄才改为60岁,即:“文武官员六十以上者,皆听致仕”。但是朱棣继位以后,又给改了回来。按照古人的平均寿命来算,正所谓“人活七十古来稀”,能活到退休的其实很少,多数都在任上就病逝了。

  退休这个词语是在唐代的时期才开始出现的,其实唐代之前也是存在退休这种行为的,但是并没有给它命名为退休。

  古代从周朝开始一直都是七十岁才能退休的,除了清朝六十岁就可以退休了。到了七十岁的时候,就可以把自己手头上面的事情交给贤能的人,把自己家里面的事情交给子孙去做,然后自己可以安安心心的养老。

  到了唐朝,也是一直延续着这个制度,对于有疾病在身的官员可以放宽退休的年龄。

  宋代是中国古代致仕制度即退休制度的完善定型阶段。北宋官僚机构庞大,官员众多,宋代统治者制定了一系列条例和法令,使致仕制度更加完善系统。

  《宋史·职官十·致仕》中侍御史知杂事司马池说:“文武官年七十以上不自请致仕者,许御史台纠核以闻。”

  但是也可以有例外情况。个别武官可延至80致仕。少数元老、勋贤等可以留任,有的致仕官吏在朝廷需要时还可以复出任职,称“落致仕”。但宋朝也曾规定:“虽未及七十,但昏老不胜其任,亦奏请之。”如果确因昏老不能任事或自愿就闲,可以申请提前休致。

  为了鼓励官员们按时致仕以及酬劳从政功绩和保证晚年生活所需,从太宗中期起规定退休官员可以享受各种优厚的待遇,宋代官吏致仕后的待遇主要包括俸禄、升转官阶、荫补、要求朝廷恩例等。

  宋代官吏在没有犯罪的前提下正常致仕,不但可以享受优厚的俸禄和实物待遇,还可以升转官阶,中高级官吏退休时还可享受到一定的“荫补”与“恩例”优待,这对宋代官吏致仕的制度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在任时曾经犯罪的官吏,不给俸或不予恩荫,抑制了官吏的腐败,也促进了官吏素质和道德水准的提升。

  到了明朝则规定,三品以上官员按现职退休,四品以下,任现职满三年且无大过者,可升一级致仕。明中叶改为业绩突出者可升两级致仕。

  退休金方面,明初曾规定致仕官食原俸,但很快就予以取消。后来又规定退休官员一般情况下不发放退休金,但不会让你喝西北风的,若家贫不能自存者,“有司月给米二石,修(终)其身”。

  到了清朝的时候,六十岁你就可以退休了,但是你必须要得到上面的批准,拿到确定的退休文件你才能退休,所以如果拿不到文件,你可能到死了也不能退休。

  虽然有着明文规定退休时间,但是只要皇帝不允许,你也不可能退休的。在古代,只要你做官了那么你的身体就是属于国家的了,所以就算你生病只要皇帝不允许你退休,你也是不能退休的。就比如元代有一个官员叫郭守敬,他到了七十岁的时候就想要辞去自己的官位,当是却一直都得不到允许,到了八十六岁的时候还在做官。

  在古代,其实并没有严格的官员退休保障,只有朝廷高级官员或者皇帝特批的官吏,才有资格在退休后还能领取部分俸禄,但也只是部分而已。

  比如唐朝就规定:五品以上官员致仕后,可以领取原俸禄的一半,至于五品以下的官员怎么办,那就得自谋生路了。比如杜甫从工部员外郎任上退休以后,就因为没有退休工资,非常落魄,最后还是在朋友帮助下,在东屯公田给别人打工当督耕,才算有了解决生计的来源。

  到了宋朝开始,才考虑到基层官员,规定九品以上退休官员可以领原俸禄的一半,以保障生活。但到明朝以后,又给去掉了,退休官员没有任何工资收入,仅仅是免除徭役而已。

  所以,多数情况下,古代的官员在致仕之前,就会置办田产,以确保退休以后能靠田产维持生活,生活水平也是随田产多少而决定的,一般来说,不会比地方富户地主差。

  不过不论是早点退休还是迟点退休,只要退休之后的保障做到位了,一定就不会存在那么多的争议,古代的时候很多官员退休并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日子过得十分的辛苦。到元朝的时候才得到改善,退休的官员还能发放原本的俸禄来保障他们的生活,这种做法算得上非常人性化,现在也是一直都被沿用了下来。


!admin 发布于  2023-4-1 09:48 

古代打仗挂免战牌真的有用吗

  免战牌顾名思义就是在古代战争时期,向敌人表示停战的一种标志,当参战一方在战场上处于被动状态时,这块牌子就会被挂起来,便可以中止战斗,等到双方做好准备后,再取下免战牌,出来继续对战。

  免战牌的起源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能够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那么在战场这样一个生死攸关的地方,如果一方只挂免战牌,另一方就能够真的停止进攻吗?难道古人真有这么讲道义吗?事实上,这些都是因时局而异的。

  首先,免战牌的生效必须要求双方军队有一定的诚信度,虽然人们常说古代战争讲求上兵伐谋、兵不厌诈,但在春秋时期,人们都还比较追求道义,很少有什么欺诈手段存在于战场上,也就是说士兵们都很遵守战场规则,在他们心目中,这代表了对敌人的尊重。

  尽管弱势一方挂着免战牌,躲在自己的城墙之内,但优势一方仍然可以通过包围城市,守住城门,或一直待在城门口埋伏,等多种方式应对,这也意味着弱势的国家已经面临灭亡了,因为它根本没有任何还手之力。

  其实,免战牌的出现有时还会消耗双方更多的精力,在改变战争结果这一点上,还需要根据时局判断,有时候,挂免战牌并不一定意味着处于弱势,如果某支军队具有强大的防御特点,那么他们的免战牌也能起到最大的作用。

  历史上朱棣在攻打济南时,守军将领铁铉,就曾用虚假的朱元璋牌位,代替免战牌,改变了战局。虽然最终被朱棣处死,但当时的战局的确发生过变化,这便体现了免战牌的作用。

  但免战牌在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作用又是不一样的,春秋时期楚国同晋国交战,双方约定好第二天交战,他们便是第二天交战,战争结束后,也不会将双方士兵和百姓赶尽杀绝。

  而在战国时期,战场不会讲求诚信,只讲求胜利,因此战争中出现了很多诡计,以阴谋取胜的将领数不胜数,更不用提免战牌这种靠道义支撑的事物了。

  也就是说,战国之后的战役,免战牌往往起不到任何作用,一旦挂出,只会遭致另一方更加猛烈的攻打。


!admin 发布于  2023-4-1 09:48 

门生、监生、荫生、贡生有什么区别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些爱读书学习的人被称为书生,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书生”一词又逐渐地演变出了不少新名词,比如有门生、荫生、监生、贡生等,这些各类生都是些什么生呢?

  门生

  “门生”大概由“门人”一词演化而来,春秋时期,孔子首开私塾讲学,他的三千弟子都自称是孔子门人。到秦汉时期,一些权贵家族或儒学大师对其弟子都称为门生,比如东汉末年的袁绍就是“门生故吏遍天下”。

  汉代选拔官员的制度是举孝廉,士人通过当地的官员举荐进入仕途,举荐的州郡官员被称为“举主”,而被举荐的贤士便成为举主的“门生”。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生”一度变质成依附于士族豪强的一类人,他们大多都有一定的才华,追求功名利禄,成为权贵家族的臣属、门客,甚至是奴仆。

  唐宋时期,由于举行了科举制度,那些考中举人或进士的书生,往往又成为主考官的“门生”,这与汉代的举孝廉很相似,不同的是士人是通过考试的方式和主考官建立起一种特殊的师生关系。

  由于唐末出现的主考官结党营私,培养拉拢自己的势力,对皇帝的集权统治形成了威胁。宋太祖赵匡胤鉴于此,决定把原来两级考试的制度上再增加第三个考试,即殿试。

  殿试中,由皇帝亲自出题考试,并定出名次,这样,皇帝就成了主考官,那些新科进士又都成了皇帝的学生,也就是“天子门生”。

  监生

  古代有一座所有学子梦寐以求进入的最高学府,那就是——国子监。它最早产生于西晋,公元278年,晋武帝设立了国子学,并设博士和国子祭酒。到了隋文帝时期,将国子学改名为国子寺,隋炀帝又正式改名为国子监。在国子监里读书的学生们就叫做“监生”。

  宋代时期的国子监是只有少数人才能进入的,当时规定,只有七品以上官员的子弟才有资格进入国子监学习,而普通的庶民根本无法进入。

  明清两朝放宽了限制,明代的监生一般有这四类:会试不第的举人,有机会进入国子监深造,称为“举监”;以贡生身份入监者称为“贡监”;有功官员子弟被朝廷特批入监者称为“荫监”;捐钱的叫做“例监”。

  清代监生主要也分为四类:恩监、荫监、优监、例监。其中不同于明代的“恩监”指的是因皇家有喜事特开恩招来的,优监和贡监类似。

  监生不同于一般的生员,他们照样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即使科举不中者,仍有机会做官,前途相对有保障。因此,学子能成为监生,也是一件相当轰动的大事。

  只是在乾隆之后,国子监逐渐沦为卖官机构,监生也基本成了花钱买官的代名词,这些监生只是在国子监挂名,并不真正去读书,因此,晚清时期的监生出身的官员是被人瞧不起的。

  荫生

  明清时期,出现了一种凭借上代余荫而取得监生资格的人被称为荫生。这类的荫生也算得上是皇家对官员子弟的一种仕途直通车政策,并且,历朝历代基本都有这种政策,只不过在明清两朝叫做“荫生”。

  荫生又根据情况分为几种:明代按其先代的品行而入监者称为官生,不按先代官员品而因皇帝特恩入监者称为恩生;清代因皇家喜事开恩而得以入监者称为恩荫;由于先代因公殉职而入监者称为难荫。

  贡生

  从字面上的意思就可以看出来,“贡生”就是州府贡献给皇帝的优秀学生,这些在各府、州、县成绩优秀的秀才有机会到最高学府国子监进行学习,这些学生被人称为“贡生”。

  明代的贡生主要有四种:由州、府每年选派的一批成绩优秀的学生到国子监学习的被称为“岁贡”;由州、府每三年或五年选拔一名的叫做“选贡”;因朝堂喜事而开恩被选入国子监的叫做“恩贡”;花钱买来的叫做“纳贡”。

  清代贡生有六种,除了明代的四种外,还有一种叫“拔贡”,指的是从各省科试的一、二等生员中选拔;“副贡”指的是从乡试落榜生中的优秀者选拔,相当于一个举人帮的副榜。

  贡生相比一般秀才的好处在于其既可以像普通秀才一样参加科举,即使不中,最后也有官做,但一般不大,常为知县、县丞、教谕等官职,比如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屡试不中,最后凭借贡生的身份做了个“儒学训导”的小官,专门负责督导县学的校风。


!admin 发布于  2023-4-1 09:48 

自梳女是什么人

  自梳女是指女性把头发像已婚妇女一样自行盘起,以示终生不嫁、独身终老,死后称净女,是中国古代女性文化的一种。

  自梳女的存在是一种女性的悲歌,但更是一种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反抗,是女性认识到自己独立人格后,通过抗争无法达到最终目的的时候一种无奈的选择。

  自文明社会以来,由于男权社会的影响,女性的地位始终很低,在家做女儿的时候还好,父母虽然不像宠男孩那样爱自己,但是最起码生活还是比较顺心的。但当到谈婚论嫁的时候,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己是没有发言权和表决权的,甚至在结婚前都不知道未来的丈夫长什么样子,所以当时的很多婚姻都与爱情无关。正是因为此,造成了多少人间的悲剧。

  而当时女性只能被动接受这样的命运,他们没有能力逃离这个家庭而独立,而自梳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而其产生是根据当时的社会时代有很大的关系。

  1、与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和发展关系很多

  明朝中后期以来,由于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蚕丝业得到了兴起和发展,而蚕丝行业的参与者大多数都是女性,市场对于蚕丝需求的不断加大,这就要求生产出更多的蚕丝,而生产蚕丝又是这些女性从事的主要工作。

  正是因为此,女性可以从事独立从事蚕丝制造工作,这就让女性能够有一份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而当这些女性在看到其他姐妹婚后生活不幸福的时候,就产生了终身不嫁的观念,因为她们此时已经有足够的能力来养活自己,而不是全部依靠男性,所以,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为自梳女的产生提供了温床和基础。

  2、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

  在古代,女性的地位低下,如遇良善还能安稳度一生,否则会受尽欺压和折磨,但是这些女性没有独立的经济基础,即便她们想从这个家庭逃离也没有办法,很多人都想做那个离家出走的“娜拉”,但现实条件不允许,她们大多数都是男性的附属品,只能任凭命运的使然。

  而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和发展,女性在接受教育、外来观念等等不断的增强,女性的自主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她们无力抗争整个封建社会,但是她们可以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的强大,于是在有了一份稳定的经济收入后,大胆的走出了第一步,那就是做“自梳女”,当然做“自梳女”是很苦的,但最起码能够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不受男性的约束和虐待。

  3、政治形势以及经济发展,决定了这些自梳女最终逐步退出历史的舞台

  自梳女起于经济的发展,而最终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自明中期到晚晴,因为封建经济形态,虽然丝织行业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衰败,但仍然能够维持这些女性的独立生活。

  但随着清朝灭亡,辛亥革命,民国的建立,封建制度和习俗被彻底破除后,中国整个丝业面临着崩溃的状态,自梳女自此无以维持自己的生计,而由此,自梳女存在的形态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一部分人便去了香港当“自梳住家女佣”,即妈祖,香港北角东部的七姊妹,也是沿于自梳女。

  在20世纪30年代,一些女性听说到南洋打工收入丰厚,遂结伴前行,许多女性在南洋打工多年,没有谈婚论嫁,五六十岁后,买来供品祭祀天地,也就成为了自梳女,而且她们成为中国最后一批自梳女。

  虽然自梳女是当时女性反抗男权社会的表现形式,是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但是在当时社会毕竟仍然是男权社会,她们所付出的依旧要很多,依旧面临着来自男权社会的压力、唾弃和鄙视,尤其对于自己的后世方面。

  按照俗例,自梳女是不能死在娘家或其他亲戚家里,只能抬到村外,而为了避免自己最后的如此悲惨,她们不得不找一死人出嫁,做死者名义上的妻子,以便将来可以老死夫家,但自梳女要付给婆家一笔钱来“买门口”。

  同时,对于自梳女来说,一旦决定之后进入这个行列,对她们的约束也是非常严格的,一旦辫子梳起来就不得反悔,日后如有不轨行为,就会为乡党所不容,会遭到酷刑毒打,被装进猪笼投河溺死。死后,其父母不得收尸葬殓,由自梳女们用草席包裹,挖坑埋葬,倘若村中无自梳女,便被抛入河中随水流去。


!admin 发布于  2023-4-1 09:47 

各朝代的流放地是同样的地方吗

  早在上古时期就有对犯罪的人实施流放这一刑罚的存在,例如在《尚书·尧典》中就有描写舜平“四罪”的功绩,“四罪”指的就是共工、三苗、鲧和驩兜这四罪,而他们最后的结果也是遭到流放,“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

  将这“四罪”流放在四方边远地区,这也就是最早的流放罪人的记载。后来到了汉唐宋元几朝,流放发配这一罪罚更是常见。

  古代著名的诗人苏轼、李白、刘禹锡等都曾遭遇流放,甚至由于政治上的波橘云诡,连皇帝、驸马和王爷等皇亲贵族都曾遭遇过流放,足以见得流放这一罪责的波及范围之大,受历代君主所爱之深。

  等到明代时,流放已经变成了一个君主对待犯人的常用刑罚,明清前大多数的流放地区都选择在潮湿或者干热的南方一带。

  一是因为南方在宋以前即经济重心南移之前,所开发和发展的状态一直不如同一时期的北方,大都是些人口稀少,开垦程度低的地区。

  二是古代南方的气候相比于开发程度高的中原一带更加恶劣,况且流放之人一般都是戴罪之身,古人对于流放的讲究在很早以前就有了“北人迁南,南人迁北”的说法,所以南方在帝王决定流放地点时一度成为了君主心中的“热门地区”。

  等到明朝的时候,也大都继承了前朝喜欢将人流放至南边的传统。除了继承传统之外,实际上明朝将人流放到南方受政治和版图势力的影响更加大。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带领军队打败元朝之后,占领了广大的中原地区,残存的一些元朝旧贵族大都北迁,占领了中原北部的一些地区和现在的蒙古及俄罗斯等地,北元仍占有较大的面积。而当时的东北地区生活的大多是一些少数民族,例如女真和达斡尔等,并不属于明朝的统治。

  后来北元渐渐将侵略的魔爪伸向东北地区,那些本来以渔猎为生的少数民族不堪元朝的折磨统治,在洪武年间,黑龙江下游的奴儿干地区的元朝首领纷纷率部归降明朝,并于永乐年间被朱棣设置奴儿干都司统率,这才有了明政府管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一大机构,这时的东北地区才归属于明朝统治。

  到了后来朱瞻基在位时,因为种种原因渐渐减少了对奴儿干地区的控制,又因为蒙古势力的崛起,慢慢地东北少数民族地区不再受明朝控制。

  明朝真正的完全掌握东北地区的时间很短,仅仅不过数十载而已。后来到了17世纪女真努尔哈赤的兴起,奴儿干地区渐渐归女真所掌握,成为了孕育清朝的摇篮。

  东北地区的管理不顺畅,北方地区又有蒙古势力的虎视眈眈,所以北部地区在明朝时作为战场更多于作为流放场地,而南方的的相对安定和完全掌握则令明朝统治者更加愿意将犯人发配南方。

  而到了清朝地区,清朝由明朝时在东北地区建立的政权后金演变而来,东北地区算是清朝建立的发源地,所以说清朝在东北地区的统治相对稳定,势力范围也较为浓厚。

  后来顺治皇帝由盛京迁都北京,建立起了全国的统治,同时南北方的统治都较为稳定,此时影响流放犯人地区的政治和版图势力影响就变小了,而经济又成了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南宋时虽已完成,但发挥作用更为明显的却是明清时期。经过明初七十多年的休养生息,到了明中期经济就已经有了飞速发展,尤其是南方地区。在农业上面的占城稻和双季稻的扩大种植,提高了粮食产量和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而明穆宗的废除海禁政策更促进了明朝海外贸易的发展,更有明中后期江南地区雇佣劳动关系出现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更为明代经济的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我们更是可以从中看出明代时南方经济就已经独占鳌头了。

  后来等到清代时,虽于明代相比经济较弱,但南方地区的开放程度和经济程度早已超过北方地区,以前将犯人流放至的岭南地区发展程度也较高,此时如果将犯人流放此处恐怕犯人还求之不得吧。

  而相比于南方地区,早就具有了坚固的统治基础东北地区就脱颖而出了,更因为东北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流放犯人到东北地区服刑和服役则是最好不过了,而现在电视剧多出现的宁古塔地区,则就成了清朝时著名的流放之地了。

  从两朝不同的流放地区可以看出,政策与君主的决定受当时的政治经济等多种条件影响,也并非仅有君主喜好就可以决定的。


!admin 发布于  2023-4-1 09:47 

中国历史四大妖姬 国家因她们而亡

  1.夏朝桀的皇后“妹喜”

  相信大家都知道,夏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朝代,最后一任君主叫做桀,他是一位有名的暴君,平日里喜欢醉酒淫乐,不理朝政。相传都是因为他的皇后“妹喜”,她是由施氏的部落首领想给夏朝君主的,妹喜长得很美,用国色天香形容并不过分。妹喜爱喝酒,桀就把美酒倒入池子;她还喜欢听衣服绸缎被撕裂的声音,当时丝绸的价值堪比黄金!同时,妹喜还爱穿男装。桀为了她变得更加荒淫无道,难怪会灭国。

  2.商朝纣王的妃子“妲己”

  这个想必大家都知道了,从影视剧中都有过了解。纣王登基时还是挺励精图治的,妲己是纣王攻打苏氏胜利后的战利品,姿色出众的妲己彻底让纣王沦陷,从此变得骄奢淫逸,成为残害忠良、滥杀无辜的暴君。所以才有了武王伐纣,商朝灭亡的故事。相传妲己是女娲派去祸害商朝的九尾狐,颠倒众生、魅惑天下,说她是妖姬一点也不过分。

  3.周幽王的妃子“褒姒”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大家应该都听过。传说是由一个宫女踩到龙珠后怀孕所生。褒姒长得十分俊俏,但是不爱笑,什么样的东西都没办法入她的眼,周幽王为了博她一笑才有了“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后来诸侯们再也不相信烽火传信的号令了,周幽王才被灭了国。

  4.晋献公妃子“骊姬”

  骊姬是晋献公攻打骊戎时带回来的战利品,长得美丽,可谓是倾国倾城,所以深受周幽王喜爱。同时骊姬也是古代十大毒妇之一,为什么这样说呢?得宠后的骊姬生了个儿子,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登上皇位,害死了太死和晋献公另外两个儿子,只不过自己的孩子也成了牺牲品,被大臣克杀,而骊姬也在鞭打羞辱中死去。

  四位美丽俊俏,倾国倾城的女子却可以改变朝代的兴衰,间接地导致了一个国家的覆灭,说她们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妖姬”名副其实。


!admin 发布于  2023-4-1 09:38